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道路桥梁 \ 桥梁工程 \ 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都有哪些黑科技?

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都有哪些黑科技?

发布于:2023-05-04 10:10:04 来自:道路桥梁/桥梁工程 [复制转发]

【导读】 浩瀚辽阔的伶仃洋之上,桥塔矗立、桥面蜿蜒入海,深中通道如长虹卧波串联起珠江两岸,即将成为撑起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交通脊梁”。 2023年4月28日上午9时37分,广东交通集团在建的国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合龙,这也意味着项目桥梁工程实现全线合龙。


施工人员进行伶仃大桥合龙前的最后一道施工工序。

深中通道全长约24公里,处在粤港澳大湾区“A”字型交通主骨架最关键一横,是世界罕见的集海底钢壳沉管隧道、海中超大跨径桥梁、深水人工岛、水下枢纽互通于一体的超级集群工程。

深中通道项目桥梁工程长约17公里,包括 伶仃洋大桥、中山大桥及非通航孔桥等 。昨天合龙的伶仃洋大桥为项目关键控制性工程之一,主跨1666米,主塔高270米,相当于90层楼高,通航净空高度为76.5米,位居世界前列。


如此恢弘的伶仃洋大桥,
是怎样建设起来的?
建设者采用了哪些“ 黑科技 ”?
今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探秘!

 

 

Let's go!


   
 

01

大桥修得“牢不牢”

海中筑岛+千里眼&顺风耳

让“筷子”插稳在“豆腐”里


 
大桥修得好不好  
首先要看   地基打得 牢不牢  
锚碇就是大桥的“地基”
它就像一个巨大的“秤砣”扎根在海中
承受大桥上构传来的重量
伶仃洋大桥锚碇  
是世界最大   中锚锭
重达170万吨的“巨无霸”  

 
 

 
这么大体积的锚碇怎么建?  
海中大型锚碇筑岛  
成套建造技术告诉你  

 
要施工锚碇,首先要 在锚碇区域 筑造人工岛 但锚碇位于伶仃洋,航道繁忙、台风频发,在深水区传统的抛石筑岛成本高且占用航道范围大,安全风险高。

 
 

 
为解决该问题,建设者奇思妙想
借鉴“   水桶环箍原理
围堰的钢管桩和钢板桩
就像木桶的木块环抱四周
外部再设围箍结构增强围堰的整体性
巧妙地解决了海中筑岛的难题

 
 
 

 
人工岛修好后  
就要开始锚碇施工啦  
项目部采用8字形地连墙止水  
针对或软或硬的土质层
技术人员研发了新技术新工艺
软硬皆施  
硬的地方先用钻头钻松后再挖
软的部分直接利用铣槽机
哪里困难点哪里  
 
随后在8字的“腰部”灌入混凝土
成功解决地连墙挖槽并克服渗水问题

 
 

 
施工现场离陆地超过十公里  
极易成为“信息孤岛”  
“千里眼、顺风耳”兄弟闪亮登场
他们就是   锚碇基础施工管理信息平台  
全面监测围堰、锚碇、土体、水文等信息
如果你想了解施工情况
打开电脑或手机上的监控系统
所有信息一览无余

 
 

 
 

02

大桥修得“快不快”

批量生产+“套娃”

桥塔“骨架”制作装配化


 
伶仃洋大桥东索塔
塔高270米>90层楼高  
塔柱上细下粗共48个节段
截面呈八边宝石形结构
每个截面均不相同

 
 

 
想象一下
一个截面X根钢筋
一个塔柱48个截面
一个桥塔两个塔柱
让我数数总共需要绑扎多少钢筋
1、2、3……oh,no
我才不要在百米高空里  
腾云驾雾扎钢筋  
 
不用担心,工程师有妙招
索塔八边形的截面  
可以各边拆开做再拼成整体  
 
Bingo
TD6000-30钢筋网片柔性制造生产线  
登场表演啦  
它的特点就是  
 
钢筋笼批量生产+“套娃”
效率翻倍不是梦

 
这波操作需要分三步走  
看好了  

 
钢筋“排排坐、弯弯腰”: 一根根绑扎太麻烦,我们就在工厂内利用生产线,把一根根钢筋规律排序、相互连接,变成一片片钢筋网片,再进行弯折!(见如下组图)

 
 
 
 
 
 

 
“1+1+2=1”定理: 网片折好了,被输送到现场,放到我们的塔柱“模具”——部品胎架内,1个三边形+1个三边形+2个直边=1个八边形部品!(见如下组图)

 
 
 
 
 
 

 
塔柱“套娃”: 将大部品套塔柱外圈,小部品放塔柱内圈,安装好塔柱“骨架”后再为塔柱注入“灵魂”——混凝土。

 
 

 
相比传统施工工艺
塔柱建造速度   提升了40%至50%  
塔柱钢筋建造高空作业人员数量  
减少了60%至70%  
 

 
 

 
 

03

大桥修得“稳不稳”

云端上的“舞者”

空中“移动工厂”神助攻


 
大桥施工区域  
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有着如下特点  
热!   (全年25摄氏度以上)  
湿!   (四季都有雨,最冷季节仍有地形雨)  
台风频繁   (每年台风数量约4-6个)  
……  


 

 
270米高的桥塔+如此复杂的气候  
桥塔建造传统设备直言:我应付不来!  
 
没关系,中国工程师有“黑科技”  
一体化智能筑塔机  
它就是一个 空中“移动工厂”  
钢筋部品调位  
混凝土自动辅助布料及振捣  
智能养护、应急逃生  
……  
 
全部配齐,配齐

 
 

 
成年人不做选择  
这些我全都要  
一次性全拥有  

 
 

 
一体化智能筑塔机 是一种应用于各型超高桥梁主塔的智能建造设备,主要由爬升系统、架体结构、布料系统、养护系统、模板系统、抗风装置、钢筋部品调位系统和智能信息化系统等八部分组成。  
 

 
用机器代替人工,将工厂化设施搬到施工现场,将   工业化、智能化、信息化、标准化 高度融合到桥梁建设中,为   桥梁超高索塔的建造再次带来革命性的转型升级

 
 

 
筑塔机整体由   4组架体 组成
沿架体高度方向分别设置   8层平台  
光滑的塔壁外就有了 八层小阁楼  
 
咱工作人员就可以在里面工作啦  
内设办公室、洗手间、楼梯,一应俱全  
小阁楼还可 自动升降  

 
 

 
它采用   定制式大型预埋锚锥配合轨道  
作为架体支撑受力锚固系统
就像攀岩时岩壁的膨胀钉
让筑塔机在光滑的塔壁上
有了稳固的抓手

 
 

 
在四个倒角处设置组件  
采用 大行程液压油缸  
上面部分先爬上去  
下面部分再顶上来  
就像老式电视机的天线一样  
也像注水器的筒管  
借用伸缩实现爬升  

 
 

 
在4组架体悬臂端及轨道连接处  
分别设置 多层防风装置  
牢牢的顶在墙上  
筑塔机和塔柱就成了  
永不分开的一家人  
台风也刮不走啦  

 
 

 
顶层设有   混凝土自动布料机和振捣系统  
下一层同步设有   养护系统  
温度、湿度可调节的热雾生成设备
热雾均化引导管路
上层实时浇筑,下层同步养护
上层浇好了,下层也就养好了,nice

 
 
 

 
同时,配套研发 多功能平台结构  
让塔吊先把部品放在平台上  
平台再微调位置  
就实现部品快速调位  

 
 

 
还在筑塔机各个地方安装传感器和摄像头
将数据传至施工实时动态监控子系统
24小时监测并自动报警  
 
贴心管家智能化护航  
一举一动,尽在掌控之中  

 
 

 
效果如何,您看了这些数据就知道  
施工工效1.2~1.5米/天  
相比传统爬模工艺工效 提高了1.5倍  
并且该设备可 减少现场作业工人数15%  
改善了劳动者的作业环境  
提高了施工效率和产品品质  
……  

 
 

04

大桥修得“美不美”

“冷热酸甜”不忌

要有高性能,更有高颜值


 
伶仃洋大桥东索塔其实很命苦
长得太高
常年承受高温、雨水、台风
基础部分还常年泡在水里
终日承受海水浸泡和浪潮击打
若用传统混凝土
高温、高湿、高盐、强冲磨
任一问题都可能对大桥造成严重损伤

 
 

 
传统混凝土对此“不在行”
工程师来帮忙
“冷热酸甜”不忌的
新型高性能海工混凝土  
发挥了大作用
低温升、低收缩、高抗冲磨
高抗蚀、外观均匀光滑
对于严酷环境   “对症下药”  
实现“药到病除”  

 
 

 
这背后的秘方就是  
利用不同功能的
矿物掺合料替代传统掺合料  
关键的东西就是——   磨细石灰石粉  
可以降低水化热
减少混凝土开裂风险
可改善外观质量  
桥塔也更加美白  
看看我这该死的大长腿(   见下图

 
 

 
这样带来的好处不止一点点  
  生产成本大幅降低  
耐久性能大幅提升  
混凝土绝热温度降低  
收缩率相比传统混凝土优化  
混凝土抗开裂性能大幅提升  
混凝土泵送性能提高  
混凝土使用寿命得到保证  
……  
完美,相当完美  

 
 

 
请为超级工程点赞!!!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桥梁工程

返回版块

19.39 万条内容 · 606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日本新安家大桥

新安家大桥(Shin-Akka Bridge)位于日本岩手县九户郡野田村,是三陆沿海岸野田久慈道路普代—久慈段(长约25 km)上新修建的一座公路桥,跨越河流安家川,和三陆铁道、45号国道并行,结构形式为3跨连续PC箱梁桥。该桥跨径布置为(70.7+90.0+67.7) m,桥面净宽12.0 m。横向坡度2.0%。主梁为单室箱梁,顶板宽12.78 m,底板宽8.0 m,支点处梁高7.5 m。桥墩为矩形空心结构,墩高分别为37.5 m和39.6 m,均采用沉箱基础。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