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道路桥梁 \ 隧道工程 \ 关于巨型老滑坡识别与形成机理的探讨

关于巨型老滑坡识别与形成机理的探讨

发布于:2022-05-11 13:18:11 来自:道路桥梁/隧道工程 [复制转发]


巨型老滑坡的对工程影响巨大,但往往由于年代久远和地形地貌改变剧烈,造成滑坡地貌往往不甚明显或由于后期改造导致滑坡解体。工程建设前期野外调查时稍有不慎出现错判,漏判,极易造成后期工程陷入被动。


巨型老滑坡的识别一定要前识“几万年”,后判“一百年”。只要能通过对滑坡的宏观和微观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沟谷形态等进行正确的初步分析判断,基本上就可以初步对滑坡进行有效的识别,并结合其形成机理对后期滑坡的发展趋势进行初步的判断,从而为工程的建设的线路或场坪选址提供重要的参考或依据。


某大型堆积体位于高山峡谷区,前缘紧邻河流。某公路拟从堆积体坡脚部位通过。为确保公路的安全,笔者应邀对该堆积体进行了现场调查。


该堆积体前部由于三年前春融期间发生了大规模滑坡。滑坡前缘宽约150m,主轴长约220m,滑体平均厚度约20m,体积约300万方。自然坡度约25~30°,滑坡后壁下错约15~25m,出露厚约10m的Q4黄土和下伏以英安岩为主的碎块石土。其中碎块石含量可达50%以上,块径多为0.3~1.3m左右,最大块径约3m。坡表英安岩乱石嶙峋,危岩发育,坡脚地下水渗流明显。


图1 新近发生的滑坡形态


图2 新近发生的滑坡形态(镜头向下)


图3  新近发生的滑坡形态(镜头向上)


图4 滑坡前缘及相邻河流


图5 滑坡后部平台一角及后缘形态


图6 左侧深切百米深冲沟


该大型滑坡位于长约400m,宽约150m的大型近孤立“山包”,山体顶宽缓,并有牧民定居。其前部与右侧两面临空,左侧依附于高陡英安岩构成的山体,后部与山体由于冲沟切割而形成了一个宽约30m的“窄条”。从现场看,大型堆积体左侧沟谷深切约100m,呈典型的V型沟谷形态,沟内水流湍急、混浊。堆积体侧的左侧沟壁高大陡立,由与滑坡物质一致的碎块石土构成,且由于水流常年冲刷造成堆积体不断发生牵引式滑塌、崩塌,甚至规模不等的滑坡。而沟谷的右侧沟壁堆积体分布多与左侧堆积体成因一致,但沟壁多有大面积英安岩出露。


图7 山包顶部宽缓


图8 左侧深切深冲沟变形严重,相邻山体部位基岩出露


图9  山包后部冲沟切割成“窄条”


从以上现象来看,该堆积体“山包”右侧沟谷的相邻山体和左侧依附的高陡山体,以及“山包”后部狭窄通道后部高大山体均由岩体完整性较好的英安岩构成。从现场和相关地质资料看,“山包”所在部位没有断层发育,那这个发育体积约300万方的“山包”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


图10 山包左侧前部的英安岩  


从现场调查看,“山包”左侧为高陡山体,山体相对高差约百米,地表坡度约60°左右,地表多有高原草甸滑塌。而“山包”与左侧相邻山体交接部位存在宽约15m,深约5m的宽缓自然“凹槽”,凹槽内地下水富集,腐植土厚可达几米以上(从牧民开挖的既有地坑观察)。而这作为一个“山包”来说,由于其后部为冲沟切割而形成了一个宽约30m的“窄条”,故该凹槽并非自然冲沟形成。


图11 凹槽部位发育厚层腐植生土


由此,笔者突然脑中闪过一个念头, 该“山包”可能为一巨型滑坡 。其证据如下:


1、从现场调查看,“山包前部公路侧河流对岸、”右侧相邻山体、左侧依附山体均为较完整的英安岩,只有“山包”为厚层堆积体。从区内调查来看,该“山包”排除了断层影响带的情况。而从堆积体中英安岩构成的碎块石形态、堆积体中“土、石”组成和后部山体地形地貌来看,也排除了由古老泥石流、冰水堆积体形成的可能,这在排除以上因素的情况下,其成因就明显倾向于滑坡成因。


图12 滑坡前部公路侧河岸基岩


2、左侧高百米的高陡山体与“山包”右侧冲沟近百米的堆积体近于一致,“山包”可与高陡山体形成较好的“复原”,构成山体的英安岩发育于坡向一致的陡倾贯通性结构面。即老滑坡的滑动方向为右侧冲沟方向,而非目前的公路走向方向。


图13 左侧依附的高陡山体


滑坡发生后堆积于右侧相邻山体之间的老地面之上,随后在长期的沟谷水流冲刷切割作用下形成了深约百米的沟谷,且其中一部分滑体仍残存于相邻山体之上,且目前沟谷两侧的堆积体在水流冲刷作用下仍然不断发生变形,并使沟谷右侧相邻山体的英安岩基岩大面积出露,与沟谷左侧的堆积体形成了较大的差异。


图14 右侧沟谷相邻山体大面积基岩出露


3、“山包”与左侧相邻山体交接部位存在宽缓自然“凹槽”,为巨型滑坡滑动后形成的滑坡拉陷槽。而存在地表分布的厚达10m的Q4黄土来看,该巨型滑坡发生于Q4初期。在后期的黄土沉积、依附高陡山体的崩坡积等作用下,宽大而较深的凹槽逐渐变浅、变窄。该部位形成的滑坡湿地也成为了“山包”上定居牧民的重要水源,且该部位的地下水不断的向公路方向的临空面渗流,沿途形成了大片湿地。


图15 与左侧相邻高陡山体之间的凹槽


图16 滑坡后壁展示的黄土分布情况



图17 凹槽渗水流径形成的湿地


4、从“山包”前部拟建公路侧来看,由于“山包”地层松散,坡体风化严重,这符合以英安岩为主的坡体发生大规模滑动后在漫长历史中的风化现象。且由于坡体性质较差,坡体前缘(拟建公路侧)在河流的冲刷作用下发生过多次滑动,形成了多级高大台坎。而最近的一次为三年前的春融时发生的体积约300万方的大型滑坡。


5、区内地震烈度为Ⅷ度,属于高烈度地震区,因此,结合左侧高陡山体的外倾贯通性结构面分析,“山包”极可能为在地震作用下发生于Q4黄土沉积以前的巨型岩质滑坡。且由于滑坡后滑体相对松散,在漫长的风化作用下形成了坡体厚层碎块石土为主的堆积体形态。


综上,可初步判断该“山包”为一巨型滑坡,滑坡体积约为6000万方以上。依附于该巨型滑坡,坡体在左侧冲沟和前部河流的作用下,冻融和高烈度地震作用下,历史上发生过多次滑坡、滑塌变形。最近的一次为三年前春融时发生的体积约300万方的大型滑坡。




  • 尿不湿星人

    感谢,学习一下。

    2022-05-13 13:29:13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隧道工程

返回版块

2.94 万条内容 · 259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干货】 隧装小知识-洞门

  洞   门    洞门构造形式,山岭隧道、城市隧道与水底隧道等有很大区别。从岩(土)体稳定上看,山岭隧道洞门附近通常都比较破碎松软易于失稳而形成崩塌。为了保护岩(土)体的稳定和使车辆不受崩塌、落石等威胁,确保行车安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洞门形式修筑洞门,并对边仰坡进行适宜的护坡。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