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结合某大玲度四车道隧道建设,通过单、双侧壁导坑法动态施工过程的弹塑性有限无数值模 拟,对隧道N级国岩段的围岩一支护结构体屈服接近度、位移和应力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该 隧道较优的施工方法。为类似地质条件下的大跨度隧道设计和施工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大跨度隧道;侧壁导说法;数值模拟
目前,国内外大跨度隧道施工方法主要有CD工 法、CRD工法、双侧壁导坑法、中壁工法、明挖法和 TBM方法等⑴,采用单侧壁导坑法施工的很少见。结 合正在建设中的某大跨度城市交通隧道建设,对IV级围 岩段四车道大跨度隧道单、双侧壁导坑施工方法進行研 究,提出该大跨度隧道较优的施工方法。
一、工程概况
1.1
工程地质条件
隧址区属构造侵蚀窄谷脊状中丘地貌,岩层呈单斜 状产出,岩层倾向为290°?300°,倾角16“?2甘,隧道轴 线与构造线走向近于垂直,其地质构造不发育,主要为 岩层节理裂隙。隧址区地势落差大,切割深,相对高差 达100m。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承压水,隧道区地下水补 给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洞内涌水量不大。
隧址区上部覆盖层薄,大部分为基岩裸露区,下伏 基岩岩性主要为下沙溪庙组砂岩与砂质泥岩互层组成。随深度增加(大于30m),岩体趋于完整,裂隙发育程度 也减轻为较发育一不发育。砂岩为中一細粒结构,厚 层一巨厚层状构造,上部强风化层厚度薄,岩体破碎,下 部弱、微风化岩石岩质坚硬,裂隙不发育。砂质泥岩为 粉砂泥质结构,厚层状构造,上部强风化层厚度薄,岩体 破碎;下部弱风化岩石岩质较硬,裂隙不发育。
隧道进、出口段为W级围岩,隧道洞身为皿级围岩。对进、出口段W级围岩単、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力学进行 分析。
2.1
设计标准
隧道设计行车速为80km/h,设计最大纵坡为 1.8%;限界净高H-5. 2m,净宽B-18.0m.行车方向 为单向行驶;行车道宽度:4X3. 75m。
二、数值分析堵构模型及其控制
2.1
结构模型的建立
根据隧址区工程地质特征和IV级围岩段岩体结构 特征及断面几何特征[建立如图1所示的有限元分析模 型(以双侧壁导坑开挖为例),隧道宽度B=20. 4m,埋 深 H—35.0me
二、结构分析过程及其控制
隧道单侧壁导坑法结构分析过程如图2所示。具体施工工序为:
(1)初始应力状态计算;(2)先行导坑上部1开挖;(3)先行导坑上部1初期支护(含中壁墙初期支护);(4) 先行导坑下部2开挖;(5)先行导坑下部2初期支护(含 中壁墙初期支护);(6)后行导坑上部3开挖;(7)后行导 坑上部3初期支护;〈8)后行导坑下部4开挖;〈9)后行 导坑下部4初期支护;〈10)拆除中壁墙;(11)中壁墙上 部初期支护和施作仰拱;(12)施作二次衬砌[4]。
图2单侧壁导坑法开挖示意图
图3双侧壁导坑法开挖示意图
隧道双侧壁导坑法结构分析过程如图3所示。
侧壁导坑临时支护只施作工字钢和喷射25号钢纤 维混凝土,不施作锚杆。
具体施工工序为:
(1)初始应力状态计算;(2)先行导坑上部1开挖; (3)先行导坑上部1初期支护;<4)先行导坑下部2开 挖;(5)先行导坑下部2初期支护;(6)后行导坑上部3 开挖;(7)后行导坑上部3初期支护;〈8)后行导坑下部 4开挖;(9)后行导坑下部4初期支护;(10)双侧壁导坑 之间上部5开挖;(11)双侧壁导坑之间上部5初期支 护;(12)双侧壁导坑之冋下部6开挖;(13)拆除侧壁导 坑临时支护;(14)中壁墙上部初期支护和施作仰拱; (15)施作二次衬砌。
三、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3.1
屈服接近度特征
单、双侧壁导坑法施工时,隧道围岩一支护体屈服 接近度特征分别如图4和图5所示。
总体上看,双侧壁导坑法施工的屈服区(诊1)范围 比单侧壁导坑法施工的屈服区范围小,主要分布在曲边 墙两侧,并且较连续。在双侧壁导坑的临时支护顶点, 出现两个屈服接近度低值;在单側壁导坑法施工的隧道 底板出现了较小范围的塑性区。两种施工方法施工时, 隧道周边典型位置(左、右曲边墙中部,拱顶及拱肩共5 点)的屈服接近度值(图6)相差不大。単侧壁导坑法施工,5点的屈服接近度平均值为0. 9480乡双侧壁导坑 法施工时,5点的屈服接近度平均值为0.9375。
3.2
围岩应力、位移特征
隧道按单、双侧壁导坑法施工时,围岩应力具有如下特征:
①单侧壁导坑法施工时,隧道最大主应力(压应力) 为7.0MPa,分布在拱脚。左、右两侧相差较大,先掘进 导坑一侧较大。双侧壁导坑法施工时,隧道最大主应力 (压应力)为4.0(右侧)?6. OMPa(左侧),左、右两侧相 差不大,先掘进导坑一侧较大.②单側壁导坑法施工 时,在先掘进导坑拱脚和对侧的曲边墙底脚岀现拉应力 集中,拱脚最大值为2. OMPa,底脚最大值为1. OMPa; 在后掘进导坑拱脚和对侧的曲边墙底脚出现压应力集 中。双侧壁导坑法施工时,在后掘进导坑拱脚和对侧的 曲边墙底脚出现拉应力集中,最大值皆为L8MPa,在 先掘进导坑拱脚和对侧的曲边墙底脚出现压应力集中。
隧道周边典型位置(左右曲边墙中部、拱顶及拱肩 共5点)应力及位移特征如图7所示。
单侧壁导坑法施工时,隧道周边典型位置的最大主 应力平均值为1. 857MPa,竖向位移平均值为 5.4I6mm$双侧壁导坑法施工时,隧道周边典型位置的 最大主应力平均值为1. 832MPa,竖向位移平均值为 5.122mm;两者的剪应力和水平位移相差较小。可以 认为,两种施工方法的隧道周边典型位置的应力及位移 值比较接近。
内容源于川隧公众号,旨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资料推荐:
https://ziliao.co188.com/p63463658.html
知识点:大跨度隧道单-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力学分析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5人已点赞
分享
隧道工程
返回版块2.95 万条内容 · 268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基于离散元法的双侧壁导坑法核心土厚度及钢支撑作用研究摘要 为了研究双侧壁导坑法核心土厚度对节理岩体超大断面隧道的稳定性影响,以在建的大罗山超大断面浅埋公路隧道为依托工程,运用离散元数值分析方法,通过改变钢支撑施加方案,分析了在3种核心土厚度下拱顶沉降、地表沉降、核心土剪切位移、支护结构内力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当核心土厚度L=6.8m时为最佳开挖方案,此时钢支撑效果较好,同时建议对位于拱顶剪切滑移面下方的岩体进行超前支护。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很少能看到这么好的文件与某型,高人比较多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