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BIM技术 \ 土建BIM应用 \ 施工企业BIM工作的推进策略

施工企业BIM工作的推进策略

发布于:2017-06-26 14:06:26 来自:BIM技术/土建BIM应用 [复制转发]

从鸟巢到水立方,从央视大楼到国家大剧院。当一座座富于创意的建筑在你的身边日新月异地发生着变化,不可思议的建筑形态和建设速度让你充分地意识到:中国的工程建设行业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十年之前,也许没有人能想到今天建筑的形态与理念能够如此的大胆与前卫;十年之后,我们更加无法预知未来建筑会是怎样奇思妙想的结晶。

建筑业高速发展的业绩当然值得称道,但冷静思考一下,建筑业粗放的发展模式、管理模式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建筑业目前的现状是产品不标准、重复性小、项目分散、无固定车间和团队、建造过程复杂、施工非标准化等。这些问题,仅靠现有的加工制造和管理方式,或者仅靠改造现有的管理流程都已无法解决。建筑业要想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要想实现工业化,必须要借助现代信息化的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才有可能扭转建筑企业粗放式发展及管理的现状,进而才能实现建筑业的现代化。而BIM的出现及应用,恰逢其时。

自2002年 BIM这一方法和理念由欧特克公司率先提出之后,技术变革的风潮便在全球范围内席卷开来。CAD出现后,引领了设计技术的第一次革命,并被形象的称为“甩图板”。而BIM的出现,直到现在我们仍然无法用简单的语言去描绘它的作用和价值。最近几年,BIM在中国不但得到了广泛的认识,更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深入到工程建设行业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大规模设计复杂的概念性建筑,还是普遍存在的中小型实用建筑……BIM技术的应用已势不可挡。

无疑,BIM的发展已经为各个行业带来了福音,特别突出的就是在工程建设领域,住建部编制的建筑业“十二五”信息化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推进BIM协同工作等技术应用,普及可视化、参数化、三维模型设计,以提高设计水平,降低工程投资,实现从设计、采购、建造、投产到运行的全过程集成运用。再看民间,各类BIM咨询机构、培训机构雨后春笋。而从整个建筑项目的产业链上看,一些先知先觉的设计院率先行动,组建团队,大胆尝试。而一些精明的地产公司、施工单位也逐渐嗅到了BIM巨大的商业价值和现实价值,开始关注BIM、学习BIM、引进BIM。

2010年笔者所供职的这家企业开始接触BIM,从开始的激动兴奋、到中间的茫然无助、再到后来的逐步清晰坚定,在推动实施BIM的道路上,走过了许多弯路,付出了很多辛苦,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实施经验。当初集团确定要推行实施BIM的时候,我被任命为BIM实施推广的负责人,同时还要负责具体业务板块,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我想通过此文,把我在企业里推行BIM的一些心得体会总结出来,分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施工企业如何认识BIM

(来自BENTLEY与用友软件提供的《建筑全生命周期软件应用总体方案说明》)

之所以展示上面这张图,是要说明一个观点。由于中国的工程承包体制与国外不同,投资方、设计方、施工方、运维方大都是不同的单位,围绕项目建造的全生命周期已经形成了阶段性的稳固利益体,比如设计院在完成了设计任务后,就在项目全生命周期建设中退出了。比如施工单位,在合同按完成了投资方下达的建造任务后,也会退出。而BIM的核心特点,是基于BIM模型的四大数据特性:完整性、唯一性、连续性、真实性。所以施工单位在认识BIM的时候,一定要从项目建造的全生命周期去认识,不要单单盯住施工这个阶段,因为BIM基于上述数据的四大特性,使得基于BIM的协同应用成为现实。所以施工单位认识BIM,首先是思维上的改变,要跳出原有的纯施工观念:等着上面给图。而是要应用协同思维,主动把自身地位往业主方、设计方提升,设计阶段主动参与,将施工的思路、信息尽量在设计建模的时候一并考虑,大大减少后续施工阶段的变更洽商。BIM迟早会从单纯的技术层面提升到项目管理层面,最终会与企业的ERP系统进行打通,就像上面图中展示的一样,实现基于BIM的项目建造全生命周期的协同管理。

二、施工企业推进BIM的策略
在说施工企业推进BIM策略之前,我想结合我们单位这两年实施BIM走过的一些弯路,先和大家说一下我所认为的一些BIM认识及实施误区,个人意见,未见得正确,仅供参考。
1、BIM就是建模?
这应该是很多人对BIM的认识,不单是施工企业。客观上讲,目前阶段国内应用BIM是从设计院开始,起初设计院采用BIM的一个核心功能的确是建模。但BIM的终极目标是基于设计阶段的基础模型创建,随着建造过程的不断深入,会在不同的阶段逐步加载相应数据和信息,达到协同共享使用的目的。比如设计阶段更关注的是三维空间尺寸信息,施工阶段更关注工程量、时间、成本造价信息,运维阶段更关注设备设施的维护信息等。所以建模仅仅是BIM的一个功能,但决不能因此把BIM与建模划上等号。
如果有人问,究竟如何理解和认识BIM,我这里梳理了一下各方的观点,汇集了三条:(1)可视化;(2)信息载体;(3)协同性。
2、BIM万能?
这大概又是另一种极端理想的认识,且不论现在的BIM技术是否支持,即便真到了BIM软件无所不能的地步。仅靠几个软件和系统就能把楼盖起来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每一次的新技术革命,都会短时间内让大家兴奋异常,会不由自主的认为软件万能,系统万能,信息化万能。在和很多企业老板交流的时候,对方听到BIM,瞬间眼睛放大了,说有了BIM,我的好多东西不就可以变成全自动的了吗。俨然把BIM当成了拯救建筑业甚至拯救地球的超人。很多施工企业基础管理很差,项目管理一塌糊涂,成本的跑冒滴漏非常严重。以为引进了BIM就能够脱胎换骨,瞬间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这显然是犯了BIM万能的逻辑错误。
其实BIM也好,其他的信息化技术手段也好,终归都是一种技术工具、管理工具,最终都要靠人去驾驭和使用,所以BIM是企业管理完善的锦上添花,而不是管理低下的雪中送炭。
3、有没有一套从设计到施工、到运维的全过程BIM系统?
这是一个较难回答的问题,因为目前阶段暂时还没有这样的系统。但随着BIM软件的研发,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许有一天会出现这样的系统。但在目前,企业推行BIM的时候,可以树立这样的目标,但在实际的推进当中,还是要从现实出发,从设计到施工,一步步走。我们设想一下,软件也好、系统也好,作为一种商品,肯定有其核心的功能和客户群,大而全的东西往往不精、不专。所以一味的去盲目追求什么全过程的BIM信息系统实际上已经违背了软件及信息化本身的发展规律。
将来的全过程系统,一定是从工具软件、BIM基础信息系统、ERP系统逐步发展推进而来,是一个分层次、分业务对象的多元组合系统,而非是一个什么所谓的标准的全过程BIM系统。

三、施工企业推进BIM的策略

以上三个误区,其实就是我所在的企业在实施BIM的过程中所犯的一些错误。正是有了对这些误区的认识和逐步清醒,施工企业推进BIM的策略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步骤:

1、需求为王——一切从需求出发

和很多企业交流的时候,大家好像都非常迷恋BIM的各种软件,各类功能。与软件厂商交流,软件厂商也会不遗余力的用绚丽的PPT给你介绍软件无所不能的作用。但很多企业仓促引进了所谓的BIM系统和软件后,发现不会用,也不知道究竟引入BIM想干啥。所以我的观点是,一定不要追着BIM软件功能走,而是要让BIM软件追着企业的需求走。也就是,即便没有BIM,我们施工企业的核心需求是什么?这里面可能要划分一下层次,比如有企业级的需求、项目级的需求,企业级的需求无非就是财务的管理、招采的管理、成本合约管理等等,项目级的需求可能更关注到项目的进度、质量、成本、安全等等。但这些需求不足以支撑与BIM软件功能的匹配对应,以项目级需求为例。我们还要继续在此基础上进行细化,实际就是按照施工一个项目,从开始的场地平整到到最终的竣工交付为止,我们要按照传统的项目管理要求,把每一个阶段的管理和技术需求都梳理出来。

以下就是我们集团开发的一个项目,在施工阶段引入BIM之前,先期做的需求分析和梳理:

施工阶段BIM需求梳理





































序号
应用阶段
应用类别
应用项
应用点
模拟内容
1
施工准备
三通一平
场地平整
场地平整
场地地形实际标高,平整后的地形状况
2
临水计算布置
临水计算
运用软件自动计算临水量,并在场区进行布置,包括水池、水泵、管路、消防设施等
3
临电计算布置
临电计算
运用软件自动计算临电量,并在场区进行布置,包括一级、二级、三级配电箱、电缆布置
4
技术方案审查
总平面布局
总平面布置
提供场地施工组织三维模型图,对现场的机械布置、加工区、物料堆放、车辆进出、生活区、办公区临设搭建、临水、临电、排污等市政设施等进行可视化展现。
5
塔吊运行分析
真实的模拟塔吊在整个工程周期的运行状态,根据塔吊参数,确定每次吊装的工作量,从而优化工料的供应方案。
6
施工组织设计
即施工模拟(后续详细介绍)
模拟整个工程施工过程。
7
招投标
网络招投标

在造价管理中描述
8
施工模拟
(施组审查)
土方
土方开挖及填筑模拟
1.调配、存放模拟。
2.工程量及造价。
1.模拟土方开挖的过程,并且根据工程量模拟运输及存放位置和存放量。
2.与成本信息相关联。
9
土方机械运输
1、挖掘机、运输机作业模拟
2、机械台班需求量
机械运行模拟
10
基坑
支撑维护方案模拟
1.土方边坡、土钉墙施工模拟。
2.锚杆、护坡桩模拟。
3、人工、机械需求量
模拟相关方案,并能模拟施工工艺、工序。
11
降水、排水方案模拟
1.方案对比、选择。
2.进度模拟。
3.工程量。
1.对方案进行模拟,并对不同方案进行分析比对。
2.对方案进度进行模拟。
3.对不同方案的实施造价进行模拟。
12
桩基
1、桩基施工模拟
2、机械、人工需求量
——
13
基坑监测
1、基坑内监测
2、基坑周边建筑物、管线监测
根据每次监测结果动态模拟基坑及周边建筑物、管线的变形
14
结构
模板工程
1.模板安装
2.模板拆除
模拟模板的安装 、拆除的工艺工序
15
钢筋工程
钢筋翻样
根据工程量进行钢筋翻样,最后形成的工程量清单要包含相关规定的损耗量等。
16
钢筋断料优化
根据钢筋工程量进行钢筋的断料优化,形成下料单及分析报表。
17
钢筋安装
利用设计阶段形成的BIM模型,对每个构件进行施工流水段、时间的定义,实现施工的动态模拟
18
混凝土工程
混凝土施工
利用设计阶段形成的BIM模型,对每个构件进行施工流水段、时间的定义,实现施工的动态模拟

砌体结构
1、填充墙砌筑
2、承重墙砌筑
利用设计阶段形成的BIM模型,对每个构件进行施工流水段、时间的定义,实现施工的动态模拟
25
幕墙
1、玻璃幕墙
2、石材幕墙
利用设计阶段形成的BIM模型,对每个构件进行施工流水段、时间的定义,实现施工的动态模拟
29
照明系统安装
/
利用设计阶段形成的BIM模型,对每个构件进行施工流水段、时间的定义,实现施工的动态模拟
30
火灾报警系统安装
/
利用设计阶段形成的BIM模型,对每个构件进行施工流水段、时间的定义,实现施工的动态模拟
31
智能建筑安装
/
利用设计阶段形成的BIM模型,对每个构件进行施工流水段、时间的定义,实现施工的动态模拟
36
施工管理
质量管理
技术交底
1.隐蔽工程。
2.关键、复杂节点。
3.防水工程。
4.预留、预埋。
5.其他重、难点项目

1.隐蔽工程可见化。
2.关键、复杂节点以三维模型进行技术交底。
3.防水工程的施工工艺模拟,关键节点的处理模拟。
4.对预留、预埋构件的位置进行模拟,并可提供准确的工程量。
37
质量检查比对
——
1.现场监测图片、信息等与模型相关联,从而把控工程实际工程质量及工程进度。
2.根据相关进度对模型进行3D打印,并对打印结果进行存档管理。
38
造价管理
合约规划
——
形成合约规划模板,里面能进行选项选择
39
目标成本
——
按照合约规划对每一项进行成本估算
40
计量模型
——
按照设计图纸形成三维算量模型
41
网络招投标
1、招标文件
2、资格审查
3、答疑
4、投标
5、评标
每个环节均通过网络进行
42
合同管理
1、合同价
2、变更洽商
3、进度款支付
4、合同结算
——
43
进度管理
进度计划
——
网络版的进度计划,所有参与人均可视
44
进度动态模型
——
——
45
进度比对检查
——
进度计划与施工实际完成的三维模型比对
46
进度纠偏
——
——


有了上面的需求梳理,就会让我们无论是在推行BIM,还是推行其它信息化系统的时候,始终能够做到心中有底。一切都紧紧围绕我的需求展开,避免陷入软件万能的逻辑,折腾了半天,不知道自己究竟想干什么。这一点非常施工企业尤其要注意,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去关注软件功能究竟如何,我们只需拿着自己的需求,去和BIM软件厂商交流,我的需求你能否满足?如何满足?有无成功案例?我想有软件、有案例,加上我们原有的专业知识,掌握和理解应该不难。
一切从需求出发,不要总是追问软件能干什么?而是要先搞清楚自己想要干什么?想控制进度?想量化成本?一定要把自己的需求描述清楚,而不要搞什么体系概念。需求导向,不仅仅是施工企业推行BIM的首要前提,也是推行其它信息化系统的根本出发点,比如很多企业都在上ERP,ERP一开始要做的工作也是需求调研。其实这个逻辑很容易理解,软件是死的,但我们的需求是活的,需求都没搞清楚,都不知道自己想要啥,达到什么目标,就仓促上什么BIM,结果只能是越上越累,最终虎头蛇尾。
  
2、理性规划——分步、分层,循序渐进
总结一下目前很多企业推行BIM的一些成功的经验,结合BIM技术的现状。施工企业推进实施BIM还是要奔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具体推进的步骤大概可以划分以下三个层级:
施工企业BIM工作的推进策略2
在上面需求梳理中,有企业级的需求,有项目级的需求,其中项目级需求当中,有的是技术层面的需求,比如三维技术交底,管线碰撞检测等等。有的是项目管理需求,比如项目的成本合约、施工进度等等。所以在需求梳理的基础上,应该规划出企业推进实施BIM的步骤和层次,防止一哄而上。
由于BIM技术还不是一项人人皆知的标准工具,目前仍处在不断的探索使用阶段。所以基本的规划应该是先从功能性应用入手,也就是先解决生产力的问题。提高某个岗位、某项工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比如三维交底,可以帮助施工技术人员很好的指导现场的施工,省去查找二维图纸的麻烦。
随着对每一项功能的熟练应用,慢慢会促使我们的管理思维和工作行为发生改变,这需要一个过程,不可一蹴而就。BIM最开始改变的就是人的思维,从思维到行为,有时候需要漫长的过程。随着每一个点的应用,基于BIM的数据模型信息会越来越丰富,一些工作方式方法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自然会慢慢上升到项目级的管理应用层面。一旦项目级的管理基础较为扎实之后,基于BIM的项目级管理与企业级的ERP互联互通是迟早的事情,也是大势所趋。
如果把BIM比作生产力,把企业ERP、OA、项目管理系统等比作生产关系。那么施工企业在推行BIM的时候,应该先从生产力入手,快速提高某个点的工作效率和质量。然后随着软件的研发、系统的融合成熟,慢慢向项目管理、企业管理进行提升和过渡。切不可一开始连BIM是什么都没搞明白呢,就提出做什么与OA、与ERP的整合的宏伟蓝图。
3、固化应用——对应岗位,循环复制。
施工单位推行BIM,有的是为了投标,聘请外部咨询公司。有的确实是为了自身发展,把BIM当成未来的一个核心竞争力去培养。因为需求不同,所以对BIM工作要求的深度也不一样。大部分施工企业还是希望有自己的BIM实施团队,不一定非要会设计建模,但对基本应用点的操作应该要熟悉和掌握。上面在讲BIM的误区时讲过,BIM再好,终归要靠人去操作和实现。所以未来的竞争不是软件间的竞争,而是谁更能利用这些软件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所以BIM实施人才对施工企业来讲至关重要。但在现实当中,我们又经常看到,很多企业开始的时候高调引入了BIM技术,但过了一段时间,随着咨询公司撤场,或者咨询合同执行完毕。除了留下一堆模型和数据外,未来的BIM推广实施仍然是一头雾水,没有章法。
其实还是要回归到我们上面讲的那个需求梳理,紧紧围绕需求,找到实现的软件系统,搞清楚实现的路径和操作方法,确定最后实现的成果和交付物。然后基于此,我们要梳理出每一个应用点的操作说明书。为此,我总结出了应用点固化及复制循环的五步方法论:
(1)需求梳理,分好层次与阶段。也就是我上面说的一切从需求出发,先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然后按照分层、分步的原则,客观理性的规划企业推行BIM的节奏和步骤。
(2)双向沟通,匹配软件与系统。针对具体的需求,找到对应的BIM软件和系统,进行双向的交流,展示案例。
(3)需求与软件的对应匹配确认,实现路径和交付成果的确认。通过上面(2)中的沟通,在这一步要具体确定每一项需求实现的标准,具备的条件,最终实现后交付的方式。比如交付的是一张表单,还是一个模型,还是一个材料表,或者是一个性能分析表等等。
(4)针对应用点的软件操作,编写出业务操作说明书,说明书需包含如下内容业务描述(要干什么事)、适用的岗位(谁在用)、软件实现方案描述(用BIM系统是如何实现的)、画出流程图、编制出软件操作的截图流程。
(5)说明书评审,交底培训,日常应用考核。
编写完操作说明书,邀请企业内部技术专家、软件厂商技术人员进行评审,确保需求与软件功能完美匹配。评审通过后,组织相应岗位人员开展交底培训,培训后进入日常考核。同时业务操作说明书作为项目级、企业级的管理流程进行存档,并作为企业独有的知识产权。
相信有了操作说明书,可以解决我们因人才流动、因咨询公司合同到期等等原因,造成的BIM工作推进无法延续、新人无法承接等问题。
从软件的功能到企业具体岗位的实际应用,中间隔着很长的距离,并非软件装上了,就自动给你干活。需要我们基于企业自身的需求去做大量的梳理工作,去构建软件功能与企业岗位、企业需求之间的桥梁,编制业务操作说明书的办法无疑会较好的承担起桥梁的作用。
BIM有两句话可以共享:一句话是目前BIM应用的基础和现状不可高估,第二是BIM发展的速度不可低估。无论施工企业,还是其他参与项目建造的各方。都要理性看待BIM的发展,BIM的前景是光明的,道路也的确是曲折的。这里面有软件之间融合的问题、有BIM标准不统一的问题,也有BIM人才欠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受限于目前的工程建设体制(各个阶段为了自己的利益相互割裂),大家对新技术的应用积极性参差不齐。但越是艰难的时候,谁能坚持下来,谁就有可能最终脱颖而出,笑到最后。关于BIM未来的美好前景相信不会再有人怀疑,各家竞争谁能走在前面,关键在于中间实施的路径,但愿此文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因涉及企业机密,文中提到的业务操作说明书、相关的BIM实施流程等暂无法提供,希望大家理解。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土建BIM应用

返回版块

1.45 万条内容 · 389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业主与施工企业对BIM理解的误区

为什么将业主与施工企业BIM 应用策略放在一个大类中?这是从BIM 的价值与责任后果的角度考虑,因为无论是业主或是施工企业,都可以从BIM 应用中得到工程产业链中相对最大的价值。同样,无论是业主或是施工企业,都会为忽略BIM 投资而承担可能的经济损失,最终伤害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与设计企业应用BIM 完成不是一个层次的价值与后果,尽管设计企业由于技术理解的因素,可能更早主动或被动应用BIM,但工程产业链因BIM 而带来的重新洗牌,不取决于设计行业,而是业主或施工行业。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