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庆山(1926.08- ),男,辽宁沈阳人,教授。1951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建筑系。陕西省暖通空调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任职四届),西北五省(区)暖通空调、热能动力、学术联合会一、二届理事长;全国建筑学会暖通空调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暖通、空调、制冷净化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暖通空调专业课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2016年正值我校办学120年并校60周年。我有幸在90岁时迎来这大喜的日子。看到学校发生的巨大变化,看到暖通专业的发展,看到一代一代的新人在成长,心情非常激动,感慨万分。离开三尺讲台23年,但暖通专业的发展和我在暖通专业教学42年中的点点滴滴,仍不时浮现在脑海中,暖通专业和我有着不解的缘分。
1、初识暖通专业
1951年我毕业于东北工学院建筑系。留校后一边教学一边参加建校劳动,在建校劳动中参与了采矿馆、冶金馆的采暖设计和附属的锅炉房设计,还参与了机电馆等单位的蒸汽采暖系统改造。没想到这些工作成了我开始从事暖通专业的契机。
解放前的旧中国,经济落后,民不聊生,集中供暖和空调系统在当时可谓是凤毛麟角,其工程的设计与安装大都被一些洋行垄断。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急需大量的建设技术人才,特别是暖通方面的工程师更是寥寥无几。1952年国家对全国高等学校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暖通空调高等专业教育应运而生。又正值全国教育改革,要全面学习苏联的教育体制及教育方式,学校领导决定开设新专业——暖通本科专业。于是就抽调了我和另外两名老师一起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参加由白俄专家主讲的水暖专业培训班,进行为期半年的培训,开始接触苏联有关暖通专业的教学内容及教材。当时我国没有一所高校有暖通本科专业,这次学习后我由建筑专业转向了暖通专业,从此也开始了新专业的教学挑战。
2、与暖通专业首届本科毕业生
东北工学院1955年毕业的暖通专业毕业生,是解放后全国暖通专业的首届本科毕业生(当时哈工大本科为五年制,第一届本科生毕业于1956年;同济大学四年制,1953年招生首届毕业于1957年;清华为五年制,1953年招生首届毕业于1958年)。1952年该专业正式命名为“供热供煤气及通风专业”。当时开设的专业课有采暖(郑惠春老师)、通风空调(本人)、锅炉(谢鲁生老师)、热网(谭福元老师)等课程。
我有幸担任了他们通风空调专业课的第一任教师。第一届的学生大部分是建筑系的,还有一部分是由化学、机械等专业调整过来的,分设甲、乙两班共一百人。暖通专业创办初期,由于没有经验,一切都从苏联照搬过来,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环节安排、教学大纲基本上是参照苏联模式制定的,教材也是把苏联的翻译过来使用,来不及翻译的则影印原版书作为内部资料供各校教师参考自编讲义。我上课所用教材是苏联马克西莫夫编写的,每周八节课。开始很多学生对暖通专业不理解,也从未听说过,甚至有人开玩笑地说:“关起门来就采暖,开门开窗就通风,这就是暖通专业。”由于基础课不同,学习中又缺乏必要的参考资料,故对苏联教材中的某些理论学生很难理解。1955年开课程设计时,苏联的课程设计手册都没有拿到手。说实话,那时候别说学生学得困难,就是老师讲课也相当困难,当时学校正在搞建设,于是我们就和学生一起边学习,边实践,边教学。除了讲课,平时带领他们到现场参加工程实践和相互切磋的时间比较多。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既加快了学习进度,也提高了我们讲授专业课的能力,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他们走向社会承担建设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终于在1955年7月,首届学生毕业了。他们走向社会,挑起了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的重任。正是这种特殊的教学方式,使我和这批学生建立了亦师亦友的深厚感情。2005年首届毕业生在北京相聚,纪念毕业50周年,特约我参加了他们的聚会。这些同学从事技术工作的领域包括采暖、通风、空调、制冷、供热、供水、供煤气、环保、太阳能开发利用、工业及民用建筑、施工及设备安装等多个专业,涵盖了冶金、煤炭、电力、化工、军工、航天、兵器、教育等10多个行业。多次获得全国科技成果金奖、银奖、一、二等奖。在完成建筑工程施工、完成科研与设计及教育、培养科技人才方面取得的成果更是不计其数。他们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高级技术人才,这些人才成了我国暖通空调专业队伍中的中坚和栋梁。他们用实际行动书写了自己丰富多彩的人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是他们的光荣,也使我们老师感到欣慰和自豪。
3、在西建大的暖通本科教学
1956年响应党的号召支援大西北建设来到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当时是由原东北工学院供热供煤气及通风专业的教职工和二、三、四年级的学生,以及青岛工学院、西北工学院和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的部分教师组建而成立的“卫生工程系”,设有供热供煤气及通风专业和给水排水两个本科专业,每个专业每年计划招生两个班。那时学校正在建设之中,我们边建设,边教学,边摸索,于1957年又带出了西安建筑工程学院“供热供煤气及通风专业”的第一届本科毕业生。这一干就是几十年,教过的学生数百人。这几十年和学生朝夕相处,生活得有滋有味,带学生实习走南闯北,有欢乐,有艰辛,有收获。这几十年也是我一生中最欣慰最难以忘怀的岁月。
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教学实践这个环节,多次带领学生参加实际工程来完成毕业设计。如带供热63级学生到北京第二机床厂螺纹磨床装配车间搞空调设计,车间要求恒温(20 ℃±0.5℃)。根据要求,经过反复的讨论、研究、分析,提出了一套完整可行的方案,并在四个星期内完成了包括冷冻系统和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及全部设计图纸(施工图)。该厂施工安装后,充分满足了生产工艺的要求,螺纹磨床车间很快投入生产,厂方非常满意。经过这四周的实际锻炼,同学们既提高了对理论联系实际重要性的认识,也增强了按实际工程设计和绘制图纸的能力,为后来的设计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我还十分注重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976年,曾带领供热73级的同学到甘肃陇西西北铝加工厂实习。该厂当时铝粉喷射输送系统采用沉降的方法,将沉降后的粉末收入漏斗,用电梯送到三楼再装入筛分机,全部过程都是人工操作,不仅工人劳动强度大,而且粉尘浓度高,对人体有害。针对如何改变环境和工作方式,全班同学进行了讨论。经过实际观察和不断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将原人工输送系统改造成风力输送运料系统的设计方案。这一重大改革,国内并无先例。厂方积极支持并进行了大胆的试验,学生们利用厂内现有设备亲自动手施工安装完成了该项工程,施工验收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节省了劳动力,减轻了劳动强度,厂内粉尘浓度大大降低,同时回收了超细铝粉,增加了经济效益。此系统运行多年一直良好,《甘肃日报》还进行了专题报道。
我校是全国最早设立供热供煤气通风与空调专业的八所院校之一。1957年教育部聘请苏联专家、著名暖通教授马克西莫夫博士来校任教并指导研究生。1959年我校暖通实验室建成,成为兄弟院校参观学习的亮点。中国建筑学会暖通空调学术委员会主任吴元炜研究员,清华大学暖通专业江亿院士、王唯国设计大师等学者来我校访问交流多次。正如吴元炜研究员、王唯国设计大师在2004年5月23日暖通评估座谈会上所言:“西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我国培养了一批供热通风事业的拓荒者,他们已经成为当代我国暖通行业的学术泰斗和领军人物,在中国暖通空调的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4、指导我校文革后第一届硕士研究生
1978年,国家陆续恢复了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考试,我校于1979年正式开始招收文革后的研究生,第一批硕士生共10名。我负责指导暖通专业的两名研究生。以后陆续招生到1993年退休,共指导8届12名硕士研究生。
带研究生的课题主要选择波动送风这一研究方向。波动送风是一种新型的送风方式,它具有节约能量、速度衰减快、结构简单的优点,通过理论分析和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得出流动规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这个项目集中服务于水电站。我带领研究生参加水电站主厂房热量及水电站在输送过程中水轮机潮湿等问题的实验研究,参加龙羊峡水电站端部送风试验研究,并对龙羊峡、天荒坪、小浪底等水电站的主厂房大型空间气流组织,进行不同的模化试验。经过多次试验,我们提供了模型试验小结,在全国水电情报会议上进行交流。因水电站设计中暖通占大部分的工作量,后来数据资料被设计院采用,用于龙滩、天荒坪、小浪底等水电工程设计中。我所带的研究生们也都通过这些试验研究顺利地完成了硕士论文。
5、参加工程实践是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的基础
我一直认为工科学校应培养重实践、渊学识、熟应用的专业人才,老师是否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科研。我主张教师要积极参与实际的工程建设,大胆进行尝试,注重从中总结经验,并理论联系实际地运用到教学中。
印象最深的是参加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建设。人民大会堂是新中国建国十年庆典的“十大工程”之一。1958年10月全国的建筑界很多精英抽调到北京,采用非常规的“三边”工作法(边设计、边备料、边施工),在10个月内高质量地完成从设计到竣工的全过程。
1959年初国务院下调令到学校,抽调陈叔陶(二级教授、结构专家)和我二人到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参加人民大会堂的建设。我去后发现当时的创作思路基本是自由的,并不忌讳什么类型,也不拒绝外来思路,整个从设计到施工的过程,包含着对中国建筑的探讨式的进步。这些探讨也包含了各种从零开始的尝试,因为当时我国还处于西方的经济封锁下,国内没有大型公共建筑设计安装空调的先例,中国的建筑师及配合完成那些建筑的人们,倾尽了心血,进行了相对独立而大胆的创作探索。到北京后,分配我带人做人民大会堂空调通风的模型。当时手头没什么工具,也没有风速仪,买又买不到,大家都很着急,想了很多的办法,日夜加班终于搞出来了,但后来发现建模的速度赶不上工期的进度,于是就直接上通风管道了,19个大系统,地下回风管道高4米、宽12米,真的能在里面开汽车了。通风空调的风机选择沈阳风机厂的CTD风机,最大的问题是噪音。为解决此问题,我们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改变马达的固定位置和皮带链接,尽量减少振动。二是土法上马,加厚了吸音层以消除噪音。经过全体人员的不懈努力,终于按期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到1959年8月,为期10个月的人民大会堂工程结束了,胜利迎接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这个边设计、边施工、边调试的工程让我大开眼界,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为后来的暖通教学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为以后参加工程设计施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50年代末,我参加了西安报话大楼的建设,担任该项目全部采暖通风制冷工程的总负责人,并独立完成了采暖空调设计。后来还参加陕西省体育馆变射程风口送风,空调组织专题研究等。以上这些工程如果现在干很简单,有先例、有标准、有规范,但当时是摸着石头过河,在不断探索、不断尝试中完成的。正是这诸多项实际工程的考验和锻炼,为我今后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完成各类科研项目增添了信心,也使我更加热爱这个专业。
暖通空调制冷行业可谓与共和国同龄,改革开放前从无到有,改革开放后从小到大,今天,正在从大到强的坡道上攀登。这是一个任何领域都不可或缺的专业,也是一个发展前景非常可观的专业。随着国家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和人类对建筑绿色低碳环保的高要求,这个行业一定会成为重要而规模巨大的行业。唯愿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载《西安建大报》2016年11月30日第5版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中央空调
返回版块30.7 万条内容 · 809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暖通学院】机房空调的负荷计算公式大全1、机房显热量来源: (1)、透过外窗进人室内的太阳辐射热量; (2)、通过围护结构传人室内的热量; (3)、设备散热量; (4)、人体散热量; (5)、照明散热量; (6)、新风散热量。 2、机房潜热量来源: (1)、工作人员人体散热量; (2)、渗透空气及新风换气散热量。 (二) 机房冷负荷: 在某一时刻为保持房间具有稳定的温度、湿度,需要向房间空气中供应的冷量称为冷负荷。相反,为补偿房间失热量而需向房间供应的热量称为热负荷。为维持室内相对湿度所需由房间除去或增加的湿量称为湿负荷。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6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回复 举报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