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推荐作者
作者 | 陆一昕
本期主题:解读< <美国国家bim标准第三版> > 系列之——BIM能力成熟度模型(四) 美国国家bim标准第三版>
随着BIM的广泛运用,很多实施BIM项目的企业有一个困惑,为什么用了BIM之后反而感觉增加了很多额外的工作量,对比原来的工作方式,反而消耗了更多的时间和投入。其实这往往是BIM应用初级阶段我们很容易走入的一个误区,主要原因是没有将BIM与实际业务流程融为一体,这也是BIM能力成熟度模型CMM中提到的第四个重要维度,即BIM与“Business Process”的关系。
BIM与“Business Process”的关系
在美国规范中,CMM关于BIM为不同专业提供支持的评价标准是这样定义的:
从目前大部分的BIM实施过程中也可以发现,在初级阶段,BIM很少参与到实际业务流程中去,通常是相互独立的在运转,一拨人依旧开展日常业务活动,另外一波人单独开展BIM实施工作。最后发现BIM不仅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反而成为了甜蜜的“负担”,BIM团队对业务人员提出越来越多的质量和精细化的工作要求。与此同时,随着BIM实施地不断深入,会给传统工作模式带来一系列的冲击,容易造成业务人员的抵触情绪。
其实BIM给企业带来不仅仅是一个新的工具和平台,更是一种管理模式上的新体验。他将建筑行业从传统的纸质化、电子化的工作模式中解放出来,引入了数字化的工作平台和方法,并遵循了数据管理的特点和规律,即:数据是业务的二进制表达,它是业务状态最客观和真实的反映。我认为,BIM数据是伴随着业务活动而产生,因此数据的收集也应该在业务过程中同步完成,而后续的业务需要依赖并引用前序工作产生的数据成果,并不断完善BIM数据,最终形成全过程的数据闭环。因此,BIM应用也必须与业务流程紧密捆绑在一起,在日常的业务流程中就悄无声息地完成BIM数据的采集和使用。
所以,在经过BIM初级阶段的试探和实践后,我们需要尽快将BIM与企业的业务流程逐步融合,比如:在BIM系统环境中完成日常图纸审核流程、将运维业务流程引入BIM平台中,并将BIM信息作为数据流转、管理和复用的唯一源头等。这样才能帮助企业解决业务协同过程中数据不完整、不一致和不准确的问题,实现“数据一次输入、多方多次共享”的目标。当BIM切实渗透进组织的核心业务流程时,BIM数据才能发挥最大化的价值,BIM系统平台才会拥有更持久的生命力。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本站或原作者授权,禁止转载)
收看作者更多专栏文章,关注行见BIM专栏:陆一昕
往期精彩:
【BIMer】第十期 阿里、腾讯BIM招聘,看BIM行业新趋势!
【BIMer】第九期 解读《美国国家BIM标准》——BIM能力成熟度模型(二)
【BIMer】第八期 建立族文件的“常规方法”和“非常规方法”
【BIMer】第七期 解读<
<美国国家bim标准第三版>
> 系列之——BIM能力成熟度模型(一)
美国国家bim标准第三版>
行见BIM,做帮助用户成长的公众号!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行见BIM
返回版块9265 条内容 · 60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鲁班软件董事长杨宝明做客东方卫视《未来邀请函》,勾绘智慧城市新蓝图1961年,中国最早的科幻读物《小灵通漫游未来》对未来城市做出了很多大胆的设想与描绘。气垫船、电视手表、环幕立体电影、智能机器人……这些当年书中的“虚构”早已在五十年后的今天一一实现。 那么,城市的未来还会变成什么样子?书中那些还没有实现的“飘行车”、“有弹性的塑料房子和公路”,以及人类对于城市更多的设想,到底什么时候能够实现呢?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8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回复 举报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