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城市规划设计 \ 【参建】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新公共产品——红色李巷

【参建】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新公共产品——红色李巷

发布于:2018-09-26 13:57:26 来自: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 [复制转发]

1 规划背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十九大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以乡村振兴战略的视角重新审视近几年的乡村建设,很多村庄的打造虽然有一定成效,但在公共产品建设方面仍然有所欠缺。部分村庄以旅游村的方式进行了消费产品的打造,而忽视了村民生产生活服务的公共产品建设;有些村庄与休闲旅游相协调配建了一些公共产品,但是这些公共产品缺少开放性,成为了“封闭的公共产品”;有些村庄采用大范围的“面上”环境整治,虽然村庄的生活品质有所提升,但也带来了高昂的后期维护成本,难以具备可持续性。

李巷村位于南京市溧水区白马镇石头寨社区,距离南京主城区60km,距离溧水城区20km,全自然村共有125户。这里曾经是新四军在苏南抗日斗争的根据地,如今却是南京的经济薄弱村。2015年,李巷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18 750元,村级集体收入120万元,是南京市典型的贫困村。为此,2016年南京市在新一轮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行动计划中,确定由市委书记定点帮扶李巷村,以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扶持经济薄弱村和集中连片欠发达地区发展为重点,帮助李巷村全面实现更高水平的小康目标。为深入挖掘李巷村优势资源,弘扬红色文化,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实现生态、生产、生活的全面提升,南京市规划局委托南京城理人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城理人)开展了李巷村发展系列规划设计的编制和组织工作。

作为石头寨社区的中心村,李巷毫无疑问承担着社区农业服务和生活服务的功能,作为溧水区休闲旅游发展环线上的节点,李巷村作为红色文化旅游村的定位也毋庸置疑。但是作为一个政府投入的项目,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需要充分考虑政府的工作范畴与市场的工作范畴、政府投入的规模和市场投入的规模,以及政府的投入能否带动村庄自身的持续发展和周边地区的整体发展。为此,项目组提出了在李巷打造“乡村新公共产品”的理念。

1.jpg

乡村振兴区规划结构图

李巷分区:15.8km2,近期重点发展核心区,围绕李巷红色旅游和南部山水资源进行开发。

曹家桥分区:13.1km2,在农业基础上,依托反顽纪念碑、尤赘水库、曹家桥水库等资源发展,远期对接大树下、姚家水库,为休闲旅游预留空间。

石头寨分区:9.3km2,重点发展两莓产业,做好两莓的升级优化,为乡村休闲旅游提供农产品和活动空间,并与曹山慢城充分衔接。


2 李巷村是怎样的“乡村新公共产品”?

2.1“乡村新公共产品”的定义

2.jpg

乡村新公共产品示意图


国际前沿社会理论家大卫·哈维(David Harvey)提出了经典的“资本三次循环理论”,即资本的第一次循环是消费品的生产,在城市地区体现在工业消费品的生产方面,在乡村地区则为农业消费品的生产;资本的第二次循环则是基础设施和物质环境的打造,如道路、市政设施等;第三次循环为技术科研与社会公共消费的投入,在乡村地区则重点表现为乡村在地消费服务的投入和升级。对于政府而言,在乡村地区,重要的是实现公共产品的持续提档升级。在我国持续多年解决“三农”问题的大背景下,乡村在农业基本服务和基础设施投入方面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准,而面向乡村消费服务的产品建设方面,则尚未正式系统的开展。目前乡村地区不断涌现出的旅游村、餐饮村、文化村、民宿村,正是乡村消费投资的体现,但这些从严格意义上而言都属于“私人产品”,以政府为主导的村庄建设,应侧重于“公共产品”的建设。“公共产品”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乡村的复杂性则要求政府打造面向乡村消费服务的“准公共产品”,李巷正是这样一个“准公共产品”,也就是糅合了公共利益和市场发展的“乡村新公共产品”。



2.2 李巷村如何成为“乡村新公共产品”?

李巷及周边地区具有独特的红色文化、领先的两莓产业、完整的生态格局、多样的景观风貌以及生态的村庄人居五大特色,可以作为一个完整的发展整体加以打造。李巷村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便捷的区域交通条件和合适的现状发展规模,有条件成为该片区的“服务中心”、“生活中心”和“文化中心”,成为李巷乡村振兴区的“新公共产品”。


(1)服务中心

李巷村紧邻溧水区一级旅游环线,也是石头寨社区的村委会所在地,因此天然具有成为服务中心的可能性,规划进一步加强了李巷村周边的乡村道路,强化其与周边自然村落的交通联系,并在李巷村规划建设游客接待服务中心、农民电商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农技培训服务中心,使之成为乡村一体化复合服务平台。

3.jpg

游客接待服务中心


(2)生活中心

在李巷村的规划中,项目组并没有采取整村搬迁、重新打造李巷村的模式,而是仅对村中废弃的老房屋进行收储,原住民则继续生活在村子里,这就需要在李巷村构建的同时满足服务本地村民和外来游客的公共设施。项目组在充分调研多方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主客共享”的公共设施建设理念,通过设施的建设打造石头寨社区的生活中心。

4.jpg

红色餐厅


(3)文化中心

村庄是承载乡村记忆的所在,李巷村则是石头寨社区乡村文化的核心,规划在村庄内复建了李家祠堂,充分展现乡村传统的宗祠文化;在村庄修复了多处红色遗址,打造具有李巷特色的红色文化;结合村中的游客接待服务中心、纪念馆等项目统筹设置村民文化活动中心,为村庄带来现代化的活力。

通过“三个中心”的建设,李巷村这一“乡村新公共产品”能够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生活服务和休闲服务的关键节点,通过李巷村的建设能够有效地激发周边乡村资源,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建设,从而为区域的整体发展带来极大的引领作用。与此同时,通过李巷村的建设,也能实现村集体资产的整体升值,从而形成区域整体价值的提升。

5.jpg

李家祠堂


2.3 李巷村“乡村新公共产品”的开发模式

与城市不同,村庄建设面临着复杂的权属关系,也有着多元的乡村建设资金和多头的管理政策,这就需要政府方有一个单位进行全局协调和统筹。在李巷村的规划建设中,开发平台溧水区商旅集团就承担了这一角色。

多级政府机构的协调工作包括:

1)商旅集团面向区级政府及各部门,统筹涉农专项资金与扶贫专项政策,并将这些资金和政策协调考虑,融合后运用到村庄建设计划中;

2)面向镇政府实现资金的分配和项目的具体落地工作,确保基础设施建设、闲置房屋收储、文化设施建设等能够责任明确;

3)面向村集体做好社会保障工作,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村庄规划建设的协调工作方面,商旅集团作为李巷村规划建设的唯一实施者,承担了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的全程统筹工作,一个平台的规划建设统筹也确保了规划和设计意图能够“不折不扣”地完成实施。

6.jpg

李巷村工作组织示意图

7.jpg

乡村新公共产品影响示意图


3 李巷村如何打造“乡村新公共产品”?


3.1 李巷村规划方案简介

8.jpg

李巷村布局规划图


李巷村规划充分发挥了红色旅游的引擎作用与发展乡村休闲产业的需求。考虑空间特色和组团发展,规划区形成五大功能片区,分别为红色教育区、文化体验区、户外活动区、乡村休闲区、生态农业区。

(1)红色教育区位于村庄北侧,结合李家祠堂(复建)和溧水人民抗日斗争纪念馆(新建),发展以红色展陈、红色教育、旅游服务为主的功能。

(2)文化体验区位于李巷村主体内部,以老建筑、传统村落格局和乡土氛围为特色,发展以红色展陈、乡土文化体验、商业服务为主的功能。

(3)户外活动区位于村庄西侧,以缓丘岗地为特色,植被类型丰富多样,发展以户外活动、自然教育为特色的功能。

(4)乡村休闲区位于村庄东侧,以带状滨水空间和良好的林田界面为特色,规划结合滨水农家乐开发,发展以乡村美食、滨水休闲为主的功能。

(5)生态农业区位于李巷与南头之间,以田塘交错的基底为特色,规划发展以生态科普、田园认种、精致园艺为主的功能。


3.2 李巷村“乡村新公共产品”建设理念

乡村的建设从根本上看是产业、空间和社会在乡村平台整体提升的过程,乡村建设的运作也是一个从投资到建设再到招商运营的全链条过程,需要充分考虑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李巷村规划建设过程中,面临着本地村民、地方政府、开发平台和村集体等多方主体的利益诉求。

(1)本地村民:随着基础设施配套的完善,老百姓的诉求也从基本的物质需求上升到了精神文化需求层面,首先是承载着村庄记忆的李家祠堂的复建,其次是村民的文化活动空间和健身场所的需求。

在了解到村庄将作为休闲旅游村来打造时,村民也积极表达了愿意参与到村庄的发展中,可以尝试发展农家乐、民宿等产品。

(2)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对李巷的诉求就是能够脱贫致富,这就需要通过规划来实现李巷村产业的提升,一方面是能够进一步发挥两莓产业的优势,另一方面则是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将红色文化与革命教育、乡村旅游相融合,形成独特的产业发展路径。

(3)开发平台:溧水商旅集团作为李巷村开发建设的实际操盘手,其任务不仅仅是村庄本身的建设,还包括村庄后期的维护、保养和运营工作,需要可持续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因此,商旅集团也需要在李巷村建设过程中,通过资产储备、出租和部分项目的前期运营,来保证村庄的可持续发展。

(4)村集体:李巷村集体也是本次村庄发展中的受帮扶对象,相比于村民,村集体的现有集体资产无法产生效益,因此也不能给集体带来资金收益。村集体需要通过李巷村的建设,对集体资产进行活化。

在李巷村规划中,通过操作可实施的乡村协商规划,对“物”、“人”和“财”进行了高度统筹和协调。“物”不仅仅是物质空间设计,还有功能的多元组织;“人”不仅仅是发展规划,还有多元角色的梳理;“财”也不仅仅是业态策划,还有远期运营的可持续性。乡村的建设过程就是多方共建、共享和共创的过程,也是多元主体不断协商和统一理念的过程,而规划在其中从空间入手扮演着协调和统领的角色。


3.3 李巷村“乡村新公共产品”建设实践

9.jpg

(1)品质提升的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村庄发展最先要解决的问题,这关系到村庄整体发展的品质。李巷村虽然已实现了基础设施的覆盖,但这些设施只能解决有无的问题,而在整体品质上还有所不足,难以满足村庄日益发展的生活和休闲服务需求。因此,基础设施作为最基本的“乡村新公共产品”成为了规划的首要工作。作为“新公共产品”的基础设施,固然需要满足生产生活需求的道路提档升级、雨污分流、水系整治等,更重要的是需要满足乡村消费服务的需求。基于此,规划根据村民的实际生产生活需要,对村庄道路进行分类、分级打造,生产生活性道路以沥青路为主,满足居民最基本的出行需求,游览性道路以青石板、青砖等材质为主体,在提升村庄道路品质的同时,为本地居民和游客提供舒适的慢行氛围。

水系整治也充分考虑了村民生活和游客游览的需求,规划对村庄内部的水系进行梳理,建设节制闸、拦水坝等水利水工设施,一方面保障村庄的水安全环境,但更重要的是通过水工设施的调节,确保村庄内部常年流水不腐,形成江南水村的优美环境,从基底环境上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质。

10.jpg

李巷村道路交通规划图

11.jpg

李巷村水系整治规划图

12.jpg

13.jpg

村庄整理过的道路与河道


(2)主客共享的公共设施规划

李巷村的公共设施配套充分考虑了本地居民的生活需求和外来游客的游览需求,同时为了设施的集约高效使用,避免公共设施的空置和土地资源的浪费,在规划中提出了主客共享的理念,使同一个建筑复合多种功能,使之能够全天化、全时性使用。

以李巷餐厅为例,我们在进行规划调研时发现,由于村庄较为紧凑,内部缺少开敞空间,导致村中的红白喜事缺少场地。在村中进行田野调查时,村民也向我们表达了同样的诉求。而村集体则提出,他们正在推进一个养老助餐的计划,也需要一个相对集中的场所提供每日三餐。开发平台(溧水区商旅集团)则表示,需要在村庄安排一个规模较大的餐厅,以便接待团体游客就餐。因此,我们综合了三方的需求,通过对收储的村庄入口处两户民居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以钢结构进行连通形成一个可供500人同时就餐的大型餐饮空间,满足了多方的需求。

再以李家祠堂为例,这是规划开展之初就予以明确的项目,将作为再现新四军十六旅抗日斗争的展陈馆(原为新四军十六旅旅部所在地)。村民听说了李家祠堂的复建计划后,主动找到项目组,提出是否可以在祠堂增加村史馆和村民议事的功能,使其成为一个综合性场所。我们采纳了这一建议,规划中适当增大了祠堂的规模,将其建设成为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公共空间。

在李巷村,类似这样的规划考量还有很多,如游客接待服务中心成为了乡村民宿的早餐供给点和休闲茶吧。通过一系列功能的融合,规划在最低程度破坏村庄原有功能肌理的前提下,充分实现了功能的提升。

14.jpg

李巷村休闲产品规划图


(3)面向市场的休闲产品营造

前文提到,“乡村新公共产品”是准公共产品,也有私人产品的属性,考虑到村庄的自我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也需要通过“私人产品”来吸引市场进入,激发村庄的活力。这就要求“乡村新公共产品”能够构建多元化的休闲产品,丰富李巷村的业态,带动村庄的人气。在李巷村的休闲产品营造中,规划为多种类型的项目留出了各自的空间,通过这些项目的引导和建设实现村庄休闲产品的发展。

1)村民自组织型项目:包括农家乐、民宿和土特产售卖,这些项目规划均明确了发展空间和发展要求,具体的开发运营交给村民自发形成。项目组通过发放问卷和实地走访,共确定约20户有经营农家乐的意愿,7户有经营乡村民宿的意愿,其余村民大多处于观望状态,因此规划也对这些农户在建筑立面设计、环境整治等方面的诉求进行了充分考虑,以满足村民的积极发展需求。

2)平台运营型项目:由开发平台(溧水区商旅集团)主导,重点包括文创类项目和休闲体验类项目,同时也通过运营型项目吸纳李巷村的人再就业,激发村民的创业和就业热情。项目组规划了村庄的茶社和理发店,均由村中有丰富经验的老人作为“店长”,在给游客提供了多样体验的同时,也解决了本村居民的生活需求和休闲需求。

3)市场投资型项目:由规划统一引导,并由开发平台统一招商,以确保项目满足村庄产品的多样性和独特性。通过不同类型的项目策划和设置,各个主体都能够较好地投入到村庄的建设和运营中,也能够获得各自相应的收益,形成皆大欢喜的局面。

15.jpg

李巷村公共设施布点规划图

1 李家祠堂(村史馆)

2 村委会(社区营造组织管委会)

3 溧水抗日斗争纪念馆(村阅览室、民艺展览)

4 游客中心(为民服务中心、村农产品展示、小卖)

5 爱国教育培训中心选址(村电影室、村民食堂)

6 多功能草坪(广场舞、村民节庆活动)

4 李巷“乡村新公共产品”的建设成效和思考

李巷村于2017年10月完成一期建设工程并正式开村,经过半年的运营,目前李巷村共雇佣员工20余人,建成7个公益性项目(公共产品)与9个经营性项目(私人产品),实现了运营收入的自给自足和良性可持续循环,同时村庄的建设还带动了村民的发展激情,目前在村内已自发形成3个农家乐项目和一个特色小吃项目,更多的村民自营项目正在筹备中。李巷村的建设运营理念也得到了规划行业和政府领导的认可,前来参观考察的团队络绎不绝,成为了江苏省乡村规划建设的新典范。

16.jpg

18.jpg

17.jpg

文创商品店与李巷茶馆(平台项目)

19.jpg

20.jpg

21.jpg

璞时文创与乡村农家乐(村民自建)

在李巷村规划中,以规划为龙头,统筹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市政设计、水利设计等专项设计团队和文创运营团队,形成了一个整体的技术团队来对项目进行全程的支撑和技术方向的把控。毫无疑问,规划的宏观性和统领性使其天然具备统筹多层次规划设计工作的能力。在李巷村规划过程中,“规划先行、统筹兼顾”的理念和原则一直贯彻在项目始终。规划团队通过《石头寨社区发展规划》和《李巷村村庄建设规划》,对李巷村的建筑形式、景观空间、水利设施和市政配套设施提出了明确的建设指引,各专项团队在规划的统筹下,进一步细化设计各自的专项内容,确保符合规划的需求,且不发生相互冲突。

22.jpg

李巷村规划设计成果体系图

随着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的进一步深化,村庄的规划和建设还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随着乡村在社会体系中承担的功能和角色越来越丰富,乡村地区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和特色化,如何通过“乡村新公共产品”的打造,来确保村庄的发展满足本地居民生产生活的需求,满足外来游客消费服务的需求,是村庄在发展建设中需要逐渐重点关注的问题。项目团队也正在积极针对乡村振兴战略,深入研究“乡村新公共产品”,尝试让村庄规划建设从旅游村、休闲村、文化村等单一功能的视角实现转变,从而真正对村庄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项目名称:南京市溧水区白马镇李巷村村庄规划

业主:南京市规划局

项目地点:南京市溧水区白马镇李巷村

规划面积:70公顷

项目总负责:刘晶晶(南京城理人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项目专项负责人:

规划设计部分:卢震(南京城理人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建筑设计部分:李竹(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景观设计部分:周山(南京嘉顿水木生态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项目策划部分:钟宏宇(南京界维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来源:《建筑技艺》杂志

往期精彩内容:

【参建】大浪文体中心中标方案公布,将成深圳龙华区未来新地标

【参建】激活古村,以建筑为触媒 —— 福建上坪古村复兴计划(by何崴)

【参建】最大限度地提升设计品质,一种解决场地问题的新方法

【参建】朴门永续:公众自治共建城市生态社区花园

【参建】五千年孕育的沧海遗珠——广富林文化遗址

全部回复(9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cc97939793
    cc97939793 沙发
    最好不要城市化的符号太多
    2018-11-13 06:40:13

    回复 举报
    赞同0
  • wzjzwh
    wzjzwh 板凳
    谢谢楼主分享!
    2018-11-08 17:03:08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城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

15.37 万条内容 · 246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停车场设计理念

随着社会发展,汽车不断增加,与日俱增的车与有限的停车空间两者的矛盾越来越深化。针对这一问题,我认为立体车库的研究是必要的。立体车库能够很好的利用地面以上的空间,成为解决城市静态交通问题的有效的途径。为了使停车设备满足使用要求,根据国家关于机械式停车设备通用安全要求的标准,在垂直提升式立体停车库中使用了一些必要的安全技术,这样保证了车辆的绝对安全,使得整个车库可以安全平稳的运行。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汽车制造业的迅速发展,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以每年15万辆的速度增加,而停车位的发展速度却远远滞后于汽车发展速度,停车难已成为大中城市发展的社会问题。而立体停车库以其突出的特点赢得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青睐,如:以狭小的空间,争取最多的停车空间,运转平稳、无噪音,运行速度快,存取时间短,符合城市环保要求;光电检测库内的存车状态,智能化的按键操作,使操作者全过程掌握车辆存取的每一个动作;多路安全保护,设有防坠落、防碰撞、防过载等一系列安全保护装置。诸多因素表明,我国立体车库停车产业与其配套产业目前正在成为潜力巨大的前途性产业。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