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装配式建筑 \ 装配式施工 \ 装配式建筑外墙防水构造型式介绍及设计控制要点

装配式建筑外墙防水构造型式介绍及设计控制要点

发布于:2022-12-13 11:27:13 来自:装配式建筑/装配式施工 [复制转发]

随着装配式建筑的建造和使用,其围护结构外墙拼缝的防水密封质量引起了更多的关注。文章总结了目前国内外装配式建筑外墙常用的3种构造型式,分析了每种构造型式的优缺点,并给出了接缝宽度和深度的设计要求。


装配式建筑防水构造


建筑防水是建筑工程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一个难度较大的议题,一直以来,建筑设计人员和施工方均在寻找有效的建筑防水解决方案。建筑防水的传统解决方法即堵水,通过有效封堵可能渗漏的部位而达到防水的目的。


然而,装配式建筑的墙板主要是经工厂预制加工后运至工程现场安装完成,因此拼缝较多,且拼缝还承担着抵抗地震等荷载变化的作用,想要实现防水密封,设计有效的防水构造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面密封防水构造型式


目前,国内装配式建筑使用较多的防水密封构造形式是面密封构造,如图1所示。面密封型式通过密封胶作为第一道防水防线,因此,面密封型式对密封胶的性能要求较高。国内在装配式建筑建造初期发现的外墙防水质量问题,大多因密封胶与墙板粘接失效导致。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密封胶产品成为面密封防水型式首要解决的问题。


图1 面密封防水构造型式示意图


面密封的优点在于构造简单且成本较低,可用于复杂的面板形状,其面板接缝的构造形状可作为防水的第二道防线。然而,目前国内一些采用面密封型式的装配式建筑常常忽略了面板接缝设计这个环节,导致缺乏第二道防水屏障,一旦密封胶粘结失效,将直接出现外墙渗漏水的情况。


此外,面密封在密封胶施工时必须使用外部脚手架,一般由一名施工人员操作打胶,施工过程的监管难度较高。面密封即使是微小的密封失效,也可能由于毛细作用和压力差而导致水渗透。


开放式防水构造型式


另一类装配式建筑防水构造型式是开放式,如图2 所示。开放式防水构造可以容忍较大的面板变形量,最适用于中高层装配式建筑,且密封胶注胶施工还可以从面板室内侧操作,操作过程更便于监管。


图2 开放式防水构造型式示意图


开放式防水构造较适用于南方多雨潮湿地区。开缝使得幕墙里面的空气和外面的空气压力一样,即等压状态,排水构造做好,就可以使雨水排到墙体外。开缝不宜产生长期的封闭的空间空气,对墙板及连接件的防腐有益。


开放式构造的缺点是对面板安装误差的要求较高,接缝间隙公差不得大于5mm,因此对面板安装施工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压缩防水构造型式


除面密封和开放式防水构造型式外,还有压缩密封的构造形式,如图3所示。为有效防水,压缩式防水构造的墙板需在接缝中间部位形成一个“凹”型构造,密封胶注在其中一侧墙板的“凹”型部位,通过两个墙板结合时的压力,使密封胶完全封堵接缝,达到防水密封的效果。压缩防水构造型式的施工安装更快速经济,适用于低层建筑,但维护和更换比较困难。


图3压缩防水构造型式示意图


选择合适的防水构造是装配式建筑外墙防水密封的第一步,只有充分发挥防水构造的作用才能有效地实现装配式建筑防水密封的目的。


装配式建筑接缝设计要求


为实现更好的防水密封效果,装配式建筑接缝的


宽度和深度设计还应科学合理,应满足以下设计要求:


胶缝宽度W不应小于10mm,宜控制在20mm~

40mm范围内;胶缝深度D不应小于10mm,宜控制在10mm~20mm范围内。


当接缝为位移缝时,胶缝宽度W与胶缝深度D除应符合以上款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如图4所示


1.当胶缝宽度10mm≤W≤20mm时,胶缝深度应控制在10mm≤D≤(W/2+5)mm范围内;


2.当胶缝宽度10mm≤W≤40mm时,胶缝深度应控制在(W/4+5)mm≤D≤(W/2+10)mm范围内;


图4 位移缝处胶缝深度与宽度取值范围图


总结


装配式建筑外墙的防水密封是个较复杂的问题,人们往往只关注密封胶的作用而忽略了防水构造设计的重要性。文中总结了目前国内外装配式建筑外墙常用的3种构造型式,分析了优缺点,并给出了接缝设计宽度和深度的要求,有助于设计人员参考使用。


(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知识点: 装配式建筑外墙防水构造型式介绍及设计控制要点

相关推荐:

装配式建筑外墙防水构造及施工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装配式施工

返回版块

9358 条内容 · 12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预制混凝土构件质量控制要点

PC构件常见质量问题 1.构件尺寸偏差问题及控制措施 钢筋尺寸、定位 构件预留外露钢筋尺寸长短不一、定位偏差。 原因分析: 墙板预留外露钢筋长短不一、定位尺寸偏差是大批量构件生产初期易出现的质量通病,通常由于钢筋未用工装定位且浇筑振捣完毕后、混凝土初凝前未安排专人进行钢筋复检调整。 解决措施: 模具设计时,做好钢筋定位工装设计,绑筋时规范预留外露钢筋长度,用胶塞固定钢筋位置,当混凝土浇筑振捣完毕后、混凝土初凝前再次复检调整,也可采用预留外露筋套膜来保证长度,此类问题在生产完全可以避免。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