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几年快速发展的公路、铁路工程中,双连拱形式的隧道越来越多,尤其在丘陵山区中更为常见。我国起步较晚,尚有很多施工工艺技术问题不够成熟,甚至存在着争议,如:开挖方案的确定、中导洞的设置、各部分的施工顺序、中隔墙的稳定性保护等。文中对这几个问题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双连拱隧道的开挖方案
中导洞施工法首先在中隔墙位置开凿中导洞,并进行临时支护,待中导洞贯通后,再开挖两侧正洞。正洞开挖视围岩稳定性状况可采用全断面施工法或两侧导坑开挖法或者台阶法等。
1正洞全断面施工方案
在中导洞贯通后利用凿岩台架钻眼,全断面一次爆破开挖两侧正洞,并进行初次支护。该法适用于比较稳定的Ⅱ、Ⅲ类围岩。
2正洞台阶施工方案
正洞开挖采用正台阶分层开挖,先拱后墙进行初次支护。分层数一般为2~3个。
考虑到正洞支护与中隔墙的连接施工,顶层台阶的底板应低于中隔墙顶面。
3双侧导洞施工方案
又称“三导洞法”。即在两个正洞的外侧各开一个导洞,导洞超前正洞一定深度或整个不良围岩。侧导洞按初次支护设计施工。导洞的尺寸以装渣、运渣方便为度。视围岩稳定性状况,导洞也可全断面开挖或短台阶开挖。使用最为广泛。但由于多次开挖对围岩的扰动大,次数多。
侧导洞施工
4正洞台阶+两侧导洞施工方案
该法是上述台阶法和两侧导洞法的组合方案,即在两侧导洞基础上,正洞剩余部分再采用台阶法,先进行拱部支撑,再开挖下部。该法适用于围岩稳定性较差的隧道。
中导洞的设置与施工
1中导洞的位置
根据与中隔墙的位置关系,中导洞位置有:
① 对称布置:中导洞的垂直中线与中隔墙的中线重合。
缺点是当中隔墙浇筑好后,两侧的通道宽度比较狭窄,影响前方施工。
② 非对称布置: 二者的中线相错一定距离。
两侧通道宽度不同,较宽的一侧作为施工通道,通行比较便利;较窄的一侧作回填用,可减少回填工作量。
2中导洞顶板岩层稳定性的保护
中导洞最先施工,顶板岩石将受到中导洞及左右正洞开挖的多次爆破扰动,中导洞顶板的稳定是一个关键。施工的基本要求:
▲搞好光面爆破,少装药,浅孔爆破,减少初次炮震的影响,减少围岩松动范围
▲适当加强顶板支护,保证支护质量
▲施工正洞时要及时做好中隔墙的接顶
3中导洞的宽度与高度
宽度应根据中隔墙的宽度并考虑掘进出渣、通行及回填的要求确定。
高度主要依据中隔墙的高度以及正洞施工时的接顶要求而定。应尽量减少中隔墙顶部与中导洞顶板之间的高度,以减少污工充填。
4中导洞顶部的防水
中隔墙与拱结构之间存在着纵向施工缝,是隧道防水的薄弱环节,在施工中应保证防水质量。中隔墙顶部要充填密实。
所有施工缝位置要设置橡胶止水带和止水条。
必要时可预埋导管将渗水引至隧道底板排水沟内
目前,比较好的作法是中隔墙分两次(三层)砌筑,两边的中隔墙(两外层)与两隧道拱墙二次衬砌一次浇筑完成,拱圈衬砌与中隔墙没有纵向施工缝,所以在结构整体受力与中隔墙防排水等方面有了根本的改善。
相关资料推荐:
https://ziliao.co188.com/p63136415.html
知识点:双连拱隧道施工技术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隧道工程
返回版块2.95 万条内容 · 269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隧道明洞施工技术方案摘要:隧道的明洞为隧道施工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最主要的受力结构。属于永久性工程。明洞施工在质量上要求较高,为控制好各个环节,保证明洞的施工质量,文中进一步介绍了明洞施工的技术方案 。 一、防水材料的铺设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