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水安全、水生态、水污染、水短缺等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海绵城市理念被提出,海绵城市试点开始紧锣密鼓地开始建设。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知道海绵城市是什么,然后我们还要了解它的实质究竟是什么?
顾名思义,“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应对自然灾害和环境变化时具有良好的有弹性,下雨时蓄水净水,旱期放水用水。针对近几年的出现的大规模、大范围、高频率的内涝导致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城市水体黑臭和城市水生态恶化;水资源短缺等问题进行解决。海绵城市的治水理念是在新型城市化背景下对古老治水方式的传承和创新,而不是颠倒重来。海绵城市建设就是要做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要真真切切的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变化,其本质是减轻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的扰动,实施“生态的修复”。由于城市化进程中注重灰色设施的建设,雨水在下垫面充斥着水泥的路面很难下渗,给有限的市政管网造成压力,因此城市内涝是必然。海绵城市在建设过程中注重雨水下渗,回补地下水源,减轻市政管网压力,同时又能够缓解内涝危机。雨水下渗的方式有很多,比如透水景观和绿色建筑等。透水景观主要是借助自然景观的力量帮助雨水下渗,增加绿化面积,让雨水自然下渗,这样既美化了环境又为市政管网减轻了压力。而绿色建筑则是在承重、防水和坡度合适的屋面打造绿色屋顶,利于屋面完成雨水的减排和净化。在不适合绿色屋顶和地方可以设置排水沟收集雨水进行存储或下渗。海绵城市在治理水环境的同时也注重对整体生态环境的保护,海绵城市是系统性理念,绝对不能出现丢了西瓜拣芝麻的现象。如今海绵城市建设热潮兴起,各地争先恐后地进行海绵城市建设,大家的建设热情可以理解,但是一定要把握好海绵城市建设的度。海绵城市建设本质上是对传统城市建设理念的更新,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运用低影响开发技术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我们能看到在海绵城市理念指导下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但这并不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全部内容。海绵城市建设是对传统城市建设理念的传承和创新,但并不是要将旧城区推倒重建,更不是重复建设劳民伤财,而是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基础上对新型城市理念的革新。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节能技术
返回版块1.26 万条内容 · 127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海绵城市建设防内涝 促发展国内许多城市都面临着水污染严重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雨水的收集利用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随着雨水收集利用的开展,雨水被留住或回渗地下,减少了排水量,减轻了城市洪水灾害威胁,因此,地下水得以回补,水环境得以改善,生态环境得以修复。 海绵城市是通过“渗、滞、蓄、净、用、排”六字理念,形成雨水吐纳体系,实现可持续用水的水循环模式。海绵城市处理雨水的先后顺序归纳成三大类,分别是用于收集雨水的“收水措施”,用于含蓄、储存、过滤雨水的“蓄水措施”,及如何有效利用雨水的“用水措施”。运用“低影响开发”理念,改变传统“建大罐子、以快排为主”的雨水处理方式,借助自然力量排水,“源头分散”、“慢排缓释”,就近收集、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让城市如同生态“海绵”般舒畅地“呼吸吐纳”,实现雨水在城市中的自然迁移。下雨的时候它可以吸水,雨后它可以涵养绿化。解决城市内涝,不是简单地把雨水排出去,而是把能存的存起来。强化了对城市径流雨水的排放控制与管理,既缓解内涝、减少雨污排放负荷,又提高雨水资源化水平,破解了水资源供需矛盾。一方面,促进雨水滞蓄和下渗。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等城市配套设施。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另一方面,调解水文循环及地表径流。通过最大限度的生态保护,修复受损的生态,并通过“滞、渗、蓄、用”等手段,调节水文循环,使之更接近自然状态,减少地表径流量,延缓雨峰到来的时间,将径流经过处理回用,使最终进入管渠和行泄通道的径流量最小化,最大限度地降低内涝发生的风险。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