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中国建筑史 \ 中国建筑的科学和美学——穿斗式和抬梁式

中国建筑的科学和美学——穿斗式和抬梁式

发布于:2023-02-14 11:25:14 来自: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史 [复制转发]
好的建筑应该具备哪些基本条件呢?

我们中国的建筑师,匠人,
几千年来,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几千年的反思和实践,
筑就了我们所见的
每一座伟大中国建筑


图片

▲故宫太和殿(宫殿式建筑架构几乎都是抬梁式)


更坚固?更宏伟?
那么,用料就得更好
更宽敞?更美观?
那么,就要高超的营造技艺
——寻常百姓恐难消受
那老百姓住的房子
就不具备科学和美学了吗?
显然不是

图片

▲梁思成先生工作照(这座建筑架构为穿斗式)


中国建筑是一代代人民的智慧结晶。
大到皇城宫殿,小到民居小屋,
匠人们都能因地制宜建造出
赖以生存,又美观宜居的建筑


图片


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中国木构建筑的架构主要由柱、梁、檩等组成,再通过榫卯结构连接,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古代木建筑主要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今天,我们通过探讨其中比较常见,影响深远的抬梁式和穿斗式来继续感受中国建筑的科学、美学。

图片


抬梁式建筑架构


抬梁式架构是中国古代最为普遍的大木作架构。这种架构的特点,如上图所示,柱子将梁抬起,梁承托着檩子,相对其它结构,抬梁式结构较为复杂,要求加工细致,用料粗大,结实牢固。


图片

▲梁思成先生手绘祾恩殿


相比穿斗式,抬梁式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此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同时,既能产生宏伟的气势,又可做出美观的造型。所以多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图片


穿斗式建筑架构


穿斗式架构在传统中国建筑中主要出现在小型建筑、民间建筑中。民间鲜少有大木料可用,就用较小的木料,靠一排排的柱子去支撑檩子,所以房子还是能做到坚固稳定,但相对来说,柱子会比较密集。

中国古代建筑师和匠人们,在营造建筑的时候,各种做法融会贯通,所以穿斗式和抬梁式并不是相互对立的两种建筑做法,在很多建筑中,会有融合之处,就像中国建筑所体现出来的科学和美学,总是相辅相成,恰如其分地为我们提供舒适又美观的栖居之所。

图片▲晚峰·知春亭榫卯积木架构分层示意图


感受中国建筑的科学和美学
晚峰·颐和园知春亭全实木榫卯积木
根据亭子原结构,按比例复原
拼搭赏玩之余,了解中国建筑营造之法


知识点:穿斗式和抬梁式

中国古建筑穿斗式和抬梁式的区别

全部回复(18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cof1678065173010

    古典建筑真的很美呢!真正的工匠!

    2023-03-06 09:46:06

    回复 举报
    赞同0
  • 阿巅2019
    阿巅2019 板凳

    真的很实用,已学习!谢谢分享!!!

    2023-02-24 09:39:24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中国建筑史

返回版块

5.13 万条内容 · 158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中国古建筑的“文化之眼”——匾额

匾额,是中国古建筑的“眼睛”。通过匾额,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这座建筑的名称和性质。同时,匾额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它融合了诗词歌赋、书法篆刻、建筑艺术等。 今天,就同大家一起欣赏应县木塔和佛光寺东大殿的几面匾额,抛砖引玉地了解和感受匾额在建筑中的重要性和艺术性。 ▲ 应县木塔(公元1056年建) 大家非常熟悉的应县木塔,据记载共有54面匾额,现存悬挂有48面。应县木塔上悬挂的匾额,并不是建成之日就已经产生的。随着不同朝代“贵人”们的登临,他们有感而发,通过提字的匾额抒发情感和义理。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