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环保工程 \ 节能技术 \ 注重海绵城市建设 改善生态环境

注重海绵城市建设 改善生态环境

发布于:2016-12-11 11:20:11 来自:环保工程/节能技术 [复制转发]
PP雨水模块火爆.jpg


近年来,大多数城市都出现过“逢雨必涝、雨后即旱”的现象,“雨水留不住,用水靠外调”,缺水与内涝并存,根本原因是忽视了水生态保护,城市硬化面积过大。城市洪涝灾害问题日趋严重,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瓶颈,而海绵城市建设无疑是缓解上述问题的有益尝试。
随着城镇化进程步伐的加快,不透水面积增加,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减少,地下水支出量远大于其收入量,导致地表塌陷和地表土壤的沙化、盐碱化,最后引起水资源循环系统的自然调节能力减弱,进而使整个生态环境恶化。海绵城市的建设是实现城市与自然生态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措施,以源头减量、生态还原、自然调蓄等方法,探索城市以“生态呼吸”实现自我修复的途径,从根本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海绵城市建设在改善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注重空间均衡和规划用途管制。制定城市总体规划时,建议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和要求,与各相关专项规划做好协调衔接。明确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三区”和蓝线、绿线、黄线、紫线“四线”的总体布局和要求,提出规划实施的目标和相关指南。从源头保护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系要素以及绿地系统。二,采取低影响的开发模式。“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产,以水定人”,控制城市规模,使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区域水供应量相协调。对已有的城市基础设施不产生新的负荷压力,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减少对城市原有水文特征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最大限度保护自然水体。同时,广泛采取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雨水湿地等绿色、生态化的人工措施,调蓄雨水,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径流污染负荷,回收利用雨水。三,保护城市绿地。加强对城市河湖湿地、森林绿地等自然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维护,保持其健康稳定和服务功能。同时,加强给排水系统、新的绿色海绵城市设施的养护管理,保持人工水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行。
海绵城市建设为解决城市水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成为城市治水新方向。海绵城市建设强调保护自然生态,修复受损的生态,并实施低影响开发,所以它最重要的意义是生态保护,是向生态城市迈进的重要步伐。海绵建设统筹规划,运用低影响开发技术创新城市发展模式。


PP雨水模块火爆.jpg

节能技术

返回版块

1.26 万条内容 · 129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海绵城市建设综合利用雨水资源

传统的城市开发方式和以排为主的雨水管理理念,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城市建设要求。现在,城市要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海绵城市建设综合利用雨水资源,缓解雨水供求之间的矛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始终强调雨水的综合利用。在北方城市,由于水资源紧缺,雨水收集利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有效弥补水资源的紧张局面;而在南方城市,雨水综合利用的主要目的是可以有效减少径流外排量。综合利用雨水首先建立雨水收集-储存-利用系统。对汛期雨水资源加以储存利用,可以有效地缓解城区水资源短缺状况。城区范围内的建筑屋顶、城市广场、运动场、草坪、庭院、城市道路等都可以用作收集雨水的有效界面。雨水的收集储存特别适用于下部土壤地质构造的透水性能不满足透水性铺装要求的地段。蓄水池一般建于地下,汇集贮存雨水用作城市非饮用水的直接水源,或用作建筑物内外冲洗用水、绿化用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城市供水的压力。其次,增加雨水人渗通道。采用在绿色植被与土壤之间增设贮水层、透水层等办法可减缓雨水地表径流的速度,增加城市土壤的相对含水量,降低暴雨期间城市的防洪压力,并使城市地下水得到补偿。最后,加强雨水回灌。雨水回灌的前提之一是土壤需具有适宜的渗透性和吸收能力以及地下水的抗污染能力。土壤的渗透性不能太小,否则会引起地面滞水而影响环境;同时土壤的渗透性也不能太大,否则会因雨水渗透到地下的过程太快,而没有足够的停留时间和化学、生物净化过程。根据国内外的经验,只要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雨水的就地循环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海绵城市建设运用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