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工程造价 \ 造价筹划 \ 这23个工程造价中的“坑”,多少预算员都“栽跟头”了!

这23个工程造价中的“坑”,多少预算员都“栽跟头”了!

发布于:2023-10-12 09:43:12 来自:工程造价/造价筹划 [复制转发]
建筑企业已进入微利润时代,工程越来越少,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接活很难,接好活更难。 市场变得越来越规范,标准越来越高,单价越来越透明、工程款支付却越来越难。   有时为了拿工程,不惜低价中标,却也埋下隐患。
对于施工企业,对造价风险的控制尤为重要,只有对该规避的风险规避掉,才能保证项目的不亏损,进而实现项目的盈利。那么,站在成本的角度,项目周期内都会有哪些“坑”呢?
1、投标风险认识不足  
项目投标初期,投标人未谨慎研究招标文件,没有详细调研或者踏勘现场,投标活动比较匆忙,只基于粗放式的成本预测,没有综合考虑经营风险,对风险评估不充分,对外部条件认识不足,对于比较苛刻的合同条款没有认识到位, 无法从源头上做好风险管控。 投标时感觉还有利润,好像还能赚些,结果就只是好像而已。  
2、中标价格低于成本价  
企业为了能够以相对低的报价中标, 就往往在投标书中采取减少临时工程的价款,降低正式工程的间接费费率、降低材料的单价及调低计划利润等。 致使项目部无论怎样努力,工程都是亏损。本想低价中标后,通过签证、变更来实现盈利,但甲方早已预判了你的预判,最后项目必然亏损。  
3、商务及技术水平不行  
不懂合同、不懂筹划、不懂成本分析。上来就盲目的干。预算不准,报价时出现了很多漏项,活都没开始干呢,就已经亏了;
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与现场严重不符,对工序、工期及质量考虑欠缺,实际施工时做较大的修改,增加了投入。后期想通过签证搏一搏,但合同中早埋了伏笔,签证呢,有用的一张纸也拿不出来,只能眼睁睁的亏损。  
4、无成本控制目标,或未执行  
这样会使项目部的成本处于失控状态,比如某单位工程设计混凝土用量为500m3,而实际消耗达800m3。如果有成本目标,怎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偏差?若要保证总成本目标的达成,分项工程成本与分类成本目标都要落实。  
5、施工计划性不强,生产不均衡  
施工准备不充分,生产经常打突击。不能合理地配置人力、材料、设备等资源,经常窝工;工期存在前松后紧,造成后期成倍的增加投入抢工期,由此出现的赶工和窝工给项目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6、工序组织不当  
策划慢、进场慢、工序转换慢、衔接不紧凑、工序顺序颠倒,增加了无效投入。资源配置流程慢,后台支撑不够。  
7、施工平面布置不合理  
现场布置不合理导致材料运输不方便、二次搬运费增多、降低了劳动效率、也容易造成安全隐患。有些工程后期不得不增加施工临时用地,对施工道口交通及周围环境影响程度较大,增加了管理成本。   
8、资源配置不合理  
一是人员技术能力及施工经验不匹配;二是因物资供应不及时,造成现场停工等料;三是机械设备与实际需求不匹配,若机械设备配置不足,则难以满足生产需求,造成设备二次投入费用的增加。若机械设备配置超标,则造成资源浪费及闲置情况。  
9、材料管理有问题,未限额领料  
超额采购、人为操纵价格及质量不达标,不按定额发料,施工人员要多少就给多少,必然导致材料的积压和超支。多发的材料被浪费在工地,或者被偷偷卖掉后,获益款项私分。销售商利用回扣、好处等吸引采购人员,有的项目甚至根本没有购买材料,直接用虚假的发票报销。另外使用现金与非现金购买材料的价格相差较大,不计算资金成本会导致购买了高价材料。  
10、分包管理存在漏洞  
对分包队工程的价格非常随意,没有重新按照定额和预算标准进行计算,仅随便定一个提取管理费的比例,但最终管理费用不够补偿开销,善后费用全部由总包单位承担;对分包没有实行严格的发料制度,对材料的消耗和设备的使用及维修没有明确的要求,最后任务完成了,但材料费超支了,设备的性能也下降了。有的分包方案不合理,导致分包界面不清,对利润薄的部位出现推诿现象。甚至需要另寻队伍,高价发包。  
11、中途换将、换队伍  
有些项目进场考虑不周全,关键岗位人员选用不当,更换导致项目内控管理工作不连续,造成经济效益流失,导致项目亏损;在劳务分包队伍选择方面,不重点考察队伍实力、项目业绩、施工能力等方面,只注重价格,而在项目赶工期需要增加人员、设备时,队伍组织不上来,造成中途更换劳务队伍,导致项目出现履约风险、劳务退场索赔等,带来重大经济损失。  
12、出现安全事故  
现在工地安全事故赔偿标准都很高,轻伤影响员工上班,增加人工费支出,重伤又增加了人工费和间接费的开支,死亡事故需要支付巨额抚恤费。  
13、出现质量问题  
有的项目想通过购买质量差的材料来降低成本,验收时被甲方发现。最后只能返工,重新购买合格的材料。想省钱最后却多花了钱。质量控制不力、导致返工、修复、推到重来,无效工程量的增加,加大了工程成本。  
14、满足上级要求  
为了达到“某一目标”,甚至完成某种“政治任务”,比如进度达成某个里程碑节点、或质量拿到某种奖项等,会要求项目部组织大干或提高质量标准,这本身没有问题。但由于项目部在实施过程中安排欠周全或者理解偏差,多数情况下形成了不惜成本地拼人力、拼设备、拼资金、或者提高质量标准。而这种因施工组织而导致的成本增加最终却无法得到补偿。  
15、不利天气的影响  
例如冬、雨季施工天数的增加,会使项目部增加许多费用。比如冬期施工天数的增多,项目部需要增加混凝土的防冻剂、施工人员的防寒用品、机械设备因效率降低而增加的人工、燃料、维修等费用。  
16、间接费控制不力  
办公费、差旅费、交通工具费,业务招待费失控。高档办公用品随意买,手机费用惊人。甚至员工工资可以不发,外面欠款可以不还,但高档汽车不能不坐,车辆的折旧费、燃料费、维修费高得惊人。  
17、合同管理混乱  
表现为对合同意识淡薄、索赔补差困难,合同分析环节欠缺,对合同条款的理解与应用不到位,对外部条件不足产生的风险负担约定及对业主违约责任界定不明确,合同交底的能力弱。有的工程开工后很长时间采用临时合同,给施工管理造成被动。  
18、隐形成本增加  
征迁拖延、工期延误、市场价格波动等这些问题可能在合同霸王条款中无法撼动。为了让项目顺顺利利平平稳稳处下去,居间费、监理甲方疏通关系的费用,合同中的各种质量、安全、进度的罚款。工程尾款的各种苛扣。合同中常约定,材料涨跌5%之内时,由施工单位自行承担,也就是说材料一旦上涨超过5%(假设材料费占工程费用的50%),则施工单位直接增加成本费用达2.5%,还有分包队伍扯皮补偿、天灾人祸及不可抗力等。  
19、长时间拿不到工程款,资金利息高    
投标阶段,对业主状况缺少充分详尽的市场调研,对业主偿还能力缺少考察论证,中标后企业垫付巨资上场。垫不动了,还要借高利贷,最后钱全被高利贷挣走了。或者工程虽然完工了,但是工程付款拖了几年,再赚钱的项目也会不赚钱。  
20、成本归集不及时、不准确    
由于各部门核算的时间节点不一致;物资部门与财务部门关于材料分类统计的口径不一致,导致对账不统一;物资发票入账不及时,实耗成本和财务账面成本不一致;物资消耗资料归集不及时,出现物资成本统计不准确;库存盘点不及时、不准确,超耗原因分析不及时、不准确,不能准确掌握物资成本,不能有效控制物资成本,导致月度成本分析不清、数据不准等问题,致使上级管理不能精准施策。  
21、财物管理混乱    
表现为所有的收支业务由个别领导把持,所有开支无计划,工程盈亏无人知。开设多个银行账号不及时核对清理,材料不能及时入库,个人欠款不能及时清理,巨额成本隐匿在银行存款和现金余额里。或者由于记账不及时或未认真核对,导致成本不实,盈亏不准。后期款项的跟踪、监管力度不到位,导致款项存在不可收回的风险。  
22、项目管理手段有漏洞    
项目班子能力无法满足大体量、多作业面现场施工控制需求。临时用工、临时工程未及时签证,后补现象严重;给分包方结算的工程量本应由技术人员提供、商务人员复核,部分项目直接由商务人员负责,没有复核机制;财务人员不审核成本数据的真实性;企业未采用先进手段进行物资盘点、工程数量监督与精细化管理,项目亏损风险自动预警机制也未形成,易出现管理漏洞。  
23、海外项目的外部风险    
  海外项目存在着诸多风险,由于语言文化差异,施工单位往往无法对所在国的经济状况做出深入分析,无法及时掌握市场政策的调整;还会面临着一些政治风险,如军事冲突、内乱、政府干预竞争等;国际工程一般以外币确定合同金额,所以会存在着汇率风险及外汇管制等金融风险;由于规范标准体系不同,也会带来“低标报价、高标执行”的风险;对当地社会和文化环境不熟悉,会产生不必要的麻烦和冲突,因而造成成本管理失控的局面。  
结语    
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你永远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即使凭运气赚到了,也会凭实力赔出去。 的确,要想在工程行业获得持续稳定的利润,那么提高对这个行业的认知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规避掉那些行业内各种各样的“坑”,才能够保证预期的利润成果。 以上是本人对行业内的各种各样不利因素的收集与归纳,呈现出来,希望带给大家一点警示作用。  
*本文系寇传仪原创
  • 凌霄云外
    凌霄云外 沙发

    感谢分享

    2023-10-12 13:50:12

    回复 举报
    赞同0

造价筹划

返回版块

3113 条内容 · 132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EPC”模式的几种衍生模式

  《政府投资条例》颁布后,“EPC+F”模式由于涉嫌施工单位垫资建设政府投资项目,因违规而难以实施,同时国资委要求国企降负债,减少投资类项目比例,增加现汇项目比例,投资类项目需要报集团总部审核通过方可实施,以便降低企业负债。国企在当前形势下很难大量作为“F”端介入融资环节,衍生出了以“社会投资人+EPC”为代表的新模式。地方政府之所以积极推进“+EPC”模式,一是为规避政府投资项目不得由施工单位垫资建设的违法风险,将项目包装成企业投资项目实施;二是为合乎预算法“地方政府不得以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以外的其他方式举借债务”之规定,将筹集项目资金的主体设计为社会投资人和项目公司。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