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秋高风怒吼,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摘自: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图1 古建筑的三分图 来源:网络
一般情况下,椽条以榫卯或铁钉固定在檩条上,然后再在椽条上铺上望板(木板,或用其它材料),目的在于把椽条之间的缝隙补上,或者说把椽条连为一个整体,固定在檩条上。望板上再铺苫(shān)背层,用防水、隔热材料把望板覆盖起来,最后一层才是瓦作,然后制作屋脊。屋顶的组成大致如图2所示。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苫背并不是只有一层,也有三层。首先,要在望板上做“护板灰”,其目的是让望板变粗糙、增大摩擦以便与下一层粘结;然后,铺上泥背层,多用稻草和泥按比例搅拌而成,具有保温、隔热、防水作用,兼有取平方便铺瓦的功能;最后,在泥背层上还要再铺一层青灰背,先上好青灰,然后使麻,拍麻,压活直至光滑平整。这些全部结束后,才是瓦作。对于有琉璃大脊或屋面有吻兽者,在苫背前应在扶脊木(或檩)上钉好脊桩、吻桩或兽桩,如图4所示。
图2 屋顶的各要素组成
古代工匠一方面要保证屋顶的强度,不被风、雨等载荷破坏,同时还有遵循封建礼仪,制作反应封建等级的屋顶形式。在我国历史上,关于屋顶的形制,从尊到卑一般按照以下规则排列:
“大屋顶”是我国传统建筑区别于其他国家传统建筑的一大显著特征,增加屋顶的重量以抵抗风载荷破坏很可能是一条朴素的屋顶设计原则。然而从双坡面的普通民宅到四坡面的宫殿,再从简单的单檐到复杂的重檐,从直线屋面到曲线屋面,研究人员利用现代风洞测试技术进行分析后发现,这些屋顶形制的改变竟然是符合风工程结构设计原理的,这不仅让人猜想是古代工匠掌握某种风工程的分析方法,还是建筑之美本身就与力学原理融为一体?
由于古建筑属于低矮建筑,风在近地面流动时多为湍流。通常情况下,风并不是均匀的,而是随着时间发生变化的。为了描述这种特征,研究人员将风速分解为平均风速和脉动风速。如果将风速视为一组随机数组,平均风速就相当于随机数组的平均值(时间轴上的平均数),而脉动风速就相当于真实风速与平均风速的差,具有随机性和脉动性,如图9所示。
武岳,孙瑛等. 风工程与结构抗风设计. 哈尔滨工业出版社. 2014 P23
再比较单檐与重檐屋顶的抗风性能,模型与结果如图11(a)-(f)所示。显然,从风压数值上看,重檐相比于单檐,无论是平均风压系数还是脉动风压系数,在迎风面都有所下降,而在背风面影响不大。总体来讲,重檐屋顶相比单檐具有更好的抗风性能。
最后,图13(a)-(e)为考虑屋脊的模型及实验结果图,这里,屋脊高度分别是房屋高度的0%(无屋脊),3%,6%,9%。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屋脊的增高,迎风面风压增高,但在背风面负压虽有增强但并不明显。如果从风压角度看,高屋脊实际上是一个不利因素。不过,如果考虑风掀开屋顶主要发生在背风面,似乎可以认为屋脊的这种不利影响是不显著的。但如果发生屋顶的风毁事件,对于高屋脊而言,正脊与迎风面的两角发生破坏可能性最大。因此,有些建筑的屋脊和四角处留有透气槽,以削减屋顶风敏感处的风荷载值。
单文姗.殿堂式中国古建筑屋面风荷载特性. 学位论文. 2016
通过比较双坡与四坡屋顶、单檐与重檐屋顶、以及曲线屋面、高屋脊等风载荷特点,大致可以推断,一定程度上屋顶形制尊卑与风工程下结构设计原理是趋于一致的,也就是说越是尊贵的屋顶,其抗风性能也越优秀。如重檐庑殿顶,其使用的双重屋檐、四坡面、曲线屋面等特征都使得该屋面具有了优良的抗风性能。或者说古代工匠为了满足大型宫殿超大屋面的工程需求,以一种我们尚不清楚方式考虑了风工程(猜测)。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等级形制也为我们勾勒出了风工程下屋顶设计的力学原理。
来源:力学酒吧
知识点:古建筑屋顶设计的风载荷原理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中国建筑史
返回版块5.13 万条内容 · 158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宋、清大木作比较数千年来,中国古建筑经过历代工匠的不断继承与演变,发展至今,趋近完美。按时代分类可以分为秦汉、唐宋、明清建筑,秦代建筑遗存目前无考古资料佐证,汉代现存石阙可以窥得部分汉代建筑样貌,在梁思成、刘敦桢等先辈大家的艰难考证下,寻找到唐宋建筑遗存,为研究唐宋古代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历史原因,如何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弘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就显得极为迫切,在此之前就需要探讨古代建筑的特点进行解析,又由于宋代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木工技艺的成熟,《木经》《营造法式》成就了宋代建筑在形式和美学上的极度完善,成为继秦汉建筑以后的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时代,称之为唐宋建筑;经过元明时期的发展,大木结构在经构与工艺中进行了精简,例如斗的“幽杀”由曲变直,宋式的昂发展到清代由“挑”改平,“侧脚”变竖直,成为清代官式建筑的重要特征,成为中国古建筑发展历史上另一个高峰。本文以宋代李明仲的《营造法式》规定的营建规范与清代雍正十二年颁布的《工程做法则例》建筑规范中的大木结构为例,将其主要结构进行简单分析与对比,呈现建筑结构与技术的发展脉络,演化趋势,加深对“木房子”的传统建筑文化的了解。以树木为主要建筑材料是中国传统建筑最大的特点,其通过木材的“挖凿”(卯)与“切削”(榫),进行纵横穿插,组成中国古代建筑的骨架,围合成建筑空间与体量,组成的木质骨架结构,在传统上也称之为大木作,研究木构架的起承转折的结构关系,对解读某个时期的建筑有着重要作用,也是对现存古代建筑进行断代的重要依据。以宋代与清代由国家颁布的《营造法式》和《工程作法则例》中规定的大木作作法的叙述,进行分析比较。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好资源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