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地下室渗漏是建筑使用过程中一个较普遍的问题,如果在地下室设计和施工阶段没有处理好地下室的防水问题仅靠使用阶段的堵漏措施往往事倍而功半,也不能彻底解决,本文从结构设计的角度,阐述地下室渗漏的系列原解决问题的建议,希望在设计阶段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一、地下室渗漏的原因和建议
地下室的防水设计主要有两道防线:
(1) 钢筋混凝土地下室自身的刚性防水
(2)地下室室内或室外的建筑防水层。
从防水设计总体概念上,地下室设计已经做到了多道防线,但大部分已建成地下室仍有渗漏问题,主要还是设计、施工的局部细节没有处理好,导致防水系统千疮百孔。
下面将从对防水有重大影响的设计、施工细节分析,并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供大家参考。
1. 不合理的抗浮设计水位引起的渗漏
抗浮设计水位低于实际地下水位将不能保证地下室的安全且会发生渗漏,后期也很难通过堵漏措施来弥补。某工程在地勘报告结论中,不考虑地下水对拟建工程的影响,而实际地下水位在丰水期远高于地下室底板,最终在工程接近封顶时水压力导致地下室底板开裂,墙面渗水,后期采用地下室底板加固、建筑物四周增设止水帷幕、设置永久降水井、增加内防水、架空层等一系列措施,才保证建筑物的正常使用,经济损失和后期维护成本较高。
2. 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引起的渗漏
过大的不均匀沉降,会导致地下室外墙、底板开裂,并引起渗漏,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依据拟建场地的地质情况、建筑方案等条件,选用合理的基础形式、沉降后浇带等措施,控制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避免因不均匀沉降造成的地下室开裂和防水层的破坏,引起地下室渗漏。
3. 后浇带位置的渗漏
(1)后浇带的布置:后浇带位置是地下室渗漏的常见部位。因此在满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后浇带的布置和长度,建议按规范最大间距并按直线设置,避免过多的折线,降低施工难度,提升后浇带处的施工质量。
(2)后浇带的做法:后浇ccv置钢筋较密振捣困难,施工过程中垃圾容易落入后浇带位置,垃圾等杂物被浇入混凝土中,将成为渗水隐患。
如不能保证后浇带的混凝土浇筑质量,建议将后浇带的底板加厚100mm以上,即使后浇带内有部分垃圾清不干净,但残留垃圾沉积在底部,避免影响结构底板厚度范围内的混凝土质量;在止水钢板和橡胶膨胀止水条的选用上,考虑耐久性和止水效果的因素,建议选用钢板止水带。
3) 后浇带的设置位置:后浇带作为防水的薄弱点,应考虑避开对防水要求较高的房间(如配电房)和结构复杂区域(如结构底板变标高处)。结构底板变标高处混凝土施工难度大,容易出现混凝土疏松、根部裂缝,渗漏危险性较高。
(4)地下室顶板后浇带位置的模板支撑:地下室顶板后浇带处的模板建议采用独立支模体系,便于拆模时后浇带位置能保留原状。部分施工单位模板拆除后采用二次支撑或无支撑,混凝土梁板悬臂状态下,可能已经在自重作用下变形,出现裂缝,导致后期渗漏。
4. 变形缝处防渗问题
变形缝处通常采用一层中埋式橡胶止水带,施工中橡胶止水带被钢筋等刺穿,或者固定不牢偏位,甚至从结构中拉出,出现渗漏。土方回填后,从外部修补可能性不大,而从内侧也很难修补。建议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变形缝处结构底板设置排水措施,同附近集水井相连通,堵疏结合,解决变形缝处的渗漏问题。
5. 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足造成的渗漏
外部地下水通过底板外侧较薄的钢筋保护层进入底板钢筋周围,钢筋腐蚀导致混凝土有缝隙,顺钢筋方向向地下室内部渗水,不仅造成底板渗漏而且影响结构耐久性。
6. 地下室顶板设置反梁并形成网格状蓄水区
外部地下水通过底板外侧较薄的钢筋保护层进入底板钢筋周围,钢筋腐蚀导致混凝土有缝隙,顺钢筋方向向地下室内部渗水,不仅造成底板渗漏而且影响结构耐久性。
7. 高低跨部位施工不当造成渗漏
高低跨侧模采用钢筋支撑,施工中钢筋穿透底板,或采用木条支撑,未及时拔除并振捣密实,都会成为渗漏通道。高低跨混凝土浇捣应先浇低跨,等低跨混凝土基本丧失流动性时(初凝前),再浇捣竖向结构,否则容易出现混凝土疏松、蜂窝等质量问题。
8. 施工期间渗漏情况排查
施工期间地下室应及早清理,地面保持干燥,并检查渗漏情况,时间允许,应在一年中地下水位最高时完成。
如果底板渗漏处理不仔细就进入下道工序,由于车库地面做法与结构层之间的冷缝的存在,水在压力作用下,会在夹层中流动,漏水源头难以确定。此情况也可以通过占用地下室部分层高,设置地面架空层或滤水层来补救,有组织地排水,即使底板略有渗漏,也可以通过排水系统解决。
9. 地下室混凝土材料和养护的要求
建议采用低水化热水泥,内掺适量细粉煤灰和高效减水剂,减少水泥用量、采用洁净的中砂和连续粒级的卵石或碎石,包括膨胀剂、减水剂的使用,严格控制水灰比,减少收缩裂缝,降低水化热。或在混凝土中掺入膨胀剂,以补偿混凝土的收缩应力,或在混凝土中掺入纤维类,增强混凝土硬化过程中的抗拉应力,控制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后期养护方面,砼浇筑后,必须在12h内覆盖保温养护,之后砼表面要一直湿润养护到14d。为防止出现干缩裂缝和温度裂缝,最好其表面一直要采取措施进行保温保湿养护。对于大体积砼应采取有效的温控措施,做好测温记录,控制内外温差≤25℃。
10. 施工中的不当做法导致渗漏
外墙穿墙螺栓止水板焊接不严,穿墙螺栓在外墙面切割时留头过长,垃圾清理不到位,振捣不密实,浇捣方案不合理导致留设冷缝,随意加水等均可以导致地下室渗漏,需要在施工过程中加强交底与过程监督。
11. 楼板预埋管位置裂缝
由于预埋管线、管材外表光滑,与混凝土握裹力较差。在分离式配筋、钢筋间距较大或温差较大的情况下,钢筋不能有效限制混凝土的收缩,导致在最薄弱处(管线位置)被拉裂。
建议顶板施工时在管线位置增加Φ4@200钢筋网片,约束混凝土裂缝的扩展。顶板配筋设计时遵循细而密的原则,间距控制在150mm以下。
12. 施工过程中地下室顶板的荷载控制
施工过程中,地下室顶板经常作为建筑材料堆放、加工场地,甚至未采取任何措施通行重型车辆,如土方车、混凝土泵车,造成顶板相应位置的梁、板开裂。建议施工前提前考虑后期施工道路的规划,严格控制地下室顶板荷载在设计范围之内。
13. 地下室顶板柔性防水与基层脱开造成的渗水
砂浆找平层容易空鼓开裂,柔性防水层做在砂浆找平层上时,柔性防水和基层易脱开,形成渗水通道。而混凝土表面毛糙,影响防水材料和结构的粘结,建议地下室顶板混凝土浇捣时,采用铁板光面,柔性防水直接做在混凝土结构面上。
14. 地下室设计中墙柱相交处钢筋过密问题
下室外墙中,梁、板、柱、墙相交处钢筋密集,容易出现振捣不密实,甚至空洞,造成渗漏。建议地下室设计尽量采用高强度钢筋,减少钢筋用量;适当增大梁、柱、墙板截面尺寸,增大钢筋间距,降低施工难度,提高混凝土浇筑质量。
15. 坡道两侧砌体墙底部设置混凝土反坎防水,避免水通过隔墙和坡道结构板之间的缝隙渗入地下室
16. 地下室外墙防水保护层破坏引起的防水卷材破坏
地下室外墙外防水软保护层如:聚苯板、酚醛板等回填土时脱落或被砸坏,导致防水卷材出现破损,如肥槽内回填土没有分层夯实,回填土下沉,聚苯板或酚醛板在肥槽土的拉力下将防水卷材拉裂,导致渗水。
避免此类渗漏应保证肥槽内回填土分层夯实,并随时检查,外防水保护层如出现破损应立即修补,或外防水采用刚性防护,砌筑一道砖墙保护,缺点是造价高、工期长,也可采用20mm厚水泥砂浆保护外防水,但如果是光面的防水材料,则无法采用水泥砂浆保护。
17. 地下室外墙出墙管处容易发生渗漏
常规要求采用钢套管,必须焊止水翼环,消防管等钢管可以考虑直埋,避免管道与套管之间因填塞不严导致的渗漏。
18. 外侧覆土的部位建议做钢筋混凝土挡墙。砌体挡土墙容易渗漏且后期很难修补。
外部地下水通过底板外侧较薄的钢筋保护层进入底板钢筋周围,钢筋腐蚀导致混凝土有缝隙,顺钢筋方向向地下室内部渗水,不仅造成底板渗漏而且影响结构耐久性。
19. 施工缝处的处理
墙板上尽量不要留设施工缝,如必须二次浇捣的,应设置止水钢板。浇筑混凝土前,要将原有混凝土表面的浮浆凿去,并认真清理后再浇筑新混凝土。
20. 地下室四周回填不密实引起的渗水
地下室基坑四周回填土需分层夯实,形成防水帷幕,地面布置散水,避免地下室周围形成汇水区,导致地下室外墙长时间受水,导致渗水。
21. 保证室外地面排水系统畅通
保证室外地面比散水最低处低20mm以上,并保证室外排水管畅通,避免向外漏水,杜绝渗水水源的出现。
二、总结
总之地下室防水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地质、建筑材料、设计、施工技术、施工管理、建筑工人的技能水平和后期维护等多方面的因素,在实际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建议以预防为原则,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做好每一个环节,才能将防水工程达到预期的效果,才能保证高品质的建筑产品和最终业主的满意。
更多结构相关知识干货 请关注易筑结构: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混凝土结构
返回版块140.2 万条内容 · 2151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一层平房出现问题我包的一个改建活,由于层高受原有房屋闲置,一个东西8米,南北6米的一层平房,没有柱子和下圈梁,只有上圈梁,房顶是混凝土浇筑后搭上尖顶四大坡的彩钢瓦,此次平房正是四大坡最边收坡的地方,最后一架柁正在悬空梁上,但是陀两头都搭载在了南北的37墙上了,顶子商用C20混凝土浇筑,厚10厘米,钢筋8个圆的麻花钢,20厘米间距绑扎,大概在中间的位置设置一个宽高都为20厘米的悬空梁(由于层高受限,梁再大就没法吊顶了),梁采用4根10个圆钢筋,现在使用了块10个月了,发现四周墙体有裂纹,高度在上圈梁下边一点,有直线的,也有稍微倾斜一点的,打开顶棚发现悬空梁在中间部位也就是3米左右位置有了裂缝,宽度最下部有半毫米了,好怕房顶会不会塌了,那就事大了,求专业人员指点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32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回复 举报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