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道路桥梁 \ 隧道工程 \ 隧道突泥涌水处理实例

隧道突泥涌水处理实例

发布于:2022-11-22 09:41:22 来自:道路桥梁/隧道工程 [复制转发]





隧道突泥涌水处理实例








涌水突泥发生经过

2015年11月24日凌晨4点,作业班组在xx隧道出口DK156+903处掌子面进行钻眼作业,掌子面左侧有小股地下水流出,无水压,水质清澈,无夹砂夹泥现象,涌水量为12立方米/d。凌晨4点40分对掌子面右侧进行钻眼时,发现左侧有少量流沙出现,立即组织人员撤离,5点整开始出现大量涌水突泥现象,此时掌子面作业人员已全部撤离。

项目部立即组织人员对凌晨涌水突泥进行现场调查,早上8点钟左右突泥量大约有55立方米,并伴有地下水流出,水量为250立方米/d,且突泥面仍在持续突泥,但突泥量较少。项目部立即将现场情况上报监理及建设单位。



原设计及设计变更情况

xx隧道出口区域属于丘陵地貌,燕山期晚期(γ53)中粗粒花岗岩,浅红色,全~弱风化,全风化层厚12~42m,强风化层厚2~12m,下为弱风化,洞身主要通过花岗岩弱风化层,岩体较完整;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和风化带网状裂隙水,偶有渗水。

xx隧道DK156+840~DK156+930段围岩等级设计为Ⅲ级,衬砌类型采用Ⅲb复合式衬砌,开挖采用台阶法施工。

上台阶施工至里程DK156+922处,发现掌子面围岩岩体较破碎,有少量地下水流出,岩体节理裂隙发育。项目部委托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单位中铁xx科学研究院,对DK156+922掌子面进行地质雷达测试,预报掌子面前方20m围岩情况。

地质雷达探测结果显示:DK156+922~DK156+902段围岩主要为强至弱风化花岗岩,呈块石状结构,局部区域裂隙发育,裂隙水发育,有较少渗水,岩体中间围岩较破碎,岩体整体完整性较差,围岩稳定性较差。

根据现场开挖情况及地质雷达探测结果,由建设单位组织参建四方单位召开了xx隧道DK156+922~DK156+902段围岩设计变更会。会议确定了DK156+922~DK156+902段围岩级别由原设计Ⅲ级变更为Ⅳ级,衬砌类型由原设计Ⅲb调整为Ⅳa型复合式衬砌。



施工进度及掌子面情况

xx隧道出口目前掌子面里程为DK156+903,开累进尺362m;仰拱里程为DK156+970,开累进尺295m;二衬里程为DK157+021,开累进尺244m。 

图片

隧道示意图

图片

DK156+903掌子面示意图



突泥涌水前施工状态

DK156+922~DK156+903段按Ⅳ围岩开挖方式施工。拱部初期支护设置钢筋网,钢筋网采用HPB300,直径Φ6钢筋,网格间距20×20cm。拱部锚杆采用Φ25中空锚杆,边墙采用Φ22砂浆锚杆,长3.5m。初期支护拱架采用I16工字钢,钢架纵向间距为1.0m,相邻钢架间采用Φ22钢筋连接,环向间距1.0m,斜向布置。拱墙喷射C30混凝土,喷射厚度为23cm。每分部开挖的钢架接头处均设2根锁脚锚管,锁脚锚管采用Φ42、壁厚3.5mm钢管,长度L=4.0m,采用Φ12钢筋与型钢钢架焊接牢固。采用Ⅰ型超前小导管注浆预支护,超前导管采用外径Φ42mm、壁厚3.5mm,单根长度4.5m的热轧无缝钢花管,环向间距为0.5m,每环打设28根,相邻两排小导管水平搭接长度为1.0m。

  隧道施工截止到11月23日,拱顶沉降累计最大值11.0mm(GD-DK156+935-01,预警值33mm),速率2.2mm/d(预警值5mm/d)。净空收敛累计最大8.32mm(SL-DK156+955-01,预警值33mm),速率1.76mm/d(预警值5mm/d)。


现场调查情况

xx隧道出口发生涌水突泥里程为DK156+903,设计隧道拱顶标高为49.128,洞顶地表标高为91.479,隧道涌水突泥处埋深为42.35m。发生涌水突泥后,立即派人到发生突泥段地表进行查看,当日地表无沉降塌陷现象

根据xx隧道出口第3期(测试范围为DK156+980~DK156+880)TSP报告显示:DK156+980~DK156+930段围岩主要为弱风化花岗岩,呈块石状结构,节理裂隙发育较少,裂隙主要呈密闭型,部分为微张型,岩体整体完整性较好,围岩整体稳定性较好。DK156+930~DK156+880该段围岩相对前段稍差,主要为弱风化花岗岩,呈块石状结构,节理裂隙较发育,裂隙水发育,裂隙主要呈密闭型,部分为微张型,岩体整体完整性一般至较好,围岩整体稳定性较好。

根据xx隧道出口第11期 (测试范围为DK156+922~DK156+902)地质雷达报告显示:DK156+922~DK156+902该段主要为强至弱风化花岗岩,呈块石状结构,局部区域发育较少裂隙,裂隙水发育,较少渗水,岩体中间(2~7m和8~10m)围岩较破碎,岩体整体完整性较差,围岩稳定性较差。

 11月24日,掌子面累计突泥量大约为110立方米,掌子面出水量为440 立方米/d,地表无塌陷。

图片

图片

11月25日,掌子面累计突泥量约为180m?,掌子面有地下水流出,水量为460 m3/d。地表出现面积约62㎡,深度为2.0m的塌坑。

图片

图片

11月26日,掌子面累计突泥量约为280m?,掌子面有地下水流出,水量为420 m?/d。地表塌坑持续扩大,塌陷面积约75㎡,塌坑平均深度为3.5m。

图片

11月27日,掌子面累计突泥量约为345m?,掌子面有地下水流出,水量为300 m?/d。地表塌坑持续扩大,塌陷面积约132㎡,塌坑平均深度为3.0m。

图片


现场采取的应急措施

1.现场立即在DK156+932处设警戒线,并安排安全员24小时值班。

2.用沙袋对突泥沙堆积处进行护脚堆码。

3.安排人员到突泥沙的山顶地表位置处进行观察,4小时一次。

4.增加隧道洞内DK156+920~DK156+904段及地表塌陷区域监控量测频率,并及时报告监控量测成果。

5.地表塌陷区设置警戒线,塌陷坑周边开挖截水沟,塌陷区上覆彩条布或防水板(坑内搭设支架),防止地表水及雨水汇入坑内。


监控量测结果 

在隧道出口布设了7个断面的监控量测点,通过4天的连续量测。拱顶沉降累计值最大值为11.3mm,位于DK156+935断面。净空收敛累计值最大值为6.22mm,也位于DK156+935断面。

图片


TSP地质预报

发生涌水突泥后,我部委托道超前地质预报单位采用TSP地质预报探测掌子面前方100m地质情况。TSP测试结果显示:DK156+903~DK156+850段围岩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且裂隙水发育,围岩稳定性差,易发生坍方冒落,DK156+850~DK156+803围岩节理裂隙发育、局部裂隙水发育,围岩稳定性较差。


现场处置方案

01· 设计补勘

从2015年11月28日开始钻孔取样,直到12月18日钻了3个探孔,分别为55.1m、55.4m、65m。探孔1、探孔2均偏离左线13m,探孔3偏离左线16m,情况如下图:

图片


02· 地表处理

DK157+903掌子面顶上原地面出现了一个长11m、宽9m的椭圆形塌陷坑。为了防止塌陷坑下沉影响周边山体,首先将塌陷坑回填,再采用灰土进行封闭,外面再抹砂浆,做好永久排水。

1.塌陷坑回填

DK157+903掌子面顶上塌陷坑,采用粘土进行回填,填筑时采用轻填不进行碾压。

2.塌陷坑封闭

将塌陷坑回填粘土高度比原地面低0.5m,再采用2:8灰土回填1m,比原地面高出0.5m。灰土采用分层碾压,每层厚度为0.25~0.3m。回填完成后在灰土上抹5cm厚的M7.5水泥砂浆。

塌陷坑周边的裂隙较大的先用粘土回填,离地面0.5m采用灰土回填。较小的裂隙直接采用灰土回填。确保地面水不从裂隙向下渗透。

图片

3.塌陷坑周边排水

排查塌陷影响范围,在最外层裂隙的外缘10m左右的位置开挖0.4×0.4m的排水沟,在塌体外缘2m处挖0.2×0.2m的排水沟。排水沟开挖必须顺畅,确保流水畅通不得有积水。排水沟采用M7.5水泥砂浆抹5cm厚。

图片


03· 洞内处理

1.对掌子面进行反压

为了稳定掌子面,防止更多的涌泥突出,采用片石洞渣进行反压,并在反压体内埋设泄水孔,让水可以排出,泥沙隔离不得随水带走。反压方量约250立方米。

图片


2.施作泄水孔

洞内渗水较大,岩体为全风化、强风化花岗岩,遇水成流砂状,自稳能力差。在DK157+912处在拱顶120度的范围内打φ89管棚,角度为大于10度。管棚数量为11根,出水点位于左侧,因此左侧打密些,每个孔的深度控制标准为直到打出水。超过30m未能引出水,就停止作业。无水的孔不需要安装管棚,作以后注浆用。有水的孔需要安装引水管。引水管上半圆梅花型开孔,间距为50cm,孔径为1cm。引水管连接必须采用丝扣。引水管在送入孔之前必须要用土工布全包,成孔时间不能暴露过长,成孔后及时送管。

图片

中台阶挖进过程中,在泄水孔下方再打泄水孔,让水位往下降,保证掌子面没有水出来。

图片

3.打注浆孔并注浆

在拱顶上方施工φ89超前管棚,间距40cm,角度控制在10~30度,管棚长度大于20m。管棚要梅花型开孔,间距为50cm,孔径为1cm。管棚端头间采用丝扣连接,不得用焊接。成孔后必须快速安装,防止塌孔。并及时注浆,注浆压力控制在5~10Mpa。

共施工注浆孔4排50个,深度在21~33m,注浆完成46个,注浆量284t水泥。在注浆过程中,若发现漏浆及时封堵,并停止注浆,等浆液凝固后再注。由于没有施工止浆墙,注浆从原来水路流出,注浆压力只达到1~2Mpa。注浆工艺控制重点是注浆量及注浆压力。

图片     4.掌子面开挖

掌子面开挖主要采用人工开挖,机械配合。不得直接采用设备开挖,尽量减少对掌子面挠动。在开挖前要做好应急材料及设备的准备,包括横竖支撑、喷射砼、砂袋、方木、小导管等。若有变化或突发事情,必须有相对应的应急措施。确保安全并不会引起更大的塌方。

图片

开挖方法采用三台阶预留核心土,开挖必须突出字,工序连接要紧凑。若掌子面出水且自稳性很差,必须在掌面打小导管,并用喷射砼封闭,防止水将砂带出引起更大的塌方。

图片

5.初支及超前施工

掌子面开挖后要及时支护,骨架采用HW175型钢,间距为50cm。超前小导管采用∮50无缝管,长度为3m,间距为20cm。缩短超过前小导管,增加打管的频率,每3榀拱架施作一次,这样避免由外插角引起的拱顶与超前间的厚度过厚。拱架间连接除了正常的钢筋连接外,采用每1.5m增加I14的型钢加强连接。打超前眼时注意尽量不采用水钻,围岩差采用凿岩钻机直接打前超小导管。

图片

喷射砼时首先将掌子面初喷,初喷厚度控制在5cm,目的稳定是掌子面,减短掌子面的暴露时间。然后再喷拱架,作业时喷头要垂直于岩面,拱架背后不得有空洞。


其它措施
01· 加强监控量测


在塌方体处要加密监控量测点的布置,每天观测4次,在沉降稳定后,改为每天观测2次。量测结果要及时,并上传系统,便于动态掌握沉降及收敛情况。若出现沉降、收敛值大于规定,则立即停止施工,采取封闭掌子面、增加临时仰拱、增加横向支撑或竖向支撑等措施,稳定后才能加固周边围岩。

02· 超前水平钻检测

在围岩产生变化时,有必要打超前探孔,掌握前面的围岩情况,包括围岩强度、破碎情况、富水情况等,根据探孔的勘察情况,动态调整开挖方式及支护参数。图片

同时,在每个班开挖的时候,采用超长钻杆打孔,根据钻杆的进钻速度来判断前方围岩软弱情况。采用人工开挖的软弱围岩,也要施作加深炮孔。水平钻搭接长度不小5m。

03·增加临时支撑、锁脚及连接

根据监控量测的数据,采取相应措施。若拱顶沉降量及收敛值偏大,则要增加横向支撑和竖向支撑;若沉降量小而收敛值大,则增加横向支撑。xx隧道右侧为中风化岩石,左侧为全风化花岗岩并有渗水,形成左弱右硬的断面。根据量测资料,左侧收敛值偏大,则左侧采用加斜撑的方法进行加固,斜撑基础采用1m×1m的C20素砼。

图片

通过2天的收敛量测,初支基本稳定。若加斜向支撑后收敛还在发展,则要采用横向支撑进行加强。

拆除临时支撑前,边须要对受力体系的进行转换。采用施工15m的∮89管棚进行锁定后,才进行中台阶施工。

图片

为了保证拱架的整体性,原设计的钢筋连接施工后,拱架间增加I14型钢拱架连接,每道横向连接间距为100cm。

图片

04·缩短台阶长度

为了减短初支暴露时间,尽快闭合成环。隧道的主要灾害是由于水引起,缩短台阶除了早成环外,还有增加了斜率,在高差的作用下便于掌子面及中台阶的水向仰拱汇集,有利于掌子面开挖。台阶的最短控制长度以能作业的最小空间为准,一般在15m以内。

图片

05·二衬紧跟掌子面

在设计文件中,除Ⅱ、Ⅲ级围岩二衬不受力(安全贮备)外,其它围岩级别的二衬与初支共同受力。为了稳定围岩,二衬必须紧跟。

图片

内容源于网络,旨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资料推荐:

隧道工程主要风险源(洞口失稳、洞身坍塌 、突泥涌水、瓦斯爆炸、早爆拒爆、开裂变形)

https://ziliao.co188.com/p63397728.html


知识点:隧道突泥涌水处理实例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隧道工程

返回版块

2.95 万条内容 · 267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隧道施工压入式通风设备选型

隧道施工压入式通风设备选型 在隧道的掘进施工过程中,为了稀释和排出炮烟、粉尘和有毒有害气体,保持良好的工作条件,以及为洞内作业工人、机械设备提供必要的氧气,必须对隧道通风(即送入新鲜空气)。尤其是瓦斯隧道,做好施工通风工作对施工过程中防止与瓦斯相关的重大安全事故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