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作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建造石建筑物、制作和安装石构件和石部件的专业。宋《营造法式》中所述的石作包括粗材加工,雕饰,以及柱础、台基、坛、地面、台阶、栏杆、门砧限、水槽、上马石、夹杆石、碑碣拱门等的制作和安装等内容。
清工部《工程做法》和《圆明园内工现行则例》内容基本相同,又增加了石桌、 绣墩、 花盆座、石狮等建筑部件的制作和安装,但不包括石拱门。上述台基、台阶、上马石、拱门等施工对象在《营造法式》中也列在砖作,形制基本相同,只是材料为砖。
一、石作的加工
《营造法式》规定:石料加工有六道工序:
①打剥──凿掉大的突出部分;
②搏──凿掉小的突出部分;
③细漉──基本凿平;
④棱──边棱凿整齐方正;
⑤斫砟──用斧錾平;
⑥磨──用水砂磨去斫痕。
二、分类
1、普通台基
据在汉明器、画像石和石阙中所见,从秦汉起台基已成为建筑中不可少的部分。这时的台基已有压栏石、角柱石、间柱等构件。宋、清普通台基做法基本相同,侧面光平,宋代台基上缘用压栏石、角上用角柱,清代称阶条石;宋代在压栏石以下,角石以内,一般砌砖,清代有时镶石板,称陡板石。
2、须弥座
一种侧面上下凸出,中间凹入的台基,由佛座逐渐演变而来。最早实例见于北魏石窟,形式比较简单,雕饰不多。从隋唐起使用渐多,成为宫殿、寺观等尊贵建筑专用的基座,造型也逐渐复杂华丽,并出现了莲瓣、卷草等花饰和角柱、力神、间柱、门等。宋《营造法式》中规定了须弥座的详细做法,上下逐层外凸部分,称为叠涩,中间凹入部分称束腰,其间隔以莲瓣。从元朝起须弥座束腰变矮,门、力神已不常用,莲瓣肥硕,多以花草和几何纹样做装饰,明清成为定式。但在相似大小的建筑物中,清式须弥座栏杆尺度较宋式为小。
3、柱础
宋称柱础,清称柱顶石,是放置在柱下的石制构件,为扩大柱下承压面及木柱防潮而设。早在商朝时已知在木柱下置卵石或块石作柱础秦代已有方1.4米的整石柱础,一般的柱础有覆斗等形式魏晋时出现了莲瓣柱础宋《营造法式》中规定柱础的作法有:素平──平面方石,覆盆──方石上雕凸起如覆盆,铺地莲花──雕莲瓣向下的覆盆,仰覆莲花──铺地莲花上再加一层仰莲,共四种形式。为了防潮,南方各地的柱础较高。形式多样,雕饰花纹丰富,成为重点装饰的部位。
4、栏杆
宋时称勾阑或钩阑,最早使用的是木栏杆,石栏杆出现较晚,现今所见最早的为隋建安济桥和五代建造的南京栖霞寺舍利塔上的石栏杆,是仿木形式。宋代和清代的石栏杆构造基本相同,都是用整块石板仿同时代木栏杆的形式镂雕,称栏板,板间立石柱,称望柱。栏板、望柱间用榫连接,一般均一板一柱相间。
宋代栏板可以接续,有时可隔几板始用一柱,清代栏板望柱下加地。石栏杆端头望柱外需支顶,金建卢沟桥两端置石象为最早的实例。明清时发展了抱鼓石,并成为定制。宫殿须弥座台基边设石栏杆,每望柱下要加一外雕做龙头状排水口的石条,称“螭首”。
5、台阶
登高的道路。分阶级的宋称踏道,清称踏跺;作坡道的宋称墁道,清称礓,但宋代墁道没有石砌的。
6、踏跺
宋式清式基本一样。两边各斜置一条石,宋称副子,清称垂带石。其间装条石踏步,高宽比为1:2,宋称踏,清称踏跺石。垂带外侧的三角形垂直面宋代用条石层层退入砌成,称象眼,清式用一平石板,称象眼石。在踏跺前方和两侧铺和地面相平的条石,宋称土衬石,清称在最下一级之下的为砚窝石,垂带下的为土衬石。
明清宫殿主殿和主殿门中间的踏跺是皇帝专用御路,多做成中央斜置一条雕云龙御路石,两侧各有窄的踏跺。雕云龙御路实际不能行走,由太监抬辇舆走在两侧踏跺上,把坐在辇舆中的皇帝从御路石上空抬过去。清代还有两边不用垂带,踏跺逐层缩短,在两侧也形成阶级的踏跺,称如意踏跺,多用在园林中。
7、礓
两边加垂带石、象眼石,下加土衬石、砚窝石,形式与踏跺同,斜坡道表面铺凿有防滑的横向细齿的石条,清式规定坡度为1:3。
石作文化内涵丰富历史悠久,做好石作传统技艺的传承和产业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知识点:古建筑营造技艺知识点——石作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中国建筑史
返回版块5.13 万条内容 · 158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木工常用工具凿子的种类与挑选知识点:木工常用工具凿子的种类与挑选 在中国皇家官式建筑中绝大部分建筑属于木结构建筑体系,因此大木匠在建筑的营造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主导作用。大木匠主要工作是制作大木的柱、梁、檩(大式大木叫“行条”)、椽、望板等。小木作主要工作是制作建筑的内外檐的门窗、建筑各部位的雕刻、室内建筑装修落地花罩、鸡腿罩、栏杆罩等。 木匠常用工具有锛、凿、斧、锯、刨、锤以及弯尺、墨斗等。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