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苹果又出了新款手机6S及6S Plus,这让建筑设计狮们脑洞大开:为何在建筑领域有那么多出色的设计,但在工业科技领域得到世界范围认可的产品却那么少。按理说设计一栋大楼或其他建筑应该比设计一部小小的手机要难得多,但为何手机领域再出一个媲美 iPhone 的设计好像真的很难呢。
同样都是设计,
狭义的对比是工业设计 vs 建筑设计,广义的对比是工业设计+电子+机械+软件+界面交互+用户体验… vs 建筑设计+结构+水电暖+智能+绿色…
为什么就不能对比呢?
既然要对比,就不能拿个例说事儿。迪拜塔的设计当然比很多贴牌山寨机复杂,iPhone 的设计当然比我二大爷自己盖的房子困难。要对比,就要有具体的对比内容,具体的可以定性乃至于定量的对比,而不是抒发主观感受。
设计一款手机,或者设计一栋建筑,
人力成本如何?需要多少位设计师?需要多少设计时间?需要多少测试成本?需要多少投资?需要多少技术积累?需要什么样的跨专业协作?
要回答这些问题,当然需要第一手的调查资料。很可惜,我没找到,我也不知道有没有人做过这样的调查统计。但是呢,就我个人的主观感受而言,我觉得差不多是这样的:
建筑的分布更离散,简单的非常简单,困难的特别困难。手机的分布可能会更为集中,但是平均来看,难度要高于建筑的平均值
。
而两者的最右侧基本类似,也就是说,我个人觉得,设计迪拜塔和 iPhone 的难度大致差不多。
事实上,建筑设计的数量比手机设计的数量要多得多,可能要多好几个数量级。相对而言,良莠不齐,准入门槛也比较低。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国家来说,可能还存在着很多草台班子、设计游击队。而手机设计,可能也有过 mtk 那样的山寨机套件,随便哪个小厂也可以做,但是随着市场的发展,劣质的设计逐渐被市场淘汰,轰天雷什么的越来越少见了。反观建筑市场,由于基建刚性需求的存在,就像电影市场,设计的再烂,依然有人找,所以很多设计团队的水平一直就那个样子,没有市场的激励,没有改进的动力。
再看设计师人数。先对比高端的,google 给的
iPhone 设计师
的页面是这样的:
左右翻页,共计 19 位设计师。注意到,google 用的是 inventor 这个词。
再看鸟巢的:
列成主要建筑师的,满打满算四个人。
当然,您可以反驳说这只是主要的“设计师”,没有算上所有参与其中的设计师和工程师。那么我们就都算上,我不知道苹果的设计团队到底有多少人,希望有知情的同学不吝赐教。但是我知道我一位同学是材料工程的 PhD,他现在在苹果研发团队干的就是材料研发,我会抽时间向他请教这个问题。如果连材料都要自己研发,我不敢想象这个团队的规模。
一个完整的建筑设计团队需要多少人呢?鸟巢、国家大剧院这已经算是建筑设计里的巨无霸了,
我们可以估算一下团队的规模。比如报道里提到的水立方的结构设计团队:
结构总负责人:
傅学怡
混凝土负责人:
邢民、施永芒
钢结构负责人:
顾磊、施永芒
结构设计:
钟勇、李建伟、杨先桥、吴兴昊、杨想兵、张以哲、谭伟、王涛等
加起来十二个人,再算上打杂的绘图员,算十五个。建筑结构设备就算一比一比一,都加起来不超过五十人。再算上方案,翻一番,一百人。
水立方这样的建筑是这样,那么普通的建筑需要多少人呢?绝大多数普通建筑,高度100米以内,没有连体什么的,方案一个、建筑一两个、结构一两个、水暖一两个、强弱电一两个,足够了,顶多再配几个绘图员。如果有牛人,还可以方案建筑一肩挑,或者建筑结构两门抱。事实上,很多二三线城市的设计单位很多时候都是这样的。
再比较一下研发费用和研发时间,
这一点倒是比较类似。
第一代 iPhone,维基百科给的信息是研发时间30个月,研发成本大约1.5亿美金。鸟巢的设计从2003年到2007年,设计成本不详,不过国家大剧院的设计成本坊间传言是3亿多人民币,CCTV 新楼的设计成本也类似。但是,注意到鸟巢、水立方和 CCTV 新楼都属于最困难的建筑,不代表平均水平,所以这也就是我说最困难的那一部分两者基本类似的原因。
总体来看,手机的体积更小,功能更复杂,牵扯专业更多,需要考虑的也更多。
而且,作为工业产品,流水生产,一着不慎,可能就会造成大批的产品瑕疵。所以设计深度、设计准确程度都要求更高。
而反观
建筑设计,作为大体量的、一次性的设计,施工周期又相对较长,有足够的修改的余地和时间,甚至还可以边设计边施工,所以对设计的完成度、控制性、准确程度的要求都没有那么高。
当然,我不是说设计不重要,对于很困难的那些建筑来说,一样要做到非常详细,甚至还要用 CATIA 这样的软件。但是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建筑,很多时候,设计变更还没给工地,施工方已经自由发挥完了。
宏观来看,手机设计或者说工业设计是大工业时代的产物,标准化、全球化的设计,流水线生产,生产速度超乎想象。而建筑设计更像是前工业时代的产物,更贴近于手工作坊,离工业化、标准化还很远,或者可能永远都不会工业化、标准化。
这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牵扯很广泛的社会问题。汽车工厂早就用上了自动生产线,亚马逊的仓库也用上了机器人,甚至还要开始用无人机送货,而建筑工地依然像五十年前一样,即使是美帝的工地也是如此,还要依靠工人师傅现场作业。
正是因为这样的行业性质,导致了两种设计的完全不同。
对于手机来说,一劳永逸,一次完整的设计,至少可以用到下次更新换代,中间只需要少量的修修补补。
手机一次设计就要产出上百万台产品,这样的设计当然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也当然应该下大力气不惜血本把它搞好。汽车、NASA、军工等等,同样都是这种情况。
而
建筑设计则是一次一个,不管项目再复杂,也只管这一个项目,而且由于地产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额都很大,投资方的经济压力也很大,时间就是真正的金钱,所以设计周期一般都非常紧迫,即使是欧美也是如此。
所以并没有太多的机会来「慢工出细活」,反正一次设计只管这一个建筑,能够应付过去也就是了,少花钱、少用时间,很多时候这才是控制建筑设计的因素,不管是对于建筑师、工程师,还是对于甲方来说,都是如此。更多时候,建筑设计其实是咨询服务业,跟律师差不多,就是被雇来干这个项目的。
所以呢,我个人觉得,
平均来看,手机设计比建筑设计要更复杂一些,
复杂具体体现在设计团队规模、研发时间、研发成本、技术门槛等方面。
原因并不是手机设计师比建筑设计师更聪明更能干,而是因为行业不同、要求不同、情况不同。
这里有一篇纽约时报的专访截图,同样谈到了这个问题,受访者 Karim Rashid 是一位工业设计师和室内建筑师,目前在向建筑师发展。他对这个问题的态度跟我类似。
当然,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不同观点的网友,欢迎在楼下回帖!!!
内容来自知乎
更多问答:
【一问一答】第八期 为何楼梯1楼到2楼的第二阶段台阶数比其他阶段台阶数要少?
【一问一答】第七期 是否把楼梯其中一阶加高一点就有很大几率摔倒?
【一问一答】第六期 怎样系统地自学钢笔建筑手绘?
【一问一答】第五期 为什么建筑物多为:6层•11层•18层•30层?
【一问一答】第四期 为什么人行天桥楼梯做成折回形,而不是环形向上?
【一问一答】第三期 建筑设计收费有何参考标准?
【一问一答】第二期 为什么有些窗设计成只能打开45度?
【一问一答】第一期 为什么大型商场中间都要有中庭?
全部回复(124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回复 举报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