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太和殿(宫殿式建筑架构几乎都是抬梁式)
▲梁思成先生工作照(这座建筑架构为穿斗式)
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中国木构建筑的架构主要由柱、梁、檩等组成,再通过榫卯结构连接,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古代木建筑主要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今天,我们通过探讨其中比较常见,影响深远的抬梁式和穿斗式来继续感受中国建筑的科学、美学。
抬梁式建筑架构
抬梁式架构是中国古代最为普遍的大木作架构。这种架构的特点,如上图所示,柱子将梁抬起,梁承托着檩子,相对其它结构,抬梁式结构较为复杂,要求加工细致,用料粗大,结实牢固。
▲梁思成先生手绘祾恩殿
相比穿斗式,抬梁式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此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同时,既能产生宏伟的气势,又可做出美观的造型。所以多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穿斗式建筑架构
穿斗式架构在传统中国建筑中主要出现在小型建筑、民间建筑中。民间鲜少有大木料可用,就用较小的木料,靠一排排的柱子去支撑檩子,所以房子还是能做到坚固稳定,但相对来说,柱子会比较密集。
▲晚峰·知春亭榫卯积木架构分层示意图
知识点:穿斗式和抬梁式
0人已收藏
2人已打赏
免费39人已点赞
分享
中国建筑史
返回版块5.13 万条内容 · 158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中国古建筑的“文化之眼”——匾额匾额,是中国古建筑的“眼睛”。通过匾额,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这座建筑的名称和性质。同时,匾额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它融合了诗词歌赋、书法篆刻、建筑艺术等。 今天,就同大家一起欣赏应县木塔和佛光寺东大殿的几面匾额,抛砖引玉地了解和感受匾额在建筑中的重要性和艺术性。 ▲ 应县木塔(公元1056年建) 大家非常熟悉的应县木塔,据记载共有54面匾额,现存悬挂有48面。应县木塔上悬挂的匾额,并不是建成之日就已经产生的。随着不同朝代“贵人”们的登临,他们有感而发,通过提字的匾额抒发情感和义理。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8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古典建筑真的很美呢!真正的工匠!
回复 举报
真的很实用,已学习!谢谢分享!!!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