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的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辆马车,经济快速发展,同时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其中表现在用水紧张与水资源浪费之间的矛盾。雨水是一种天然的水资源,但是不能合理的利用自然就成为鸡肋,如果加以利用则会成为香饽饽。
可持续社会的发展目标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但是注重发展速度而忽略基础构成很容易出现诟病。今年七月份的一场暴雨让我们认清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也让我们重新正视雨水收集利用的价值。传统城市建设中的雨水处于快排模式,这是因为可供雨水流通的场所被建筑物替代,雨水找不到依附物体只能白白流失。雨水的流失会加重城市用水紧张,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城市就像是一条缺了水的鱼,任凭阳光的拷打。城市的呼吸被堵住,这样的城市环境显然不是我们想要的。而慢排模式下的海绵城市建设尊重自然,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环境,将“渗、滞、蓄、净、用、排”理念综合运用到雨水收集利用之中。海绵城市建注重慢排缓释,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在汛期将雨水收集起来,待到旱期时将雨水放出来利用,这样可以缓解城市用水压力。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保护原有的生态环境,让城市在建设的过程中尊重自然,尽可能的保护原有的江河湖泊、公园绿地等,这是建设海绵城市的基本要求。建设海绵城市其次要恢复和修复生态环境,在传统城市开发模式下的环境变得脆弱,二次开发会对环境造成更大的伤害,所以海绵城市建设不是拆了重建,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海绵体”构建,在低影响的理念下建设城市。建设海绵城市最后需要运用低影响理念。海绵城市理念最初引用低影响开发理念,要求城市建设应该有个限度,不能为了建设而忽略对环境的保护,人类本身就是与周围的环境一体,如果身旁都被高楼大厦充斥,那么人类的生存环境就岌岌可危,所以海绵城市建设应该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用环保理念最小限度的影响生态环境发展。
人人都想生活的环境美如画,传统城市建设理念下的发展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而如今的海绵城市建设则是在修复的基础上让我们重新拥有清新的自然环境。PP雨水收集模块厂家始终坚持环保理念,用优良的品质投身海绵城市雨水收集工程建设当中。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节能技术
返回版块1.26 万条内容 · 129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海绵城市建设缓解水资源矛盾近年来,大多数城市都出现过“逢雨必涝、雨后即旱”的现象,“雨水留不住,用水靠外调”,缺水与内涝并存,根本原因是忽视了水生态保护,城市硬化面积过大。城市洪涝灾害问题日趋严重,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瓶颈。而提出海绵城市理念无疑是解决城市发展与水生态之间平衡问题的有益尝试。 洪涝灾害的频繁发生,是我们要积极加快建设海绵城市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调查,内涝灾害一年超过3次的城市有137个,多数的城市已从几年一涝变为一年数涝,“城市看海”成为新常态—这些城市包括了北京、上海、广州、南京、苏州,和部分浙江省内城市。建设海绵城市的另一个原因,是城市缺水问题严重。有些城市在暴雨到来的时候,到处是“海洋”,可在雨水过后,又缺水。水资源不足的问题成了城市的又一个急症。城市的积渗进化能力下降,也是急需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原因。城市化改变了流域径流的产汇流规律。简单而言,就是“雨水一下,就赶快排走”,为了实现快排,所有地方都把雨水沉积到下水管道,然后排出去。如果排不走,就形成积涝、形成内涝。但是以这样的模式,就算有再大的管道也很难承受。我们的城市化建设挤压了河湖的洪水调蓄空间,大幅度提升了我们城市中的建筑覆盖率和硬质化覆盖率,降低了河湖的调蓄能力。此外,城市建设破坏了原有的排水系统,新的排水系统又跟不上,在暴雨结束后,雨水全部通过下水管道排到城市之外,土壤没有得到充分补充,雨水过后形成细流往河流补给的水没有了,导致了河流一到暴雨之后就干枯的现象。对国家而言,这么多城市内涝,又有这么多城市缺水,到底该用什么样的战略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国家也提出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就是把城市下面建的像海绵一样,遇到雨水的时候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干旱的时候,又将这些水从海绵体里“挤”出来,充分达到水的循环利用。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3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回复 举报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