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桥梁结构的地震破坏形式
弯曲破坏、
剪切破坏、
落梁破坏、
支座损伤
二、破坏原因分析
1.地震作用强,桥梁结构薄弱:柱礅,梁体破坏超过设防烈度:日本设计0.30g,阪神0.6g
2.桥梁与地面运动共振:As=(1~2)秒,
Ag=(0.1~1.5)秒
3.支座变形能力差
4.未设置具有耗能能力的防落梁措施
对策
1.采用传统抗震设计:”硬抗”
加大断面及配筋,刚度大,地震力大(循环)。
仍为主流方法,但有时难以满足要求
2.采用减隔震设计:”以柔克刚”
延长结构基本周期,降低结构的地震响应,减少地震能 量的输入,隔离和消耗地震能量。
一、基本概念
通过采用减隔震装置来尽可能地将结构或部件与可能 引起破坏的地震地面运动或支座运动分离开来,从而大 大减小传递到上部结构的地震力和能量,确保结构本身 及其附属物的安全。--有别于硬“抗”。
机理
延长周期 -- 避开共振区,减小能量输入
增加阻尼比 -- 耗散能量,减小相对变形
简单说来:以位移变形换取小的地震作用;
以适当的阻尼限制过大的位移。
以往大量使用的板式支座、盆式支座等,起到传递 上部结构的各种荷载,适应温度、收缩徐变等因素产生 的位移,但是这些支座往往难以满足减隔震设计的要 求。
隔震可以延长结构自振周期并增大结构阻尼,但要注意,不可能同 时减小上部结构的剪力(或加速度)和隔震层的位移--在增大位移响 应和减小剪力响应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三、
隔震设计的基本规律:
隔震装置的水平刚度越小,则自振周期延长地越长,上 部结构的加速度(或剪力)的减小效果越好;但会增加结 构的位移响应;
增加结构的阻尼,会减小上部结构的加速度(或剪力) 响应,同时也会减小结构的位移增加趋势。因此,增加结 构的阻尼对改善隔震效果非常有利,但阻尼过大,对结构 仍会有不利的影响;
在坚硬场地比在软弱场地上建造的结构的减震效果好;
设计人员应在减小上部结构的加速度响应、增加位移之 间找平衡。
四、
对桥梁减隔震装置所提出的要求
满足正常使用荷载下刚度需求
健全的传力机能
阻尼耗能
稳定的静力和动力特性
长期性能,如蠕变和耐久性等要求
施工安装和更换容易
相关规范(国内)
《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2008
《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2009
《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2009(征求意见稿)
《橡胶支座》 2007(GB20688,共四部分)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0
《建筑工程抗震性态设计通则及条文说明》2004
《建筑消能阻尼器》2007
欧美日等于上世纪90年代已编制相关标准
相关国际标准如ISO 22762《Elastomeric Seismic-protection isolators》 2005
一、橡胶隔震支座的安全耐久性问题
1889年澳大利亚墨尔本一座铁路桥安装了天然橡胶垫, 至今仍通车。从使用了100多年的天然橡胶(未加抗氧化 剂)上切块测试发现,仅表面1.5mm范围发生氧化;
1982年将1962年建成的英国伦敦到肯特的M2高速公路桥 的两个橡胶支座移出测试并切开,发现压缩及水平刚度无 明显变化,表面无任何氧化及开裂的征兆;
1966年建成的伦敦奥尔尼班公寓,建成后对橡胶支座进 行了8年的定期观测,未发现劣化现象,根据观测结果预 测100年徐变量为5.4mm。
周福霖等人对橡胶支座进行1h耐火测试,刚度降低 10%,极限压应力仍可超过90MPa。
可以认为橡胶支座有足够的安全耐久性。
西藏地区气候特点: ①空气稀薄,气压低,含氧量少; ②太阳辐射强; ③气温偏低,昼夜温差大 。 对减隔震装置的影响: ①空气稀薄,有利; ②一般不受太阳辐射; ③气温偏低,需考虑相应的影响:橡胶支座阻尼增加, 刚度变大;金属材料强度增加,脆性增强;阻尼介质粘 度增加,等。使橡胶支座刚度增加,呈现脆性,使阻尼 器阻尼力增大,一般需进行针对性的低温性能测试。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桥梁工程
返回版块19.41 万条内容 · 630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最头痛的就是资料整理,来看看这个最全的公路资料目录整理!来源:路桥市政施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作为一名工程人员,你知道公路工程施工文件包括哪些内容吗?竣工文件呢?各分项自检资料又有哪些?资料做得头大,上面这几个问题可能都还没搞清。下面这个目录超实用,可得收藏好了。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