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公共建筑设计 \ 【设计之声】第九期 你知道百度大厦长啥样,又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吗?

【设计之声】第九期 你知道百度大厦长啥样,又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吗?

发布于:2017-02-04 11:31:04 来自: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 [复制转发]















导语:办公建筑随着时代发展在不断变迁,空间在“体验性”和人员“运作效率”上不断寻找平衡点。本文通过已建办公楼的情况总结一些规律,为大家收集整理归类,并引出“百度大厦”办公建筑的设计分析,阐述其中共享空间塑造的奥妙。干货等待大家来学习。



























办公建筑的思考、演变与因素















>>思考<<










高层办公建筑一直是城市的宠儿,同时也是最受争议的建筑类型。在最有价值的地段建造最具地标性的巨塔,极高的建造密度给城市带来繁荣景象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度不均衡的资源分配。这种特殊的城市公共建筑在挑战高度的同时,也受到极大的条件制约,往往外观形态趋同,空间被标准化的层板分割,楼层被评估效率的指标限定,剩下的只有高度和表皮做法的差异。








这引发了我的思考,这种集最新建筑科技于一体的高层建筑,对于使用者的关注却只能反映在体面的乘梯感受和全人工的物理环境上?哪些因素在制约高层办公建筑对公共空间的诉求?办公建筑的趋势是什么?设计实操层面又该如何有效地开展实践?这些都是摆在建筑师面前的问题。














>>演变<<










早期的办公建筑以共享生产资料为前提,将员工集中在标准化的空间内,以实现生产的效率化,这种模式从20世纪初期一直沿用至今。








20世纪20年代的办公室↓













早期办公室劳作场景↓













早期纺织厂劳作场景↓













20世纪中期的办公室↓


















标准卡位的出现将开敞的大空间分隔成无数个私密个体








20世纪中后期的办公室↓













出现透明、半透明的隔断,交流行为重新成为可能。













个体空间的私密性再次被压缩,空间变得活跃流畅。









空间再次回归整体,私密性被忽略。













平衡点









周而复始的过程非常有趣,办公问题的发展和演变始终是一个闭合的环。那么,这个闭环的平衡点在哪里?从小型空间到大型空间,各自强调的内容不同。一些小型公司尤其是互联网公司更多强调体验性,而大型公司由于规模和运作效率的问题,更加强调效率性。从小型公司向大型公司转变的过程中,其空间是适度地变得越来越开放;从大型公司向小型公司转变的过程中,其空间则是越来越偏向强调私密性。如此,平衡性是每个公司在讨论空间规划时必不可少的一个重点问题。









办公空间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

因素

<<










20世纪90年代到2010年的高层建筑大多数都延续着一套商业地产的逻辑,即通过设定办公建筑在区位上的等级,合理地设计人员使用或者公司结构,强调的是自上而下的指挥,通过控制性管理提升效率。到了2010年之后,世界的经济体系形态发生了变化。为企业提供创造力和价值的一批人,其创造价值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引发了对于办公空间的进一步思考。








高绩效的场所并不是让人和人之间非常紧密,而是要让人和空间、自然环境的交流变得紧密。这些高绩效的场所能够提供大型团队与小型团队之间随时互换、灵活扩充或者缩减的可能性。场所里可控变量实现智能化的控制,室外的环境、景观、自然采光、通风等都会为场所提供足够的品质。













场所里可控变量实现智能化控制












互联网信息大爆炸,信息获取渠道扁平化,员工获取知识和工具的途径比原来简化了很多,这个时候每一个员工不再是闭塞在很小的空间内去思考问题,他甚至可能比他的上级领导思考的边界更广阔,那么创造价值的主体由少数变成了大多数,任何员工都有可能为公司创造价值。因此,这些人的诉求就变成了企业领导者的诉求,最终催生了办公建筑发展走向的诉求。互联网公司办公场景的照片让人看了非常羡慕,舒适、休闲、人性化、生活化。


















互联网公司舒适轻松的办公环境












在这些企业获取知识和创造价值的日常需求分类中,办公区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更多的是通过新的交互方式在空间上彼此串联。








因此在办公空间的设计中需要有预见性地增加这类与科技工具相对应的界面,我们可以考虑以下的办法:1)采用掌上终端收发邮件及在线通讯;2)增加离开办公桌的时间;3)增大用于会议、头脑风暴及互动的空间;4)增加碰面的机会;5)增加虚拟合作空间和合作工具;6)增加虚拟沟通的次数;7)举办更多活动,使用更多设备,鼓励更多想法。


















































E2设计模式:效率型空间VS体验型空间















>>

E2模式

<<










我们提出了E2设计模式(Efficiency & Experience)。此模式将办公空间分为效率型空间和体验型空间两个部分,通过区别对待这两个部分,以满足客户在不同维度上的需求。效率型空间是用来满足集中办公对于效率的诉求,以及符合市场的评价体系;体验型空间是为客户提供的日常交流创造的场所。当然,高层办公建筑还有一个特别的属性,即随着高度的增加,能创造一些独特的体验。但这一诉求并不是由内部空间产生的,而是由建筑的形态和其所在城市的视野范围造成的。








普通建筑的体验性和高度的关系大概在100~200m的时候出现效率性的递减和体验性的提升,到了300m则是一个临界点。以下通过分析近年来建成的几栋办公楼的情况,来总结一些规律。









体验性、效率和高度之间的关系













广州西塔









广州西塔从外观来看,是一个效率感非常高的建筑。建筑的顶部有一个酒店,酒店内的中庭塑造了非常独特的场景,在这个建筑中有一部分体验型空间。














广州琶洲保利国际广场









这个项目中非常有趣的是建筑师把核心筒从平面中移了出来,并且将一个原来可能绕着核心筒布局的办公空间变成了一个板状空间,使其面向珠江有一个非常完整的视野面,结构被分离出来形成一个交叉体系。当走出核心筒时,就能看到一个采光的缝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体验。














腾讯大厦









腾讯大厦是我们工作室的早期作品。平面属于效率型,即使把它的核心筒分置在两侧,在中间植入了上下贯穿的中庭,设计了运动楼层和餐饮楼层,但依然是一个以效率优为指导原则的建筑,可以说是基于效率做出了一定的体验感。














腾讯滨海大厦









腾讯滨海大厦中,植入了三个共享楼层。从外观上就能很明显地看出企业对于建筑空间的期待。效率型空间就固定在两个片状的塔楼内,中间是体验型空间,建筑的体验型场景被放大了,至少和效率型是对等的。









根据这样的思路,我们做了一些调研。下面的图示中,依次分别是针对不同类型的办公楼特点的分析。













资源优势型









这类的办公楼大多为效率型,但并不意味着建筑的品质很低,像北京、上海核心区的一些超甲级写字楼很多都是这样的情况,特别是离地铁非常近的区位,商务环境完善,商务群体对于片区的依赖性非常强,不需要太多的体验型空间就能够达到很好的客户粘性。














资源劣势型









这些办公楼大多不在核心商务区,或者周围有很多同质量的写字楼相互竞争,处在资源








竞争的劣势。这时可以适当降低效率去提升体验的场景感,以获取差异性,这些差异性能够为建筑带来竞争力。














IT互联网企业









这些企业对于体验型空间的需求非常高,甚至于空间本身就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文化型企业









这些公司的人均面积为30~50㎡,通常都有文化展廊和日常化的生活场景,灌输一种慢生活的理念,办公空间非常少,更多是在传递企业文化和生活状态。














销售型









此类体验型空间要尽可能少做。大多数的开发商还没有从原来的市场评价体系里走出来,认为不需要做过度冒险的尝试,只需要跟其他写字楼保持一个标准或稍微好一点就有足够的竞争力;同时客户对产品的认知也建立在原有的评价体系上,不管懂不懂都会提出“这个写字楼的实用率大概有多少?”的问题,认为凡是低于70﹪的都是设计优化不够好。至于为什么,却说不出原因。














出租型









出租型的写字楼可能这个问题相对少一点,一般出租型都是自持物业,会考虑更长久的利益,给自己的客户提供更全面的服务体验,做更多的体验型空间。














总部自用型









总部自用型写字楼更好,可以做得更加丰富,功能更加复合。如深圳的证券交易中心,其上半部分是一个效率非常高的建筑,底部的交易大厅则明显是体验型的空间,强调的是视觉的刺激和自身对于金融证券行业满满的信心。腾讯滨海大厦也是同样的情况,连接体是体验型空间,两栋塔楼都是非常高效的空间。













剖面叠加:深圳证券交易中心剖面(左),腾讯滨海大厦(右)











通过对以上几座建筑的分析,可以看到体验型空间大多是在竖向上进行穿插叠加,也有另外一种平面叠加的案例,比如正在建设中的汉京大厦非常有代表性,其平面形态并不是独创的,与保利国际广场中把核心筒从平面里抽离出来的思路是如出一辙,但它的特殊性是在接近300m的建筑高度上做这个动作,这其实非常困难。













汉京大厦平面叠加












当然越低的建筑,这个目标越容易实现,像是成都行“百万立方”——建筑是两片连接在一起形成复合型的空间,这也是平面叠加的典型案例。









成都银行“百万立方”平面叠加














































百度国际大厦设计思路解析


















百度大厦













复合空间形态









百度国际大厦是我们基于对IT型、总部自用办公建筑的一次定制实践,与前面所举的案例都不太一样。从空间模式上,百度国际大厦是属于“平面+剖面”双重叠加的一个产品,从外观上可以看出其空间是以剖面的形式进行叠加的,然后在平面上围绕边庭空间形成了一个U字形的活动区域,为此区域内的整个核心筒向一侧偏置,由此所产生一系列的改变去适应这种空间形态,属于是更复合的形态。













百度国际大厦平面+剖面叠加












与我们早年设计的腾讯大厦相比,百度国际大厦空间形态也不尽相同。腾讯大厦标准层空间的效率是不容干扰的,在共享空间楼层上植入的内容就只能在这些楼层内使用。而百度国际大厦在设计思路上则希望每一层都能够有一定的共享空间,能让员工体会到室外自然环境和交流场所的植入。二者在共享空间的处理上是集中型和均布型的区别。




























百度大厦设计分析









百度国际大厦在2015年的年底竣工,近期刚刚投入使用。在投标过程中,其实原本我们的野心非常大,希望将东西两座塔楼和北边的楼连成一个整体,创造一个三栋塔楼共享的环,并且从环上引出活力核心带到塔楼的标准楼层上,并设计了连续的楼梯让人们从屋顶花园一直步行到楼层的每一个区域。这样的共享空间概念非常多,但在实施过程中,一部分的设想被缩减了。























体验型共享空间设计









百度国际大厦首先落成投入使用的是东塔,其形体空间的构成逻辑简单纯粹,裙房满铺基地,塔楼南北薄切形体,核心筒偏置退让出空间,以8层为一个单元植入空中花园,每4层单元错位叠加,设置观景阶梯将建筑的外部空间竖向串联。




























体验型共享空间的塑造









户外空间是这个项目关注的重点,正因为高层建筑对场地使用的高度集约,外部空间显得异常稀少和珍贵,设计希望为百度员工创造能够随时随地使用的空中庭院,以这个充满可能性的“核心”为载体,展开日常的工作和生活。通过环绕在空中庭院的步道系统,实现楼层间自由的连接,降低对电梯的依赖。








我们在建筑的底部大堂做了一个空腔体,裙房大多数的房间都是不需要采光的,如IDC机房、厨房、会议室等,需要采光的区域我们通过穿孔板做了云状采光口,大堂部分的设计则希望使用者抬头就可以看到空中叠合的活力核心模快,在视觉上形成贯穿的联系,为此设置了电动百叶解决遮阳问题,同时透过百叶往上看到观光电梯的穿行以及顶部空间的形态。













大堂












每8层一个标准单元,活力核心是个面向户外的场所,其由一个大活动平台、两个小露台和两个单向观景阶梯组成。每个楼层都有专属可达的户外区域,为了保证楼梯和平台的使用安全,我们设计了2.1m高的防护栏板,同时也起到降低风速的作用。













标准单元













防护设计












在不破坏建筑完整性的前提下,我们尽量在一些夹层空间设计了可供活动的场所。裙房上设计了一个屋顶花园,虽然尺度不大,但是由于其位于餐饮楼层之上,可以通过步道从餐厅直达屋顶。观景阶梯也遵循着统一的设计思路,靠左侧除了防护栏板之外是一个快速通过的楼梯,右侧设计了一个大阶梯状的台地,将一些绿植和休闲桌椅放置在内,成为日常工作和交流的好去处。













活动场所













报告厅


















室内空间













立面形态设计









立面采用了2.1m×2.1m的标准模数,使用了3种不同配置的玻璃,通过白色彩釉点的疏密调整色差,形成像素效果。裙房采用非标准的6mm铝板,不需折边,铝板的拼接变得异常平滑,切得非常锐利的转角能够把表皮的厚度消减到最薄,看起来就像完整的表面一样,带给建筑一层轻且柔和的表皮。













立面模数


















立面效果














>>结语<<










百度国际大厦提供了非常好的空间体验,与传统封闭式的高层办公建筑有着明显的价值区别,建筑将人的活动从内部转移至外部,近场地交流得以实现,是体验式办公建筑难得的设计实践。在今天日益下滑的行业现状下,对设计师而言,很重要的一点是能够站在客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适度地传输自己的设计理念,让客户接受设计带来的好处,进而提供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的共享场所。建筑师也会在这种协调角色中获得成长,这也是我个人认为非常好的一种创作状态。













项目信息









建筑师:王照明、颜世宁、腾辉、罗俊松、倪俍、凌子、陈洁、叶子菁








时间:2011~2016








地点:中国·深圳








规模:226 150㎡








高度:东塔:181.2m,西塔160m








状态:竣工













设计主创










王照明








东西影工作室设计总监, 主要负责办公、文化、教育等公共建筑设计。工作室定位于以日常身边所见所闻之“ 东西” 作为对象, 以“ 轻量化” 的设计理念, 介入公共生活、公共空间、公共建筑的实践。代表作品:正中科技大厦、腾讯大厦、百度国际大厦、航天科技广场、平安广州金融城、三全总部办公楼等。






























本期话题







看了这么多干货内容,相信大家对办公建筑的理解和空间设计有了更加深刻的掌握!



①你觉得“百度大厦”设计的如何?喜欢这样的设计吗?



②你认为办公建筑如何平衡“体验性”与“工作效率”?



③一起来谈谈你所向往的办公室环境(

欢迎贴图评论

)!










往期精彩内容回顾:






【设计之声】第八期 甲方频繁改需求为什么会令乙方烦恼?应该这样向外行解释





【设计之声】第七期 建筑设计中如何开窗?或者说,如何做立面?




【设计之声】第六期 为什么很多人后悔学建筑?做建筑师可以很开心吗?





【设计之声】第五期 50年土地使用权你给我建100年的房子?中日建筑师大PK






【设计之声】第四期 安藤清水混凝土施工作业大解密,与普通混凝土有何不同?






【设计之声】第三期 为什么大型商场中间都要设置中庭?






【设计之声】第二期 听听匠之道老师如何让建筑回归自然的存在






【设计之声】第一期 建筑中用的超大玻璃是怎么生产及运输的?












全部回复(19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leesirs
    leesirs 沙发
    看过就要回帖养成好习惯
    2017-12-01 14:20:01

    回复 举报
    赞同0
  • ly225323
    ly225323 板凳
    不错!谢楼主分享!
    2017-12-01 07:38:01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公共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

51.18 万条内容 · 442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年薪10万、100万、1000万的设计师都是什么样的人?

转自:建筑师五哥做设计能赚多少钱?这个问题很多设计师心里都有疑惑。你读书时,学校会告诉你学设计要花多少钱,却不会告诉你做设计能赚多少钱;你工作了,你知道你的生活账单是多少钱,却依然不知道做设计能赚多少钱。今天五哥来聊一聊设计师收入的问题,先界定下讨论的范围:今天讨论的设计师收入是指设计师在设计工作中获得的收入,不包含各种炒房,炒股票等财产性收入;设计工作范围很大,每个人的接触都有片面性,今天的分析主要是五哥(以建筑设计为主,景观,室内等专业可借鉴参考)平时工作所见所闻的总结;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