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震害现象分析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国内外了发生过一系列较大的地震,有许多桥梁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通过对这些震例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桥梁结构的抗震性能、震害特点及产生原因,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1.1地基与基础破坏。地基破坏主要是指因砂土液化、不均匀沉降及稳定性不够等因素引起的地层水平滑移,下沉、断裂,进而导致结构物的破坏,震害较重。基础的破坏与地基的破坏紧密相关,当结构周围的地基受到地震作用强度降低时,基础就会发生沉降或滑移,桩基础可能发生剪断、倾斜破坏,进而引起墩台倾斜、倒塌或折断。
1.2桥台沉陷。当地震作用下,由于桥台后填土与桥台并非完全固结,桥台填土的纵向土压力增大,桥梁与桥台之间的冲撞会产生相当大的被动土压力,使桥台有向桥跨方向移动的趋势。由于桥面的支撑作用,桥台将以桥台顶端为支点产生竖向旋转,从而导致基础破坏。论文检测。若桥台基础建造在液化土上,则可能引起桥台垂直沉陷, 最终导致桥台因承受过大的扭矩而破坏。
1.3墩柱破坏。墩柱破坏主要包括弯曲强度不足、弯曲延性不足、纵筋搭接区的抗弯能力以及剪切强度不足等。墩柱的破坏往往引起连锁反应,如落梁、整个结构的倒塌等。
1.4支座破坏。在地震力的作用下,如果上、下部结构的相对位移过大可能造成支座锚固螺栓拔出、剪断,活动支座脱落及支座本身构造上的破坏等,导致结构力传递形式的变化,进而对结构的其他部位产生不利的影响。
1.5落梁破坏。支撑连接构件失效后,上、下部结构的相对位移进一步加大,相邻梁体发生相互冲击,造成撞击破坏甚至落梁的发生。
1.6节点破坏。节点区域钢筋大量相交,连接节点在地震荷载和重力荷载的作用下处于复杂而又变化的应力状态,常导致节点区域混凝土的压碎和锚固筋的破坏。
1.7盖梁破坏。盖梁的破坏形式主要表现为抗剪强度不足或锚固筋不能满足抗拉要求,引起锚固端破坏。
桥梁进行隔震设计的好处和重要性
1.1 桥梁隔震设计的重要性
桥梁设计中的隔震设计指的是在桥梁建设时安装隔震器,它可以使桥梁在水平方向上得到柔性支承,这样就使水平方向上的周期延长,另外还要安装阻尼器来,这样做是为了提高桥梁的阻尼效应,可以再地震发生时降低地震的作用。
近些年,国外一些发达国际在桥梁的隔震设计方面加强了研究取得了很多重大的突破。但我国在这些方面还比较落后,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且缺乏系统性,主要一些方法大多采用国外的研究经验和成果。
1.2 桥梁隔震设计的好处
在桥梁的设计中加强隔震设计,可以有效地改善和分解地震后的地震力在各结构支座间力的分布情况,这样可以保护桥梁的基础部位,同时对桥梁的上部结构可以有效地支撑和保护。
在桥梁设计中的相关隔震设计可起到调节横向刚度的作用,这样可以改善桥梁结构扭转平衡的问题,有效地降低了地震力。
在桥梁设计中的上部结构时,采用隔震减少甚至消除地震后桥梁的上下部结构出现的超出建设弹性范围的现象, 防止超出弹性范围后局部部位发生变形。
在桥梁设计中进行隔震系统的设计,可以取得比普通抗震设计更好的抗震效能,这样就在不增加工程造价的情况下,还提高了工程的质量。
在桥梁的隔震设计中采用的隔震支座若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由于温度的变化或者其它的形变而发生变化,它们的形变相对也较小,这样就能为城市建设中高架桥梁设计中多跨连续梁桥的采用,即减小伸缩缝的使用提供了方便。
与那些未采用隔震设计的桥梁相比较,采用了隔震设计的桥梁可以在经历了较大的地震后,较容易地更换隔震设计和装置,且维修的时间相对较短,维修的费用也相对较低。
抗震概念设计
“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分类设防抗震设计思想已广为接受,而能力设计思想也越来越广泛地被国内外专家学者所接受。能力设计思想要求在一座桥梁内部建立合理的强度级配,以保证地震破坏只发生在预定的部位,而且是可控制的。具体来说,要选择理想的塑性铰位置并进行仔细的配筋设计以保证其延性抗震能力;而不利的塑性铰位置或破坏机制(脆性破坏)则要通过提供足够的强度加以避免。
大跨度桥梁的抗震设计应分两阶段进行:
1)在方案设计阶段进行抗震概念设计,选择一个较理想的抗震结构体系;
2)在初步或技术设计阶段进行延性抗震设计,并根据能力设计思想进行抗震能力验算,必要时进行减、隔震设计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有如下原则:
强柱弱梁:要求同一结点柱端截面受弯承载力总和大于梁端受弯承载力总和;强剪弱弯:控制截面的抗剪承载力大于抗弯承载力;强结点弱构件:梁柱结点是保证结构整体性和关键部位,要保证结点有足够的强度和刚性,建筑结构抗震的一般原则同样适用于桥梁结构。
桥梁在地震中往往下部结构破坏,所以在抗震设计中桥墩比桥梁重要。并且桥墩是桥梁结构中最重要的承重构件,桥墩破坏将导致整个桥梁结构的倒塌。在地震作用下,它是压、弯、剪构件,其变形能力不如以弯曲作用为主的梁,因此要使桥梁结构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应该确保桥墩有足够的承载力与延性。即从桥梁整体结构的角度出发进行桥梁抗震设计,应该要求“强墩弱梁”。
如今人们对地震的研究还有待深入,提高结构的变形能力,增加结构延性,提高结构耗能能力对于改善结构的抗震性能有着重要的意义。结构的弯曲破坏是塑性破坏,发生弯曲破坏时,钢筋屈服形成塑性铰,从而具有塑性变形能力,构件表现出很好的延性,而且结构的塑性变形使得刚度下降,其所分担的地震作用也相应减少。当结构发生弯曲破坏时可以有效地通过变形来吸收和耗散能量。
而结构剪切破坏时,其破坏形态是脆性破坏或者延性很小,不能满足桥梁延性设计的要求。桥墩在地震作用下要有足够的延性,其控制截面处的抗剪承载力要大于抗弯承载力,在弯曲破坏之前不发生剪切破坏。即从个别受力构件的角度出发进行桥梁抗震设计应该要求受力构件“强剪弱弯”。
以往的桥梁震害中,支座破坏引起桥梁结构塌落毁灭屡见不鲜,它历来被认为是桥梁整体抗震性能上的一个薄弱环节。城市高架桥梁柱的结点,桥墩与盖梁的结点,桥墩与基础等结点也经常发生破坏。结点是保证结构整体工作的重要构件,在地震作用下结点受到水平、竖向剪力和弯矩的共同作用,受力复杂,并且一旦受损难以修复。由于结点受力复杂,目前美国的AASHro规范,欧洲的Eurocode规范和我国的公路抗震设计规范对结点的设计和构造都没有特别的规定。在桥梁抗震设计中除了要保证桥墩、桥梁有足够的承载力和延性外,还要保证桥梁节点有足够的承载力,避免节点过早破坏。即“强节点,弱构件”。
提高桥梁抗震性能的几点方法
抗震理念应该贯穿在整个桥梁的设计过程中,从设计方案开始注重桥梁的抗震性能,通过反复的实验和推敲来确定桥梁方案。
实用的抗震方法,是通过增加结构的柔性来延长结构的自振周期,这样一来可以增加结构的阻尼并减小地震载荷,二来可以减小地震所引起的结构反应,实质就是减小地震的危害。
目前来说,比较有效和容易实现的提高桥梁的抗震性能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隔震支座法
隔震支座法是在抗震应用的较为广泛的方法。这种方法是通过增加结构的柔性和阻尼来减小桥梁的地震反应的。具体做法是采用减、隔震支座在梁体与墩、台的连接处,通过设计或是应用新材料来实现结构柔性和阻尼的增加。这个方法是有大量的实验理论依据作支撑的,很多试验的分析结果都反映出桥梁连接处的结构与对地震的反应是有着直接关系的。以上的连接方法可以有效的减小墩、台所受的水平地震力,从根本上减小了地震的影响,提高了桥梁的抗震性能。
2、利用桥墩延性
桥墩的延性是抗震设计中可以加以利用的特点。由于桥墩自身是具有延性的,将这一性质加强。在强震时,这些部位形成的稳定延性塑性铰可以产生弹塑性变形,这样变形将延长结构的周期同时耗散地震的能量。利用桥墩自身加强的延性,将地震力通过限度内的塑性变形渐渐分散,是在桥梁设计中比较容易实现的抗震方法。延性的抗震设计,需要根据弹性反应来计算塑性变形的程度,然后根据抗震等级进行修正,尽可能提高桥梁的抗震载荷。在桥梁的抗震设计规范中,综合影响系数用来反映塑性变形程度,所以根据综合系数可以知道桥梁的抗震能力。
3、采用隔震支座和阻尼器相结合的系统
隔震支座法可以提高桥梁的抗震性能,增加对地震力的阻尼也是提高桥梁性能的方法,将二者结合起来,抗震性能加倍。隔震支座和阻尼器可以在地震的作用下,加强桥墩的弹塑性变形从而耗散地震能量,使地震的危害减小,也就是加强了桥梁的抗震性。
4、引进新型桥梁的抗震设计方法
在传统的桥梁抗震设计中,主要方法是用“蛮力”,也就是通过提高强度和增强延性来保证可以抵御地震的能力,自身的力比地震的力大时,当然可以岿然不动。但是这种方法应用在实际中时,其抗震能力是不得而知的,而地震的作用也是无法预知的。当两个未知因素,在实际的情况时发生,与人们所期待的结果相反,桥梁自然遭到损害了,这样的例子在实际中是很多的。新型的桥梁设计多采用型钢混凝土结构,这种结构与传统的混凝土结构有着很多先进之处。因为型钢混凝土结构的承载能力高于同样外形的钢筋混凝土的一倍以上,而且前者抗剪能力、延性都明显的高于后者,这样抗震能力自然得到提到。除此之外,新型的型钢混凝土结构能够吸收、隔离和耗散地震能量,将桥梁的地震反应减小,从而避免了较大的变形造成的不可恢复的变形。这样的结构不但提高了桥梁结构的安全度,而且还可以节约材料、降低造价,可以说是首选的抗震方法。
装配式桥梁抗震提升方法
装配式桥墩与整体现浇桥墩相比, 具有人工用量少、施工工期短、质量易保证、对环境影响小、自复位能力强等优点,主要适用于桥梁梁总长较大、桥墩相对较高、墩数较多的桥梁。然而, 预制拼装桥墩的抗震性能一直是工程界比较关注的问题, 也是此类型桥墩设计的难点。
在地震作用下,装配式桥墩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装配式桥墩的延性和滞回耗能能力较弱,导致其可能发生脆性破坏,这是预制拼装桥墩在中、强震区应用受到限制的重要原因。
(2)地震时预制拼装桥墩的塑性铰区节段在较大纵向压应变下形成柱脚的刚性转动,可能导致该区域节段保护层混凝土大量开裂甚至压碎,因此,有必要较大幅度提升此类桥墩墩底塑性铰区混凝土的抗裂能力。
(3)桥墩各节段主要依靠预应力连接,在较大水平地震作用下其抗剪能力相对较弱,而且各节段可能发生相对转动,节段接缝处在转动时因承受较大的局部应力而较易发生损坏。
针对装配式桥墩的力学特点,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升其抗震性能提出几种提升方法:
(1)不同构件相组合:采用钢套筒、碳纤维布、FRP套筒包裹部分节段,或采用内外均布置钢筒,在钢筒中间灌注高性能混凝土的空心组合形式,增强装配式桥墩的抗震能力。
(2)设置耗能装置:采用形状记忆合金作为装配式桥墩的耗能钢筋,提高结构的阻尼比;在墩柱的关键部位设置外置耗能器,例如在桥墩底部阶段设置橡胶垫,并在墩柱与基座间设置钢角组成耗能体系。
(3)采用新型结构材料:在装配式桥墩潜在塑性铰区节段采用纤维增强水泥符合材料、混杂纤维混凝土或水泥基复合料,采用玄武岩纤维筋或SMA筋代替普通钢筋,增强结构的延性,减小塑性铰区的损伤和残余位移。
日本关于桥梁抗震的规定
日本关于桥梁抗震封面的一些做法及研究:
1.钢筋砼墩柱:主筋直通墩顶,加密加粗箍筋或用钢板外包;
2.钢制墩柱:钢管中填砼及增加纵向筋;
日本城市道路高度发达。不仅是桥梁的上部结构,在下部结构中也有大量采用钢制结构的工程实践。在城市桥梁建设过程中大量采用结构形式灵活、工厂预制化程度高的钢制桥墩,所有的钢制桥墩都必须经过针对地震的动力学分析。
①钢筋砼墩柱:主筋直通墩顶,加密加粗箍筋或用钢板外包;②钢制墩柱:钢管中填砼及增加纵向筋;
3.增加防落梁措施:增强梁与柱、梁与梁之间的联系,并设置双重防落梁(水平和垂直方向);
落桥是最严重的桥梁震害之一。因此需要加强桥面的连续构造以及提供足够的宽度,以防止主梁发生位移落梁;另外还应适当地加宽墩台顶盖梁及支座的宽度,并增设防止位移的隔挡装置。实例研究表明,防落梁装置等的设置对桥梁的动力响应特性影响比较重要,它可以防止在地震时桥梁上部结构的下落,避免地震对桥梁结构带来巨大损坏。
防落梁装置将桥梁上部结构拉住,防止其掉落。
4.减轻上部结构重量,砼桥面改钢桥面;
减轻桥面重量,从而减少桥身对桥台和桥基的垂直压力和水平推力,增加桥梁的稳固。
5.简支梁改为连续或多跨梁等。
日本高架桥中的多层桥多、高桥多,为地震时避免直接和间接次生灾害影响,均需考虑抗震且抗震等级较高。对大跨径的桥梁均进行了特殊的动力分析,如地震时程分析、耐风振的模型实验等,确保安全畅通。
6.橡胶支座
橡胶支座的上下均有钢板,上边通过剪力键及螺栓与钢梁连接,下边通过锚固螺拴与下部结构固定。即使对混凝土桥,上下也都设锚固螺栓。如果在横桥方向不进行水平力分散设计时,在支座的侧面设置挡块。
7.水平力分散支座
1995年阪神地震后,日本桥梁的抗震设计有许多重大变化。由于大规模地震时破坏力特别巨大,尤其对于水平方向采用一点固定的连续多跨桥梁,固定墩及其支座工作条件过于恶劣。于是对于新设计的多跨桥梁,均通过橡胶支座采用了水平力分散设计。在日本,通常只有铅芯支座或高阻尼橡胶支座等具有非线性特性的支座才称为免震支座,仅依靠橡胶的水平弹性作用起在各下部结构中分散水平力作用的支座被称为水平力分散支座。
看日本的桥梁,一般在梁下、在墩侧,总设置有花样繁多的楼梯。究其用途,主要分为三类:维护用楼梯、逃生用楼梯、观景用楼梯。
相关资料推荐:
https://ziliao.co188.com/p80864.html
知识点:桥梁抗震的应对措施及抗震提升方法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2人已点赞
分享
桥梁工程
返回版块19.41 万条内容 · 623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桥梁抗震设计:二、三、四级抗震措施二级抗震措施 1、二级抗震措施的桥梁,除应符合一级规定外,尚应符合本节的规定。 2、对于采用简支梁和桥面连续的桥梁,其墩高不宜超过40m。 对墩高超过40m的桥梁,宜采用连续刚构或其他对抗震有利的结构形式。 条文说明 简支梁桥和桥面连续的桥梁,桥墩越高,在地震作用下落梁风险越大,因此本规范规定其墩高不宜超过40m。 3、拱桥基础宜置于地质条件一致,两岸地形相似的坚硬土层或岩石上。实腹式拱桥宜减小拱上填料厚度,并宜采用轻质填料,填料必须逐层夯实。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