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道路桥梁 \ 隧道工程 \ 特大跨度黄土隧道双侧壁导坑法施工过程数值模拟

特大跨度黄土隧道双侧壁导坑法施工过程数值模拟

发布于:2023-01-12 14:44:12 来自:道路桥梁/隧道工程 [复制转发]

摘要


结合客运专线建设,对使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特大 跨度黄土隧道进行了有限元数值模拟,对隧道的初期支护的位 移、钢拱架的有效应力以及地表的沉降进行了研究,为特大跨 度黄土隧道设计和施工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随着隧道工程建设的发展,以及施工技术研究工作的深 入和机械设备的不断推陈出新,尤其是新奥法理论的曰趋完善 和TBM施工方法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应用,特大断面隧道施 工方法较80年代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进。传统的挖掘方法已经 基本淘汰,取而代之的更快、更安全、更有效、更有利围岩及掌 子面稳定的大断面开挖掘进的多种施工新技术,如台阶法、CD 法和CRD法、双侧壁导坑法等等。结合客运专线建设,对特大 跨度黄土隧道动态施工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为特大跨度 隧道设计和施工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一、工程概况


隧道所经地区主要为黄土台堀区,黄土台墀顶部平坦、开 阔,周边冲沟发育,沟内均无常年流水。地形地貌简单,地层、岩 性较单一,该段南北向发育一条大冲沟(远望沟),沟谷呈“V” 字形,沟底宽约2 ~ 4m,顶部宽约500 ~700m,沟深约200 ~ 220m,长约4.5km,沟底南高北低,汇入黄河。隧道经过的黄土 堀表层为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的砂质黄土所覆盖,下伏上更新 统冲积砂质黄土,中间夹有数层古土壤层;一级黄土台堀区,表 层为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的砂质黄土,厚20~45m,下伏第四 系中、下更新统风积的砂质黄土,中间夹有数层古土壤层,(粉 质黏土)总厚150 ~ 200m,底部为冰湖积粉质黏土及砂层。


根据隧道通过区出露的地层岩性及地层结构特征,并结 合含水介质的不同,将测区地下水分为黄土孔隙、裂隙潜水和 砂夹砾石层孔隙承压水两大类。前者主要储存于中更新统黄 ±、下更新统黄土,后者主要储存于下更新统冰湖相砂夹砾石 层。隧道洞身绝大段落无水。


二、ADINA软件在土木工程中的优势


ADINA软件的最早版本出现于1975,在K. J. Bathe博 士的带领下,其研究小组共同幵发出ADINA有限元分析软件。ADINA除了求解线性问题外,还具备分析结构非线性问题和 动力学问题的强大功能,以及温度、渗流、CFD流体以及相互 耦合的力学现象。产品的主要特色是理论基础深厚、求解能力 强大、具备理论严谨性、技术先进性、求解高效性。  


ADINA提供了 7种专用于土木建筑的材料本构:曲线描 述的粘土材料、Drucker-Prager材料,Cam-clay材料、 Mohr-coulomb材料、混凝土材料、LUBBY2徐变模型、多孔介 质材料。除此之外,ADINA还提供通用的线弹性、弹塑性、粘 弹、粘塑、蠕变、流体、热等各种材料本构。


除常规单元如 Beam,Truss,2D-Solid,3D-Solid,Shell, Plate, Membrane, Cable 和 Spring 等单元算法外,AD IAN 还 提供如下的单元算法,专用于土木建筑工程问题的模拟:

1. 弯矩-曲率梁单元;

2. 实体单元-板壳单元之间的过渡单元和梁单元-实体 单元的过渡单元;

3. 皎点和刚性铉;

4. 单元生死;



三、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为了能更加清楚地模拟特大跨度黄土隧道的施工过程, 本文运用ADINA 8.3进行数值分析,其中土体和初期支护釆 用8节点Solid-3D单元模拟,土体单元材料选用M-C材料 模拟,因新黄土的剪切膨胀不明显,故在模拟时不考虑剪切膨 胀的膨胀效应,地层的参数见表1.初期支护单元采用Concrete 材料模拟,这种材料可以分析的非线性模式包括:开裂和 压碎效应.材料选用C30混凝土,厚度为30cm,在施工中还 釆用22a工字钢支护(表1~2).

图片


ADINA程序中提供了单元的“生”和“死”,可以很方便地 模拟分步开挖,其实现是通过把要杀死的土体单元刚度和质量 乘以一个很小的因子,并且ADINA提供了单元生死的时间, 即刚度因子1~0的时间,从而实现应力的缓慢释放,这一点和 我们现实中土应力缓慢释放是相同的.从而可以很好地模拟围岩的应力释放以及喷射混凝土的工作过程.在模拟计算中, 采用的是在某黄土隧道施工中实际量测得变形,反算得应力释 放值,取应力释放30%,开挖的循环进尺为0.6m.双侧壁导 坑法施工过程如图1所示。


模型的计算限制,考虑到圣维南原理,取周围土的尺寸为 隧道宽度的3~5倍,模型尺寸为:100mx80mx60m (宽x 高x长);拱顶地层考虑到成拱作用E拱顶的厚度取为 20.2m;隧道形状为曲墙式.跨度为16.6m.初始地应力按自 重应力考虑,计算模型(图2).钢拱架(图3)。

图片
图片


四、有限元结果分析


在本次分析有限元结果分析中,为了更清楚地说明钢拱 架上的位移和有效应力的情况,在分析结果提取的为第30棉 钢拱架上的数据(因模型共60棉,中间钢拱架受到模型约束 影响较小,故取第30棉)。


1. 初期支护位移分析

(图4-1)中列出了第30桶钢拱架前三次生成的节点的位 移变化曲线图。图4-2中列出了第30棉钢拱架后四次生成的 节点的位移变化曲线图。钢拱架中间水平支撑的中间节点位移 较大,特别是在下面钢拱架直接和围岩直接接触时位移较大,从 仰拱幵挖到初期支护完毕后,中间水平支撑的竖向位移变化很 大,由较大的位移变小,说明在仰拱部位没有开挖时,水平支撑 受到很大的竖直向上的力。在总的开挖过程中,第七次生成的单 元的位移较小,因为在该部分幵挖支护时,整个隧道的基底都会 做处理。由于前面开挖的部分会受到后面开挖的影响,应力重分 配,故先开挖部分的位移大于后幵挖的部分。在该断面上的钢拱 架的节点位移并没有随着开挖面的通过而停止,而是随着时间 的增长位移也在增长,只是增长的曲线曲率比较小。说明在整个 开挖分析中,开挖面的结果是受前后的开挖影响。


注:(图4-1、4-2)中所示X轴为相对时间,丫轴为位移 (单位mm);本文所有初期支护节点位移曲线图,如无特殊说 明,坐标轴含义均与本图相同。


2. 钢拱架应力分析


(1) 钢拱架轴力分析

从(图5)中可以看出钢拱架都处于受压状态,而且中导洞 的钢拱架的轴向压力较大,最大值为51.5kN,而两侧洞的钢支 撑压力较小,特别是上台阶的水平支撑。这是因为两侧导坑形 成以后,水平横撑在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的作用下,承受压应 力;但当中导洞开挖以后,中间的水平荷载消失,在竖向荷载的 作用下,发生向内变形,导致两侧壁的水平横撑的应力下降;而 中间横撑因受到两侧壁的向内变形的影响,应力不断增大,从 而形成了中导洞水平横撑的应力较两侧壁的大。


(2) 钢拱架弯矩分析

从(图6)中可以得出,在该断面上的钢拱架的最终的弯矩 值最大值为17」kN?m,左、右导坑的钢拱架的弯矩值较大,而 中间导坑的顶部钢拱架弯矩值较小,而且左右两个下导坑的水 平支撑弯矩较大,说明土的侧压力较大,并且是在较大的节点 力的作用下。中间竖向临时支撑的弯矩很小,说明该部分初期 支护中的钢拱架的作用不是很明显,主要还是喷射混凝土的作 用,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适当减小中间竖向钢拱架的截面面 积,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在两侧壁底部的钢拱架出现了较大 的弯矩,说明围岩的水平压力较大,在竖向荷载的共同作用下, 产生较大的弯矩。


3. 地表沉降分析

(图7),左边的沉降明显大于右边,从开挖的过程中看,第 五次开挖(开挖中间导洞的上部)沉降差值最大;在整个模型中 左边边界的沉降值和右边边界的沉降值相同,而且在距离边界 的近20m的范围内竖向位移基本相同;边界的沉降量并不为 零,说明该模型的范围还是受到边界约束的影响,但是其值很 小为-4mm,基本可以忽略,从这一点可以说明该分析模型的 范围是合理的。在幵挖竖向沉降中可以看出,第一次开挖的沉 降值较大,这说明在没有开挖时该处已经出现了沉降,该部分 的沉降是在前面开挖和支护引起的。该开挖沉降和普通的单线 隧道出现在沉降值呈现正态分布特点不同,也和两条平行的双 线隧道的沉降曲线不同。因为在实际开挖中,两侧壁导坑的距 离较近,不仅会出现开挖的沉降的相互叠加,也会因为前面的 开挖形成了稳定的结构而影响了隧道围岩的变形。


结论:

1. 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特大跨度黄土隧道,围岩位移最 大为28mm,说明该工法下对控制围岩的变形具有较好的效果。

2. 从第30棉钢拱架上的弯矩和轴力情况可以得知,中导 洞的钢拱架上的轴力较大,而两侧壁的轴力较小;但中导洞的 钢拱架上弯矩较大,且两侧壁的弯矩和中导洞相差较小。两侧 壁的底部的弯矩较大,在实际施工中要注意该部分,最好提前 修筑仰拱,从而保护该部位。

3. 地表的沉降主要是开挖前形成的和第五次开挖(中导 洞上部)形成的。控制掌子面的水平位移可以较好地控制该部 位开挖前位移。

内容源于川隧公众号,旨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资料推荐:

大跨度软岩隧道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工法

https://bbs.co188.com/thread-1531086-1-1.html


知识点:特大跨度黄土隧道双侧壁导坑法施工过程数值模拟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隧道工程

返回版块

2.95 万条内容 · 268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浅埋暗挖隧道双侧壁导坑法的应用

地铁隧道浅埋暗挖双侧壁导坑法施工是一项边开挖边浇筑的施工技术。其原理是把 整个隧道大断面分成上下左右6个小断面施工,每一 小断面单独掘进,最后形成一个大 的隧道。利用土层在开挖过程中短时间的自稳能力,采用网状支护形式,使围岩或土层 表面形成密贴型薄壁支护结构,且用中隔壁及中隔板承担部分受力。该方法主要适用于 粘性土层、砂层、砂卵层等地质。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