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风量末端装置
变风量末端装置分类
1.按改变房间送风方式分:单风道型、风机动力型、旁通型、诱导型、变风量风口;
2.按补偿系统压力变化方式分:压力相关型、压力无关型;
3.按末端装置形式分:矩形末端装置、圆形末端装置;
4.按驱动执行机构能源划分:气动型末端装置、电动型末端装置;
5.按控制方式划分:电气模拟控制型、电子模拟控制型、直接数字式控制(DDC);
6.按末端装置送风量变化划分:定风量型末端装置、变风量型末端装置;
7.按再热方式划分:无再热型、热水再热型、电热再热型;
8.按末端装置通道数划分:单风道型末端装置、双通道型末端装置。
欧美中国系末端 | 日系末端 | ||
|
|
|
|
ETI单风道型 | titus风机动力型 | topre单风道型(84年) | 久保田单风道型(83年) |
特点 | 特点 | ||
采用皮托管式风速传感器;一次风入口风速较高(高速系统);既有单风道型又有风机动力型末端装置。 | 无一采用皮托管式风速传感器;一次风入口风速较低(低速系统);只有单风道型末端装置。 |
日系末端—非皮托管式风速传感器 | |
|
测量范围1-10m/s;测量精度±1.5%;最大误差±0.15m/s。 |
|
测量范围1-15m/s;测量精度±1.5%;最大误差±0.375m/s。 |
|
测量范围1-20m/s;测量精度±1.1%;最大误差±0.22m/s。 |
|
测量范围1-10m/s;测量精度±5%;推荐风速7.5m/s。 |
欧美中国系末端—皮托管式风速传感器 | |
|
皮托管式风速传感器全量程测量范围为0-375Pa,如测量精度为全量程的3%,则最小可测动压差为11.25Pa; |
根据最小可测动压差计算末端装置最小风速;F为皮托管式传感器放大系数,一般在1-3,大多在2.5以下。 | 如风速传感器的放大系数为2.5,则该末端装置一次风入口处最小风速应为2.74m/s,如小于该最小风速,则末端装置不能满足装置3%的测量精度。 |
名 称 | 原 理 | 使用场合 |
皮托管(压力)式风速传感器 | 根据伯努利定理,测得动压值求出截面平均风速 | 风速较小时精度较差,适用于较干净的气流,进口处需有一定的稳定段。 |
螺旋桨式风速传感器 | 根据流体推动叶轮旋转次数求得截面风速 | 适用于含微粒的气流 |
热线(热膜)式风速传感器 | 根据惠斯顿电桥平衡原理,测出电流或电阻值求得截面风速。 | 精度稍低、需温度校正,适用于含微粒的气流。 |
超声波式风速传感器 | 根据发生涡旋频率求得截面风速 | 不受温湿度影响,可用于含微粒的气流中。 |
霍耳效应电磁风速传感器 | 通过霍耳元件感应电压变化求得截面风速 | 可应用于受灰尘、温度、振动及其它环境因素影响的场合。 |
变风量系统消声处理
变风量空调系统噪声源及传播途径
关于噪声,请见南社百科《全面了解“噪声”及暖通空调系统中设备的噪声与减振处理方法》
单风道型末端装置 | 风机动力型末端装置 |
|
|
样本声学数据 | |
以各型号、各档风量下,装置进、出口静压差为12.7Pa、25Pa、50Pa、75Pa时装置出口排出噪声与箱体辐射噪声(NC),箱体辐射噪声按125…4000倍频程下提供。 | |
排出噪声考虑下列衰减因素 | 辐射噪声考虑下列衰减因素 |
风管内村、末端反射、1.7m软管、房间效应 | 吊平顶效应、房间效应 |
散流器个数 | 1 | 2 | 3 | 4 | 5 | 6 | 8 | 10 |
增加噪声值(dB) | 0 | 3 | 5 | 6 | 7 | 8 | 9 | 10 |
风口型式 | 噪声标准(dB) | 开口最大风速(m/s) |
送风口 | 50 | 3.2 |
40 | 2.8 | |
35 | 2.5 | |
30 | 2.2 | |
25 | 1.8 | |
回风口 | 45 | 3.8 |
40 | 3.4 | |
35 | 3.0 | |
30 | 2.5 | |
25 | 2.2 |
调节风阀设置位置 | 风量调节阀压力比 | |||||
1.5 | 2 | 2.5 | 3 | 4 | 6 | |
加到散流器上的dB值 | ||||||
线型散流器的喉部 | 5 | 9 | 12 | 15 | 18 | 24 |
线型散流器静压箱入口处 | 2 | 3 | 4 | 5 | 6 | 9 |
离线型散流器静压箱至少1.5m | 0 | 0 | 0 | 2 | 3 | 5 |
变风量系统气流组织
定风量末端装置与变风量末端装置
气流分布不合理状态分析
变风量末端装置 定风量末端装置 末端型式 单风道型末端装置并联式风机动力型末端装置旁通型末端装置诱导型末端装置变风量风口 串联式风机动力型末端装置 特点 末端装置送风量随温控区负荷的变化在最大风量与最小风量之间变化 末端装置送风量不随温控区负荷的变化而变化,常年与恒定风量运行
内区空调负荷特点 | 内区散流器设置要点 |
出热启动外,常年需要供冷;人员活动变化、办公设备休眠、网络设备的使用。空调负荷不稳定、可变;空调冷负荷密度较小。 | 最大风量与最小风量比外区散流器小;散流器之间的间距应比外区的小,单位面积散流器数量应比外区的多;散流器的空气分布性能应比外区的高;内区散流器应风量较小、射程较长。 |
散流器类型 | 末端风速(m/s) | 房间负荷(W/m2) | 最大ADPI时T/L值 | 最大ADPI | ADPI应大于的数值 | T/L范围 |
吊顶条逢型散流器 | 0.5 | 250 | 0.3 | 85 | 80 | 0.3-0.7 |
190 | 0.3 | 88 | 80 | 0.3-0.8 | ||
125 | 0.3 | 91 | 80 | 0.3-1.1 | ||
65 | 0.3 | 92 | 80 | 0.3-1.5 | ||
0.25 | 126 | 1.0 | 91 | 80 | 0.5-3.3 | |
63 | 1.0 | 91 | 80 | 0.5-3.3 | ||
圆形吊顶散流器 | 0.25 | 250 | 0.8 | 76 | 70 | 0.7-1.3 |
190 | 0.8 | 83 | 80 | 0.7-1.2 | ||
125 | 0.8 | 88 | 80 | 0.7-1.5 | ||
65 | 0.8 | 93 | 90 | 0.7-1.3 | ||
吊顶穿孔板散流器 | 0.25 | 35-160 | 2.0 | 96 | 90 | 1.4-2.7 |
80 | 1.0-3.4 |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中央空调
返回版块30.7 万条内容 · 805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全面解析机房空调的结构原理、操作、维护与排障空调原理及系统组成 传热方式与热学定律 对流、传导、辐射 对流:通过流体流动把热量带走。 传导: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或物体内部温差传。 辐射:物体通过发出红外线方式把热量散发出去。 热力学第一定律: 能量是可以转换的,可以传递的,能量的总量保持不。物质吸收了热量膨胀,对外界作功把一部份能量传给了外界,热能转化为机械能。 热力学第二定律: 指出了在自然条件下热量只能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转移,而不能由低温物体自动向高温物体转移,也就是说在自然条件下,这个转变过程是不可逆的。要使热传递方向倒转过来,只有靠消耗功来实现。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好!
回复 举报
谢谢楼主了!!!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