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暖通空调 \ 中央空调 \ 【暖通家】吴元炜:我们该向“先进”学点什么

【暖通家】吴元炜:我们该向“先进”学点什么

发布于:2018-12-26 13:35:26 来自:暖通空调/中央空调 [复制转发]

吴元炜,1935年生,曾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副院长。主持开拓城市集中供热、建筑节能、空调设备检测、标准化等方面工作。先后获得黑龙江省、建设部、北京市颁发的科技进步奖。组织筹建“国家空调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并兼任主任到1999 年。负责筹组“全国暖通空调及净化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143),任主任委员到2003 年。参与筹组“建设部建筑节能中心”,兼任负责人之一。参与中国与加拿大政府间合作项目“中国建筑节能”,被任命为中方项目经理。兼任全国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制冷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人民政府第八届顾问团顾问、《西部制冷空调与暖通》杂志顾问、“制冷学报”、“建筑科学”主编,《建筑热能通风空调》主任委员。


在中国建筑学会暖通空调分会名誉理事长吴元炜的眼中,日本这个国土狭小的国家,就暖通空调行业来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典型”,不仅在微观的技术和管理方面,更体现在宏观的发展思想层面上。我们当如何读懂日本暖通空调业的发展历史,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又存在哪些现实意义?本报记者就此对吴元炜进行了专访。


日企发展的高明何在

   《中国建设报》:二战结束后的几十年,日本的工业发展速度有目共睹,其暖通空调业如今更是站在世界前列。那么,在您看来,日本暖通行业的发展何以如此迅速?他们的发展思路又“高明”在哪里?

   吴元炜: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我觉得日本的暖通空调业考虑得更多、更细,有些类似于日本的汽车工业。这缘于他们的民族特点,也是由于岛国资源的稀缺让他们有了紧迫的危机感,节约使用、减少对外依赖成为他们良好的习惯。相比之下,美国的思维则是扩张型的。我记得在抗战之时,中国人对日本的印象是“日本没有好货,好货都是德国制造”,事实确实如此。然而,战后的日本醒悟了,他们很快地追赶上来,因为他们非常能“琢磨”———如何让工业产品实现量化、产业化,规模一旦上去,成本便能很快降下来,应用领域也能得到拓展。

   举个例子,分体空调最先是美国提出的思路,但他们并没有形成产业。日本引进这项技术后,不仅进行了加工,还做成了产业,并且在形成一定产业能力之后,发展出多联机产品。也就是说,多联机是他们在分体机的产业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自日本大金在1982年正式推出多联机产品,短短20多年的时间,他们在中国市场上已经三分天下,按市场比例来说,甚至超过了传统的美国中央空调。

   这点对于中国来说也一样。不少企业在做了多年的分体机之后,自然而然地转型做多联机,衔接过程顺利而流畅。中国人非常聪明,分体机技术既然能够很好掌握,多联机做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一点也不困难,劳动成本还便宜。比较而言,美国在这方面有些不思变化。从发明全空气空调至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虽然每个部分都在不断改进,但系统整体却没有太大变化。


国内企业当借鉴“他国之长”

   《中国建设报》:如何概括近年来我国暖通空调行业发展的特点?面对日本这个快速崛起的近邻和竞争对手,我们应怎样取其精华,并正视自己的发展?

   吴元炜:总的来看,我国暖通空调行业发展和学习的特点是“不保守”:先学美国,后学日本,这点做得不错。比如,风机盘管这方面我们学的是日本,而日本的风机盘管又是当年从美国引进的。现在,我国的风机盘管从某个角度来说,已经远远超过日本,不仅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我们的安装成本比很多国家都要低,而效果毫不逊色。

   我们在产业选择上应当有自己的倾向。比如,做离心机很难,我们可以甩掉这部分,先把相对容易的末端系统掌握好,也相当于占据一块市场。我们在1972年开论证会时确定了这个方向,事实证明这条路走得对,因为我们能够“使上劲”。在这一点上,日本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同我们一样,他们知道自己在大型机组生产和研发方面的劣势,要想追上去不仅要巨大投入,而且在短时期内未必有效果,索性干脆甩掉,先走好自己的路线。事实上,只要发展好自我优势项目就可以,因为没有任何产品能够打遍天下无敌手。

   可以看到,特别从2000年以后,我们暖通空调业在开拓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这是历史趋势。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国情、资源、生产能力、应用对象,特别像在地域广袤的中国,更没有理由去完全抄袭他国的做法。当然,我们可以更多地借鉴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思路,但最先一定要考虑本国资源。我们不可能不进口,但应本着尽可能少进口的原则去发展本国工业,尽量减小对国外产品的依赖,我并不认为这是封闭。


OEM,我们有必要坚持

   《中国建设报》:作为一种生存和发展模式,国内很多暖通空调企业在为国外知名品牌提供OEM(贴牌生产)服务。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向发达国家学习和靠拢的途径,但也有人持反对意见,认为这无益于行业的长远发展,对此您怎样理解?

   吴元炜:我们国家很多暖通空调企业都是从OEM中成长起来的。有些人对OEM不看好,我虽然可以理解,但并不赞同。某种角度上,我们能够为世界优秀企业提供OEM产品,说明我们的实力能得到对方认可,而这些企业的要求随着技术的发展在不断提升。因此,我认为OEM对于国内暖通空调企业有着积极的意义。

   OEM是别人领着我们走,以后我们要渐渐地把这个顺序调换过来,并且在产品中加入有中国特色的东西,走出我们自己的道路。虽然现在的差距很明显,但是,我相信以中国的实力,只要能认识到差距,就一定能追上。当然,这绝不代表我们要“一蹴而就”。奋斗的路很艰苦,切不可操之过急。这里需要强调两点:首先,国家要鼓励自主创新,要逐步挖掘出属于自己的本领,现在这个方向已逐步明确。其次,企业制度政策要完善。一方面,企业领导要有做出优秀产品的信心和志气;另一方面,领导下面要有核心的技术力量,不仅要有优秀的知识分子,还要有优秀的技术工人,把他们结合起来才能有效调动和发展生产力。

   中国不缺乏有才能的领导和企业,但是并不普遍。格力、美的等国内一线品牌从“量”上来说已经不少,但他们仍然处于行业的中低端。这需要过程,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如果每个暖通空调企业都能意识到、扎扎实实地做到,那么我们追赶欧美发达国家的步子就会快很多,十年后完全可以大变样。

   当然,我们还是需要不断努力,关键设备解决不了,我们仍然可能被别人牵着鼻子。暖通空调行业这些年来发展得很迅速,遗憾的是,技术层面始终没有跟上。我们每年有这么多优秀的大学生从学校中毕业,大多数都是“凑合”在岗位上,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干什么、研究什么。对于学校、老师乃至整个行业来讲,这是一种损失,从学生那里得不到有价值的反馈,就无法形成行业的良性互动和循环。我们国家一些管理部门虽然知道这方面的问题,但是始终由于某种“惰性”根深蒂固地存在,短时期内恐怕难以有所改变。


暖通空调应“内外取经”


“很自豪,我们行业如今已可谓无处不在。不管是飞上太空的神七,还是地面跑的火车、汽车,只要有人的存在,几乎都离不开暖通空调的设备产品。我们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和认可,暖通空调行业在改善人类工作和生活环境方面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开栏的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暖通空调行业得到了快速蓬勃的发展。然而在一片欣欣向荣背后,行业内仍然存在着种种问题。这些弊端不仅会阻碍行业发展,更让不少设备生产企业吃苦头、绕弯路,甚至长时期身陷“囹圄”。

    暖通空调行业在我国已经有数十年的发展历程,虽然时间不短,在某种意义上却是十足的“朝阳行业”。在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大力推动下,建筑的节能减排工作越发夺目,而科学更给出证明,暖通空调系统在建筑的整体能耗中占据着绝对重要的地位。此外,行业每年数百亿元的市场份额,更是刺激着商界大鳄们敏感的经济神经。我国暖通空调行业到底该剑指何方?设备厂商该如何面对未来激烈的竞争?从即日起,本报将推出“高端访谈”专栏,让暖通空调行业的诸位泰斗和资深专家为行业“把脉”。

    作为业内杰出的引导者,吴元炜在暖通空调行业已经“摸爬滚打”50多个春秋,他在行业内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哪怕是点滴感受,或许都能给后来者以无限思考和启迪。在这位业界极为尊重的长者看来,不管是设计师、生产厂商还是管理人员,暖通空调行业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不管是横向取经,还是积极向国外同行的先进体制靠拢,“内外取经”是保证本行业未来不断前行的关键所在。


     行业急需优秀设计人才

    记者:和很多行业一样,暖通空调行业同样倡导着“设计先行”的理念。在我国,暖通空调系统设计工作的开展已经有了相当长的时间,那么这段历史带给了我们哪些思考?

    吴元炜:几十年来,我国暖通空调行业发展的速度很快。正因为如此,我们甚至常常来不及思考其中的经验教训,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这么长的时间,不可能总结不出一些更好的经验和收获。在我看来,现在这种心态更加明显。年轻人的工作强度很大,如今五年的工作量或许比得上我们那时十几年甚至二十年的工作量。如此艰巨的工作任务,设计师很难有时间静下心去思考、去总结。这就是队伍建设的问题,也是教育改革过程中的遗留问题。

    国家近年来着重培养“宽才”,希望学生在毕业时知识面更宽更广,更快地适应社会。但目前的情况是,我国建设工作的任务量还很急很大,就暖通空调行业来讲,我们如今更欢迎“专才”能够尽快“上马”,更好地适应大规模建设的节奏。当然,这既是一种应急,也是迎合时代的需求。不过,我感觉自2000年之后,这种能够成为“专才”的毕业生越来越少。其实,到了国家建设规模逐渐放缓的时期,我们完全可以在那时多培养一些“宽才”,方便他们就业转型。

    此外,欧美等发达国家还有一道培训机制,便于专业人员尽快进入角色并在业务能力上不断得到提升,这点也是我国目前所缺少的,并逐渐形成脱节。现在的毕业生往往徒有知识而无真正实用技能,这并不可行。一个人从青年走过,直到成为合格的工程人才,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其中,专业培训机制的作用绝对不容忽视。

    对于年轻设计师,我认为最要紧的就是让他们常去工程第一线,取得第一手数据和资料,然后进一步思考,从而慢慢得到提高。天天泡在办公室是难以有效提升自己专业技能和本领的。要培养优秀的设计人才,设计院的管理者就应当让他们勤去现场、勤思考,不要只做会画图的熟练工。


     企业要用思想和实力度过危机

    记者:除了设计,正确选用暖通空调设备产品也是保障系统运行的关键。眼下最惹人关注的莫过于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那么,这些设备的生产制造商当如何增强自身的抵御能力,从而度过这场经济寒潮?

    吴元炜:这次金融危机对世界实体经济的冲击是存在的。摆脱金融危机,暖通空调企业绝对不能盲目,要冷静并扎扎实实地做好自己的产品,这点最重要。

    市场需求旺盛的时候,即便是产品很毛糙的企业,大多数也能够生存,因为有“量”在为他们撑腰。如今,行业市场在萎缩,想避开危机就有点天方夜谭。这样,谁做得好、做得精,谁现在就能够有更大的把握生存下来。真正有扎实本领的企业,不会那么惧怕金融危机。

    记者:在技术之外,企业能否也应当在其他方面改善自身的生存环境?

    吴元炜:我认为,避开当今的劣势项目,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和政策,对于规避金融危机的冲击同样适用。不久前,我和一个暖通空调的企业老总聊天,他就认为这次寒潮对于自己的企业影响并不太大,原因在于他放弃了曾经辉煌无限的房地产市场,转而去做政府主导项目。比如说,政府如今提倡节能减排,那么,企业在这方面多做文章、做足文章,未来很多项目将有可能因此而为他所获。    这种解释并不难理解。2003年,我了解过某部委办公楼进行整体改造的一些情况。在做中央空调系统时,他们经过反复权衡,最终选择了能效比很高的某合资品牌的多联机产品。事实证明,这个选择很正确。两年之后,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选择了十个部委进行能效评比。该部在检查过程中表现十分抢眼,节能减排的效果突出,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当然,我们还不能排除现在某些项目由于建设方和使用方分离造成了信息不对称,从而无法使真正优秀的暖通空调厂商中标的现象。不过,从行业整体的层面来看,未来在蔓延的金融危机中,真正大的压力来自那些没有过硬本领的企业,他们只能拿出功夫不深的雷同产品。一旦市场思路有所转向,他们难以跟上变化,就很容易被淘汰。这种结果是必然的。


     自主创新,“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记者:这样看来,技术仍然是占领市场高地的关键。但目前有这样一种说法,我国暖通空调系统产品同比国外同行缺乏核心技术,对此您怎么看?

    吴元炜:这种现象长时期以来一直存在。我认为,这与暖通空调生产企业对投入与产出比例“不满”不无关系。比如说,有的企业对技术研发连续投入五年经费,却不见什么成效,自然就没了兴趣。如果上级相关部门能够适时适当地给一些政策和压力,我相信,一定可以抓好这件事。只是这些部门长期以来始终难以认识到这一点,更没有认识到自主创新的重要性,政策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长期决策和未来的发展道路。

    可喜的是,目前国内已经有很多大企业对于压缩机等中央空调系统关键零部件的创新研发都进入到了“考虑”阶段。他们普遍在对未来投入的方向、定位和资金等方面进行详细系统的论证,但是并没有迈出实质性的步伐。这些厂商主要采取对国外一流厂商密切的“跟踪战术”,做着那些能用的、没有太大“挑战性”的、尽量与国外品牌水平相接近的系统部件,并以满足自我需求为主。他们对此的考虑是,先走好“跟踪”这一步,待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机成熟之时,再完成爆发和超越。记者:对于“跨越的一步”,大家迈起来似乎都十分谨慎。

    吴元炜:企业都有自己的考虑,跨越的过程面临着极大的风险。新技术产品的性能是否能满足要求,质量到底有没有保障,这些都是很大的未知数,但未来跨越这一关早晚都要面临。

    除了压缩机等中央空调系统部件之外,制冷剂也是国内生产企业所亟待解决的难题。在这方面,我们目前还没有主导权,但实际上,我认为最应该有发言权的就是中国,因为中国是世界上制冷剂的最大用户。

    同压缩机等部件生产颇有几分相似,在制冷剂方面,我国企业同样采取着“跟踪”的策略,现阶段都在不断积累着经验。这种维持的状态并非长久之计,不久以后,某些传统制冷剂在发达国家就将被明令禁止,我们必须早下手、早想办法,来应对这种紧张的局面。

    当然,制冷剂与压缩机当今的境况在我国还有许多不同。作为产品,压缩机未来在原理上的变化并不会有太大出入;制冷剂却不同,世界上对制冷剂的性能评判目前还没有相对权威的结论,这说明我国可以积极参与制冷剂标准的建设。能让自己的产品在世界上立足并得到承认,这就是胜利。

    由于产业规模较小,相关自主创新的投入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事实上,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域条件相比美国、日本等国家都要复杂,类似于长江流域这样的气候带是很多发达国家所没有的。因此,我们在很多时候需要自己想办法来面对种种困难和问题。“内外取经”的同时,我们更要走出自己的路,做出与气候条件相吻合的暖通空调系统产品。不管别的国家有没有,我国企业不但要做出来,更要做好做精,质量有保障。暖通空调行业在很多发展中国家的潜力还很大,到时候他们一定会考虑性价比更高的中国企业的产品,对于我国产品的出口大有帮助。我们要让“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只有这样,中国暖通空调的生产厂商才能成为行业的榜样。


中国建设报记者    赵君利

  • 小顽桐
    小顽桐 沙发
    谢谢楼主的资料
    2018-12-27 16:15:27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中央空调

返回版块

30.68 万条内容 · 755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技术案例丨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大厦:机电技术的绿色实践

0 引言 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高耗能建筑在我国当前的新建筑中占据高达80%左右的比例,这个数据可以看出来,建筑能耗问题已经成为了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负担,作为建筑从业人员,我们必须要把目前我国的建筑能耗降下来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绿色建筑进行了标准定义: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规划、设计、施工、运行、拆除、再利用)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约能源、节约土地、节约淡水、节约材料)、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简称“四节一环保”)。绿色建筑是一种可调节的、智能的、能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系统。绿色建筑实践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