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道路桥梁 \ 桥梁工程 \ 关于钢桥面板钻孔止裂的建议

关于钢桥面板钻孔止裂的建议

发布于:2022-11-02 11:21:02 来自:道路桥梁/桥梁工程 [复制转发]

 


钢箱梁由于具有自重轻、抗扭强度高、制作施工便捷等优点,在大跨径桥梁中被广泛应用。钢桥面板直接承受轮载作用,局部构造复杂,在循环荷载作用下,会产生不同方向的面外变形,最终会出现疲劳裂纹。钻孔止裂以其高效、经济、操作便捷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疲劳裂纹的维修。


钻孔止裂 修复疲劳


在对疲劳裂纹钻孔时,由于裂纹面形状不规则,裂纹前端沿构件厚度分布不均匀,导致上下表面裂纹尖端存在距离差。同时,叠加构件表面涂层开裂和材料内部缺陷等因素的影响,采用专业检测设备也难以准确判断裂纹尖端的具体位置。即使能够打在构件裂纹的上表面尖端,如图1(a),也容易出现孔依旧位于裂纹后侧的问题。此时裂纹呈现为从孔缺口处萌生的短裂纹,而缺口裂纹会表现出异常的高增长率,修复效果无法保证。此外,实桥中部分裂纹刚从焊缝萌生,尚未往顶板或U肋扩展,此时钻孔会对顶板和U肋母材造成破坏,如图1(b)。同时,由于裂纹长度较短且分布于构件间的狭窄空间,考虑到人员、设备的操作空间以及孔边打磨等后处理措施,研究人员提出了通过裂纹形态预测其扩展方向,并在距离尖端一定位置处提前实施钻孔的方法,该方法已在多座大跨径缆索支承桥梁钢箱梁疲劳裂纹的养护中应用。因此,部分学者和维修手册推荐的孔位d=0.5D(D为止裂孔直径)虽然理论上能达到较好的维修效果,但实际维修时由于裂纹尖端难以判断等问题,往往不可避免地采取非尖端孔位钻孔。


 

(a) 非理想钻孔形态1

 

(b) 非理想钻孔形态2

图1 非理想钻孔形态


通过研究发现,在距离裂纹尖端前的一段距离打孔,裂纹同样能扩展至孔中,起到一定延缓裂纹扩展的效果,同时消除了实际操作时不易辨认尖端位置的影响,该研究确认了非尖端钻孔的可行性。通过建立数值模型,研究了孔位与裂纹扩展方向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裂纹尖端附近沿垂直和水平方向合理距离内开孔,可获得最大的裂纹扩展转角,表明非尖端钻孔具有改变裂纹扩展方向的作用。通过开展试验同样发现,在距离尖端一定位置处钻孔可引导裂纹扩展,防止多条裂纹汇集,造成构件更大的截面损伤。以上研究均表明,非尖端钻孔具有工程上的可行性且能起到改变裂纹扩展方向的作用。


 

图2 实桥非尖端钻孔后的裂纹扩展形态


此外,工程人员在对悬索桥钢箱梁巡检中发现,部分采用远孔位钻孔后的疲劳裂纹扩展形态,与采用d=0.5D孔位下的形态差异较大,如图2所示。在裂纹扩展至止裂孔前,孔前侧出现两条不同路径的裂纹。孔前侧裂纹离孔边越远,宽度越窄。由于裂纹尖端的宽度通常较窄,推测孔前侧裂纹并非由原裂纹分叉产生,而是孔前侧萌生的新裂纹。因此,综合现有研究和实桥检测的结果可知,现阶段针对非尖端钻孔对裂纹扩展方式、尖端特性的影响均有待进一步明确。在研究对象上,现有文献多关注于钻孔对疲劳裂纹的影响,而裂纹扩展对一定距离处的止裂孔产生的影响亦不可忽视,非尖端钻孔与裂纹扩展间的相互影响规律也需要进一步明确。


基于实桥裂纹观测,通过开展有限元数值模拟和疲劳试验,对d>0.5D孔位钻孔后的维修效果和对疲劳裂纹扩展方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揭示了非尖端钻孔后的裂纹扩展方向、路径、尖端应力强度因子及止裂孔孔边应力变化特征,为实桥疲劳裂纹钻孔止裂维修技术的优化和应用提供了参考。


典型细节疲劳试验


试件


为验证图1中非尖端钻孔后孔边,会于原始裂纹到达前萌生裂纹的猜想,设计并开展了疲劳试验。以钢桥面板顶板与竖向加劲肋和横隔板-U肋连接焊缝两处实桥典型易开裂部位为研究对象,进行局部足尺模型的常幅疲劳试验研究。试件材料与实桥材料一致,采用Q345qD钢。钢桥面板顶板与竖向加劲肋垂直相交,进行T形接头包角焊接,横隔板与U肋在弧形缺口处采用围焊处理。根据实桥的观测和统计,两种构造均容易在围焊的包角处萌生疲劳裂纹。


 

图3 顶板-竖向加劲肋局部足尺试件

 

图4 横隔板-U肋局部足尺试件


试验工况


试验针对顶板-竖向加劲肋和横隔板-U肋构造细节,设计了不同孔位的钻孔试验。横隔板-U肋构造细节共4个试件,当裂纹扩展至35mm时,对SJ4-8、SJ4-9分别在距离裂纹尖端d=2D、d=2.5D处钻孔,对SJ4-7和SJ4-10在距离为d=3D处进行钻孔,钻孔直径取10mm,试件加载应力幅为120MPa。竖向加劲肋构造细节共4组试件,当裂纹扩展至45mm时,取三组试件在d=3D处钻孔,编号为SJ3-5、SJ3-6、SJ3-7;另一组在d=2.5D处钻孔,编号为SJ3-8,加载应力幅160MPa,钻孔孔径取10mm,试验装置如图5所示。


 
 

图5 试验现场


非尖端钻孔“引导”裂纹扩展


孔位有效性验证


试验中,各工况孔位下,疲劳裂纹均能有效扩展至止裂孔边,试验工况中最远孔位为d=3D。裂纹能否有效扩展至孔边,主要受裂纹尖端与止裂孔之间夹角的影响,故在CAD中,自裂纹尖端向不同孔位的孔边作切线,并利用CAD计算尖端所在直线与圆孔切线角度θ,如图6所示。随着孔位距离增大,夹角θ逐渐减小,降幅逐渐缩小。对夹角曲线求一次导数,可反映夹角的变化快慢程度。如图6可知:当孔位d超过3D后,导函数曲线逐渐趋于平缓,表明夹角降幅较小且逐渐稳定。因此,采用d≤3D的孔位进行钻孔具有理论和试验上的有效性,可确保裂纹能扩展至孔边。


 

图6 夹角与孔位关系

 

(a)顶板-竖向加劲肋试件SJ3-6

 

(b)横隔板-U肋试件SJ4-10

图7 试验裂纹扩展规律曲线


裂纹扩展规律


在进行顶板-竖向加劲肋和横隔板-U肋两种典型细节的孔位参数试验中,观测到,采用d>0.5D的孔位进行钻孔后的初期,裂纹的扩展速率变化较小,当扩展至孔前侧附近时,扩展速率和形态发生了较为明显的改变。以SJ3-6为例,裂纹自钻孔到扩展至孔前侧边缘,共经历了大于10万次的加载循环,扩展了25mm。其中,裂纹在扩展至距离孔边6.5mm处后,长度出现了陡升的现象,仅经历0.164万次加载循环便到达孔边。该段陡升区间的裂纹长度占25mm的26%,历时仅占1.7%。同样,对于SJ4-10,裂纹陡升段共扩展了13mm,占25mm的52%,历时仅占15%。


 

(a)SJ3-5

 

(b)SJ4-8

 

(c)SJ3-9

 

(d)SJ4-10

图8 试件疲劳裂纹扩展方式


对试验现象进行观测发现,疲劳裂纹在到达止裂孔前侧边缘之前,均发生了裂纹“拐弯”的现象,裂纹走向发生改变。如图8(a)所示,原始的疲劳裂纹在到达孔边前,向右上方发生了近75°的偏折,而后到达止裂孔孔边。图8(b)显示,疲劳裂纹走向在孔前侧向右下方,产生了近80°的转变。图8(c)在止裂孔前侧,出现了两个较窄的相连的裂纹尖端。图8(d)与实桥裂纹图2的扩展形式相似,止裂孔前侧萌生的裂纹出现分叉,与原始裂纹汇合。据以上现象结合实桥裂纹扩展形式,可推断,试验直观表现为原始裂纹直接扩展至孔边,实则是原始裂纹在到达止裂孔前,孔前侧发生了提前开裂,并与原始裂纹对向扩展,最终两裂纹相遇,原始裂纹到达孔边。为深入探究疲劳裂纹在孔前侧“拐弯”和快速扩展的机理,试验中考虑在止裂孔外侧粘贴应变片进行了孔边应力监测。


孔边应变


在上述的工况中,增加了对孔边应变变化的测量。对于顶板-竖向加劲肋和横隔板-U肋两种疲劳细节,当右侧疲劳裂纹分别扩展至45mm和35mm时,在试件SJ3-7的孔前侧、后侧边缘粘贴应变片,测量止裂孔前后缘的应变变化,如图9所示。在试件SJ3-9和SJ4-10的止裂孔前侧边缘、后侧边缘、后侧10mm和20mm处粘贴应变片,对裂纹从钻孔后到扩展至孔后侧20mm的整个过程中应变片示数变化情况进行了监测,如图10(a)和(b)。


 

(a)SJ3-7 竖向加劲肋3D钻10mm

 

(b)SJ3-7裂纹长度与应变的关系

图9 孔前、后侧应变变化


顶板-竖向加劲肋试件SJ3-7在孔前侧和后侧粘贴了应变片,随着原始疲劳裂纹的不断扩展,止裂孔前、后侧应变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呈曲线上升趋势。虚线1处代表孔前侧萌生裂纹,应变片失效;虚线1和2之间,表示原始疲劳裂纹和孔前侧裂纹相向扩展;虚线2处,原始裂纹与孔前侧裂纹相遇,试验直观表现为裂纹到达孔边;虚线3处,代表孔后侧裂纹萌生,应变片损坏。因此可知,非尖端钻孔后,在疲劳裂纹未扩展至孔边前,止裂孔前侧会发生提前开裂,此后,孔后侧边缘的应变增速持续增大。统计试件原始疲劳裂纹长度与孔前侧、后侧应变的关系,如图9(b)可知,钻孔止裂后的初期,随着原始疲劳裂纹扩展,孔前、后侧应变近似呈线性缓慢增大,当裂纹扩展至57mm(距离孔边13mm),孔前侧应变及孔前后侧应变差增速开始迅速扩大。


 

(a)SJ3-9 竖向加劲肋2.5D钻10mm

 

(b)SJ4-10 横隔板-U肋3D钻10mm

图10 孔前、后侧,10mm、20mm处应变变化


由于图10(a)和(b)的试验方法和测量内容相同,选取应变数据采集较为全面的图10(a)SJ3-9进行分析。虚线1、2、3的物理意义与图9(a)一致,虚线4表示裂纹扩展至孔后侧10mm,应变片损坏。由曲线可知,孔前侧一旦萌生裂纹,孔后侧应变增速开始缓慢加快(虚线1-2之间),当虚线2处原始疲劳裂纹和孔前侧裂纹相遇后,孔的止裂作用开始生效,但孔后侧测点的应变增速显著增大(虚线2-3之间),直至孔后侧萌生裂纹。随后裂纹继续扩展,10mm和20mm处的应变增速先慢后快,符合裂纹向单一应变片扩展时的应变规律,裂纹越接近应变片,应变增速越快。


对比图9(a)与图10(a)发现,在同等加载条件下,当原始裂纹与孔前侧裂纹相遇时,采用d=2.5D的SJ3-9孔后侧应变为2562,采用d=3D的SJ3-7则为3070。SJ3-9和SJ3-7在分别经历6100、3720次循环后,止裂孔后侧开裂。因此,增大孔位会提高裂纹到达孔边时孔后侧的应变,降低孔的止裂效果。


以上的孔位试验都出现了孔前侧裂纹与原始裂纹相向扩展的现象,而裂纹“拐弯”的现象则视情况而定。“拐弯”是由于从孔前侧扩展出的裂纹尖端附近也存在塑性区,原始裂纹会向着较为薄弱的塑性区扩展,导致扩展路径发生改变。当非尖端钻孔孔位正好钻于原始裂纹后期实际扩展路径时,“拐弯”的现象并不明显,如图8(c)所示。但若对裂纹扩展方向判断不准确,钻孔位置出现偏差,便会出现裂纹的“拐弯”现象,如图8(a)、(b)、(d)。图8(a)和(d)表示止裂孔位置向上偏移,图8(b)表示钻孔位置向下偏移。但试验中,止裂孔孔位偏离原始裂纹实际扩展方向后,裂纹依然可以扩展至孔边,裂纹从孔后侧萌生后,裂纹扩展路径被改变,不在原始裂纹的延长线上,如图8(a)所示。这也验证了,非尖端孔位会改变裂纹扩展方向。


裂纹扩展形态


试验过程中,对非尖端钻孔后的裂纹扩展形态进行了拍摄捕捉。非尖端钻孔后,裂纹扩展共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疲劳裂纹持续扩展,此时孔前侧应力缓慢增加,当原始裂纹的塑性区覆盖到孔前侧时,孔前侧应变增速逐渐扩大;第二阶段:原始裂纹继续扩展,但未到达孔边,孔前侧母材开裂,应变片破坏;第三阶段:原始裂纹扩展速率加快,孔前侧裂纹与原始裂纹相向扩展,裂纹宽度逐渐增加;第四阶段:原始裂纹与孔前侧裂纹相遇,直观表现为原始裂纹到达孔边后,孔后侧应变增速开始显著加快,如图11所示。


 

图11 非尖端钻孔后的裂纹扩展行为

 


孔前侧裂纹萌生,直至与原始裂纹汇合的过程(三、四阶段),在试验中持续时间极短,统计各试件中三、四阶段裂纹扩展速率如表1。一和二阶段的循环次数为NW-N3,4,扩展距离为SW-S3,4。三和四阶段的循环次数为N3,4,扩展距离为S3,4。由表可知,SJ4-9、SJ3-7、SJ3-9试件三、四阶段的扩展速率分别是一、二阶段的2.65、1.78和1.96倍,平均超过两倍,可知非尖端钻孔维修间接加快了疲劳裂纹的扩展速率。


通过开展疲劳试验并结合有限元分析,对采用d>0.5D的非尖端孔位钻孔维修后的裂纹扩展方式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出,非尖端钻孔后,原始裂纹扩展会损伤构件有效承载截面,导致孔前后侧应变持续增长。当原始裂纹尖端塑性区覆盖孔前侧时,孔与裂纹间的局部母材屈服,孔口应力集中显著致使止裂孔先开裂,而原始裂纹尚未到达孔边。随后两裂纹相向扩展直至相遇,相向扩展的平均速率达无孔边裂纹时的两倍。另外,非尖端钻孔可改变疲劳裂纹的扩展方向,引导裂纹发展。当钻孔位置与裂纹扩展方向发生偏移时,原始裂纹会向着孔前侧裂纹尖端薄弱的母材塑性区扩展,其扩展路径在止裂孔前侧将发生偏转。当止裂孔恰好位于原始裂纹实际扩展路径上时,裂纹扩展方向将无明显变化。对于实桥中沿母材扩展的裂纹,建议在裂纹尖端和3倍孔径范围内钻双孔维修,在尽可能去除裂纹尖端的同时,可防止因尖端误判导致维修效果不佳的情况,提高止裂孔延缓裂纹扩展的效果。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桥梁工程

返回版块

19.37 万条内容 · 603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日本阿武隈大桥Ⅱ期线

      日本常盘高速公路仙台东部亘理—岩沼间约2.2 km的线路进行4车道扩宽。阿武隈大桥(Abukuma Bridge)Ⅰ期线位于亘理—岩沼线上,跨越阿武隈川,2001年建成,桥面双向单车道布置。配合4车道扩宽工程,在使用中的Ⅰ期线下游侧相距4.28 m位置修建新桥(Ⅱ期线),建成后和Ⅰ期线分别作为上、下行线使用,以缓解交通压力。新桥为5跨连续钢箱梁桥,桥长534.3 m,跨径布置为(101+3×110+100.2) m,荷载为B活荷载,桥面宽10.65 m,横向坡度2.5%。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