完成一件事的关键是流程而非想法,想法只是流程的一部分,但我想大多数人对人对事往往只是停留在想法阶段,无法深入或懒得窥其一二,我也不例外。换个角度,想想自己失去了的或是想要得到的,感觉再强烈些,你还会止步犹豫不前吗?
人分多种,分别对应下中上三种境界:不做事不为人;谋事不做人;攻心不作为;人事双修;做人做事还求财。你属于哪一种呢?
完成一件事的关键是流程而非想法,想法只是流程的一部分,但我想大多数人对人对事往往只是停留在想法阶段,无法深入或懒得窥其一二,我也不例外。换个角度,想想自己失去了的或是想要得到的,感觉再强烈些,你还会止步犹豫不前吗?
借着这篇结构大咖秀,我也来扒一扒晨跑那些事,说着也挺凑巧,那晚共享社区D哥也提议我写写关于晨跑带给我的体验。他是自律群的群主,当然对于这些的体会比我这个菜鸟来的深,只不过对于刚开始或是还没开始的人们,显然我的感触可能更深刻,也更容易会被接受,老司机除外。
初衷
晨跑的初衷是什么呢?很现实,为了更好的身体,更旺盛的精力。简单之事最难改变,因为习惯已成。所以想要改变从今天开始,想想你的初衷,努力追寻那些最根本最现实的东西,也许你会更跃跃欲试。
鼓励
还是虚的东西,但没有这些,你很难做到义无反顾,一往直前。我在连续早起十多天后开始了自己的又一习惯~晨跑,这一习惯的养成应该是对自己对家人双收益之事。我将鼓励分为自我激励和他人鼓励
1、
他人鼓励
显然选择分享与共进是他人鼓励的最终归路。一直认同朝露所提出的分享共进理念(自己一直也是这么想准备去做,但相比之下自己可能还只是停留在概念阶段,而朝露将自己带入了共享社群的圈子,让井底之蛙开始观望天地),它的很重要一点就是背后的他人鼓励与支持,你始终不可能一个人奋斗,世界是大家的,你所做的和他人作为最终汇在一起形成了当下环境。
2、
自我激励
化整为一,自我分割。前面有提出时间是可以分割的,那么一个简单的流程显然也不例外咯。我将晨跑分为:一圈(半公里)、一公里、半程、剩余一公里、剩余一圈、结束。这一流程的实现需要不断的自我激励和对节奏的把握。可能有人会说你这一套不是很明显为了作而做或是为了做而作吗?对,就是这样,朝露说start late better than never,叶武滨说好的开始是从“烂”开始,所以提前进入套路很有必要,在你不断熟悉套路的过程中,便开始潜移默化成为你的习惯,成为你真正的开始,毕竟前路漫漫,不止于前。
节奏
你的晨跑力求做到整个世界只有你的呼吸与脚步,这个说法可能比较抽象,但只要你试着去突破你的极限,你会发现节奏无他,唯有呼吸与脚步与你相伴。有了这个感觉,剩下的就是如何去控制你的节奏,你的脚步、你的呼吸都是你能跑多远的关键因素。我的理解是步距不能太大,步伐是小而轻促;呼吸均匀不慌不忙,一般前期我是随着脚步两步吸与呼,后期随着心律的加快,慢慢的开始一呼一吸,加重呼吸的深度。关于方法以上是我之前的一贯做法,至于正确得当的方式得查些资料请教高手才能在之后的更大目标下走的更远,今年十公里一定实现它。
毅力
不会有人怀疑毅力是个可以培养的玩意
有人说跑步很枯燥,也有人说跑步很无聊,正是因为枯燥无聊,简单如此,所以才很难坚持。但是对于习惯者来说,跑步已然成为一种本能,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正是在不断的坚持中,跑者体会了常人难以理解的乐趣和情怀。可以说,坚持是支持跑者最大的信念之一。最近看到一位高中同学W配速6分钟跑完15公里,简直帅爆了,在赞叹的同时也钦佩这幕后的坚持与付出。是什么支撑着他跑完十五公里,而且配速还挺可观呢,首当其冲的必然是他有着惊人的毅力支撑着他。
相比之下,我也喜欢跑步喜欢运动,尤其喜欢跑步或是运动过程中那种快要坚持不了最后还是坚持下来像突破了什么似的刺激感。这段时间从3公里到如今的五公里,配速不减,路程增加的过程是值得让我兴奋的。
跑步,是双脚和大地的对话,是惰性和坚持的博弈,而每迈出一步都显示着你心中的那份坚韧和笃定。在这个过程中我坚持着一圈(半公里)、一公里、半程、剩余一公里、剩余一圈、结束的套路在行进,感觉短短几公里却是经历了那么多的心理波折与斗争,当处于“极点”时,是信念(毅力)支撑着告诉自己要坚持,很庆幸在这个过程中我在慢慢实现这自己心底的那个目标。
目标
跑步过程中,提高运动能力一般是需要经过“疲劳--恢复--再疲劳--再恢复”这个良性循环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心理的目标是一次次被实现与超越。我的晨跑方式是一周五次,一周增加0.5公里,可能在后期随着跑程的增加会出现一个短期适应的过程,我需要找方法练耐力强目标,不断向前发展的趋势会让我实现今年的十公里目标。
跑步虽然孤独、枯燥,但可以享受别人到不了的世界。尤其喜欢大汗淋漓后的轻松,跑步时拂过耳际的风声,这些都会抵消你精神上疲惫。让你越跑越痛快,压力,无聊,孤独都会离开你的身体。晨跑之于我,是一天的一个新的开始,是一个能让我充电半小时亢奋一整天的新习惯。
结构大咖秀,是自参加工作时便想着手记录与思考的一个主题,开展了几个小节便over了。现在想想为什么会轻言放弃?我想总的来说有如下几点缘故:
1、自身能力不够不足以表达清大咖的想法;2、其实到现在差不多已经工作快三年了,懒得整理才是重点了
F君那天又给我们好好上了一课,讲了关于结构概念设计的一些注意要点,现简单整理如下:
作用的不确定性
一般而言,震中地区烈度最高,随着震中距加大,烈度逐渐减小。例如,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震级为8.0级,震中烈度为Ⅺ度;受汶川地震影响,随着震中距的增加,马尔康等地烈度降为Ⅵ度,再远到若尔盖、壤塘等地烈度就更低了。
地震震级=2/3*震中烈度+1
抗震设防烈度=多遇地震下的烈度(众值烈度)+1.55
因此我们国家现在就是按照一个概率来估计该烈度被超过的概率(一般是定众值烈度),然后根据众值烈度来+1.55算设防烈度
计算条件限制
地震实际上是不可预估的一种作用,因此我们所做的计算工作再精确也不一定能抗的住突发的不确定地震。那么就回到了一个话题那便是概念设计,通过一定的概念构造措施去有意识的防范
实际中的应用
1、高规3.3, 3.4, 3.5均属于概念设计、抗震构造
2、结构形式
针对现在的高层存在的典型户型即Y向多一字墙布置进行了说明:此种情况属于X向框架,Y向剪力墙结构形式,也就是两向结构特性不一致
3、延性设计
其实也就是是规范中关于抗震构造措施的体现,同时在具体的设计中也应有相应的意识
4、冗余
研究生论文写的就是张弦结构的冗余度分析,虽说是水货,但对冗余设计及相关理念也有了一点的理解。
中间的很多细节问题,想在后面的文章中举例论述,好好研究一番,在此就匆匆而过了
2017.03.20 珠海
泰基 木子青见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混凝土结构
返回版块140.21 万条内容 · 2159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满眼都是"黑科技",中建五局的"互联网+"工地简直了!在工地上,经常遇到以下情况:项目经理:材料运输车辆进场没有?施工员:我马上打电话问一下!项目经理:混凝土浇筑进展如何?项目经理:安全通道是否完全畅通?项目经理:工人是否按要求穿戴防护装备?施工员:………… 现在,有了“互联网+”,项目管理人员不需要一直坚守在现场了。只要打开手机,一键轻松搞定…… 区域安防监控系统 近日,中建五局广东公司太平金融大厦项目,通过完善远程监控系统,顺利启动“互联网+监控”的管理模式,“天眼”系统全面开启。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7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回复 举报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