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新质生产力,成为两会后的热议话题,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几乎每个企业都换上了“创新驱动”的CPU。然而,企业谋生存求发展,必然需要降本增效。节约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成为了新质生产力的特点之一。在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加之工业化、信息化、数字化的三化融合,映入眼帘的是BIM技术、装配式建筑、构件追踪和溯源等新质生产力。
装配式,已经不是一个新名词。最早的装配式,起源于大约距今7万年前,远古人类将树枝与石头捆绑起来,制作成用于捕猎的工具。从考古学角度来看,这一伟大的发明,标志着人类文明从“远古时期”迈向了“石器时代”。随着时代的发展,在遥远的中国古代——河姆渡文化时期(约5000年前),就已经开创了由台梁和斗拱组成的榫卯结构,也是装配式木结构的起源。
虽说装配式建筑已经推广了很多年,但深究起来还是会有这样那样的疑问。例如:装配式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他有哪些优势?真的会降低成本吗?为什么在国内推广起来这么难呢?装配式对设计、施工、造价又有哪些影响呢?未来的发展趋势有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带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深入探究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产业链,以及深度剖析产业升级过程中带来哪些影响。
装配式发展简史
建筑设计和生产建造是一个共同体,技术创新不断推动着建筑设计和生产方式的变化。预制式(Prefabricated Construction),在工业化的背景下,预制加工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创新点。国际上,也被称为模块化施工或非现场施工,是指在工厂环境中制造建筑部件,然后将其运送到施工现场进行最终组装。拥有节省成本、提高时间效率和改进质量控制等特点。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女王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博览会(1850年)。伦敦世界博览会的会场——水晶宫——首次采用工业化生产、通过装配式建造,它是真正意义上的从设计、施工、建造、拆除全过程采用装配式的系统工程。
你会不会有这样的疑问:在近代建筑历史中,谁是第一个提出装配式建筑理念的设计师呢?——勒·柯布西耶——现代建筑派五大师之一——他在《走向新建筑》中首次提出了,希望建筑业像批量复制汽车一样,批量复制建筑。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8年),世界各地掀起了战后重建的运动中,推动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一百年前的欧洲,施工技术与工业化程度并不高,火热的市场与粗放的施工管理之间酝酿了很多不可逃避的矛盾,例如:技术不成熟、成本高、施工质量等。又过了大约一代人的时间,前苏联经济迎来了春天,赫鲁晓夫号召工程师研发一种可以快速复制的建造模式,这就是家喻户晓的——赫鲁晓夫楼(1954年)。这种工作方式,将工地搬进了工厂,构件标准化生产,生产工艺可以批量复制,最重要的是成本低廉。这个种远离建筑工地的制造生产方式,推广到了全世界。
传统建造与装配式对比
定义装配式:现代意义上的装配式,已经与一百年前的装配式有了很大的改进。广义上的装配式,实际上在工厂加工的构件,都可以说是装配式构件,例如:瓷砖、吊顶、外装饰构件等。建筑外装、内装、机电系统早已实现工业化,如今我们讲的装配式,是建筑结构部分,或者说是承重构件的装配式。除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以外,还有装配式木结构、装配式钢结构等。
设计环节:与传统建筑相比,预制件在设计上有一定的局限性。预制构件的模块化特性,有一定的设计约束,定制化与批量化都得两个极端。定制化必然无法复制,无法批量生产,从而效率无法提升。批量化必然导致整齐划一,从而确保标准化、快速生产和运输。然而,技术的提升和生产模具的进步正在缩短其差距。
生产地点:传统建造工艺,受到生产地点的约束。预制加工构件厂,可以在远离建筑工地的制造环境中制造、加工和生产构件。这些组件,可以生产各种客户配置,采用标准化规格,以确保一致性和精度。预制通过简化制造和组装过程,为高端建筑材料提供了系统和有效的方法。
加工环节:从生产流程上来说,装配式更加复杂和精细化,制模、钢筋绑扎、预埋线管、混凝土填料、振捣、蒸箱养护、晾晒、运输、现场拼装。传统流程,所有的工序需要在施工现场完成。
环境管理:传统制造过程属于露天作业,受到天气的影像程度比较大,例如:刮风、下雨、太热太冷都不行。受不可抗因素影像,恶劣的天气和环境,可以影像整体工期的20%的时间不确定性。装配式工厂加工属于室内作业,大大的减少了受天气影像的因素。
人员管理:在传统的项目管理过程中,工人的工序是流水线作业,这也导致工人的生产过程是流动的,生产时间也不是固定的。最终,项目的工人会随着项目的流程不断的搬家到新的工地寻找工作机会。装配式的工厂化生产自然是集中的管理,固定的厂房、宿舍、生产设备,以及稳定的工作环境。
时间管理:装配式的另一个好处是,大大减少了施工时间。由于组件是在现场制造的,因此在制造模块或面板时,施工过程可以在现场同时进行。这种并行工作,缩短了项目时间,加速了项目的完成。装配式建筑也与更快的建造过程,传统建筑通常需要12-18个月才能完成,而预制建筑可以在6-36周或更短的时间内完成。
财务管理:一个显著优势是节省成本。通过标准化的制造过程,可以有效地利用材料,并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减少浪费。此外,跨多个项目规划材料用量的能力,有助于降低成本和浪费。
能源成本:固定的工作加工工厂,可以更加有效的提供稳定的、便于统计的能源消耗情况。在加工过程中,第三方的供电和绿电可以更好的为加工制造过程脱碳;同时,在运输过程中也可以更换汽车的动力系统,节省运输环节的碳排放。
学习成本:有优势自然也会有缺点,装配式生产加工对工人的教育起点的要求更高,精细化的加工以及高精度的机床加工车间,需要为工人提供大量的培训。
投资回报:营商环境是企业立足根本,装配式的生产加工流水线起步的投入很大,例如:土地和房屋的租金、基础建设成本、设备的采购和安装、原材料的供货渠道、运输车辆的维护、人员及其他管理运营成本等。据不完全统计,EBITDA后综合收益在5%左右每年,通常需要8-10年的回本周期,甚至更长。
数字化装配式的优势
随着数字化浪潮扑面而来,大众更加的关心BIM技术或数字化技术与装配式有什么关系。或者说,他的设计逻辑发生了哪些转变。
产业链分析:你会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没有BIM技术能不能搞装配式?答案是肯定的,对于生产加工构件来说,基于传统的CAD技术的装配式也同样可以完成设计、生产和加工。设计流程是这样的:结构设计出图、装配式团队拆分生产单元、完成装配图纸、移交工厂深化设计、备料和生产。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不用BIM技术能够完成设计和生产,那我们为什么需要基于BIM技术的生产和加工呢?或者说,BIM技术产业链与传统CAD产业链的优势又是什么?
图模一致,量价合一:BIM技术是图纸、模型与加工成品构件三维统一,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可以减少误差;同时,BIM技术中的工程量更容易统计,例如:钢筋、混凝土、保温层等;最重要的是,在BIM工程量清单中,可以预设成本,更好的在加工之前控制成本。
构件编码,实时追踪:BIM技术中,可以为构件进行编码,编码的构件可以在模型中进行精准定位;同时,编码系统,可以嫁接RFID系统,增加预制构件的追踪编码系统,为现场加工和安装提供便利,减少施工过程中的误差和构件丢失等问题。
物料追踪,碳汇统计:更远期的目标,当然是完成供应链上下游的网络化与数字化,例如:混凝土、钢筋构件的采购,以及原材料的采购;其次,可以嫁接碳排放因子库,为构件搭建碳含量和碳排放的汇总统计。
展望未来
在高速发展的今天,并不是所有的项目都适合装配式建造。项目启动阶段,对项目进行评估是非常必要的。装配式的建造方式,是一个复杂的共同体。无论是建筑师、工程师、施工方、供应商还是监理和甲方,都需要在装配式的设计、加工、生产、建造过程中进行紧密的联合。
未来可期,根据麦肯锡公司的研究,到2030年,装配式建筑有可能在美国/欧洲市场占据1300亿美元的份额,并每年节省220亿美元的成本。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造价成本管理
返回版块1.22 万条内容 · 297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吃透这些结算干货,造价人少走几年弯路1、工程竣工结算业务介绍 工程竣工结算是指在建设工程完成后,施工企业按照合同规定的内容全部完成所承包的工程,经验收质量合格,并符合合同要求之后,向发包单位进行的最终工程款结算。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