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BIM技术 \ 行见BIM \ 鲁班软件董事长杨宝明做客东方卫视《未来邀请函》,勾绘智慧城市新蓝图

鲁班软件董事长杨宝明做客东方卫视《未来邀请函》,勾绘智慧城市新蓝图

发布于:2018-12-19 11:13:19 来自:BIM技术/行见BIM [复制转发]

    001.jpg


    1961年,中国最早的科幻读物《小灵通漫游未来》对未来城市做出了很多大胆的设想与描绘。气垫船、电视手表、环幕立体电影、智能机器人……这些当年书中的“虚构”早已在五十年后的今天一一实现。


    那么,城市的未来还会变成什么样子?书中那些还没有实现的“飘行车”、“有弹性的塑料房子和公路”,以及人类对于城市更多的设想,到底什么时候能够实现呢?


    2018年12月1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与上海鲁班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宝明做客东方卫视《未来邀请函》节目,为我们勾勒了未来智慧城市的美好蓝图。


    主持人:杨宝明博士是建筑学博士,为何会创建一家软件公司而不是建筑公司?

    杨宝明:本人是最早一批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项目经理,在近十年工程项目经理生涯中,痛心建筑业存在资源浪费、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深觉只有利用现代技术才能改变建筑业落后生产与粗放式管理的困境,提升建筑业精细化管理水平,故此成立了上海鲁班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本人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建筑行业缺少信息化软件,当时钢筋、混凝土、砖石工程量都是依靠经验用手工列式子计算,准确性可想而知。BIM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成为建筑业转型升级、实现精细化管理的突破口。十多年BIM技术应用的经验实践表明,选择正确的BIM技术方案和实施方法,可以实现10%以上进度提升,10%以上的返工减少。


    主持人:吴志强院士与杨宝明博士如何认识的?

    吴志强:在一场行业会议上,杨博士过来找我探讨建筑业变革的相关问题。建筑业生产方式粗放,能源资源消耗高,亟需引进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技术。杨博士很早就关注到这方面的问题,并积极研发与推广BIM技术。BIM在国内经过十余年的实践积累,在建筑业已成功落地应用。城市信息模型(CIM)技术发展时机已经到来,我们一拍即合,随后同济大学与鲁班软件联合成立“同济大学CIM创新中心”,围绕CIM技术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整合行业资源,建设国际CIM技术研究平台,推动CIM技术发展。


    主持人:您刚谈到CIM,CIM是什么,CIM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杨宝明:CIM 是以BIM为核心的,集成GSD、IoT、云计算、大数据等众多先进技术,通过1:1复原真实城市空间信息,为众多智慧城市应用提供可视化大数据管理的数字底板。通过应用BIM、CIM技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用精准、可视、可靠、智能的城市管理推进城市管理和运行的智慧化。构建基于CIM的城市大脑,为大城市这一复杂系统带来大智慧,提前预知、规避风险、城市精细化管理,令城市更加宜居。


    主持人:吴院长是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那园区建设时哪些地方结合了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

    吴志强:2008年,我们团队开始模拟2010年世博会参观人流,以20米×20米为模拟单位,将园区划分成22525个单元,基于25万条市民大规模线上模拟参观行为,构建参观行为偏好模型,量化推演20万、40万、60万、80万及100万人流动态分布特征,为的是精准捕捉潜在踩踏事故高危场所。中国馆最初设置在黄浦江边,因为从传统规划来看,无论是从上游还是下游望向世博园区,这里都是景致最美的”聚焦点”,但推演发现,当人流密度超过一定数值,在江边的人向前没法出来,往后又“退无可退“,非常危险。正是因为预测到了危险,中国馆的位置才最终做了改变。中国馆的移址,就是根据大数据技术,成功的一次科学预演。


    主持人:如何看待城市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

    吴志强:我们对城市的思索与探索从未停止过,城市是一个机器,这是城市规划在1933年提的,把城市分为居住、工作、交通、休闲,四大功能。四十年过去,在1973年的马丘比丘宪章,我们认识到城市不仅是机器,还是有机体,今天又是四十多年过去了,我们提出城市是生命体的概念。未来的城市不再是一个只有道路、房屋、桥梁、河道的城市,它将是一个更加智慧的生命体。


    主持人:在城市这个生命体中,什么是大脑,什么是血液,什么是骨髓和神经?

    吴志强:目前的城市是一个低端的、低等的生命体,长期以来缺失大脑、缺失中枢神经、缺失神经感知、缺失迷走神经。作为一个低级的生命体,现今的下水管、上水管、网络就是城市的血液系统,为城市运送“营养”;马路、路网是城市各大器官的连接,污水处理厂是城市肾脏系统等。我们的城市规划过程中,常常会忽略这些问题,缺少科学合理规划与统筹。

    杨宝明:城市生命体中的子系统已经存在,但是能力很弱,无法联动。若发生城市灾害,传统的人工应急组织工作难以快速反应和处理,这时就需要一个智能化系统去预判、去感知。而CIM技术就是智能化系统的基础数据,必须借用这样的科技手段,提升城市信息感知能力、重大事件预判、预案的能力,增强处理反馈能力。


    主持人:电脑上构建的虚拟城市,将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有哪些好处?

    杨宝明:《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提出,坚持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适度超前布局智能基础设施。利用数字城市孪生系统,构建时时处处感知、万物互联、信息相通的智慧城市体系,通过模拟仿真城市运行状态,发挥辅助决策作用。雄安新区建设为全国城市新建提供了启示。未来城市建设,虚拟城市和实体城市将同步建设,甚至虚拟城市超前建设。用CIM大数据在虚拟空间建一座虚拟城市,在这个虚拟城市上进行仿真、推演,预判未来所发生的事件,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城市规划、管理、应急、决策、分析找到科学、数字的支撑。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看得见的城市,可计算的未来。


    主持人:科幻电影中关于未来城市的生活场景能否实现?

    吴志强:从技术层面,技术奇点已经到来,技术研发、积累已经做了非常多的工作。未来十年,将会有一批城市逐步展现出未来几百年后人类的生活状态。

    杨宝明:特斯拉总裁埃隆·马斯克的送人类上火星计划,就是为了寻找、探索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虽然看起来还很遥远,但是现有的技术做了基础准备,在未来有实现的可能。目前CIM技术已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随着CIM等技术的发展,未来智慧城市“美丽画卷”正徐徐铺开,让人期待,令人憧憬。


(完整版访谈视频请见鲁班软件官网——媒体关注)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行见BIM

返回版块

9214 条内容 · 59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当绿色建筑遇上BIM

随着时代的发展,绿色、低碳等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建筑的作用不仅仅在于满足我们日常的避风挡雨,它被赋予了更多的要求,有效提高建筑物资源的利用效率,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建筑是世界各国建筑发展的战略目标,以此同时,绿色建筑概念被广泛提出并加以实施。 BIM与绿色建筑受限于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条件的差异,不同的国家对绿色建筑的定义也有所不同。 美国认为绿色建筑是在全生命周期内(从选址到设计、建设、运营、维护、改造和拆除)始终以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为原则的建筑。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