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2016年10月10日凌晨3时25分,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双屿街道中央涂村中央街159号4间6层农民自建房出现突发倒塌事故。截至今天(10月11日)凌晨1时12分,现场搜救工作基本结束,共搜救出28人,其中确认死亡22人。
事故的背后是人的行为,伤痛的背后是血淋淋的教训。
作为建筑结构的业内人士,我想说,这起事故告诉大家一个道理:
房子,是真的会倒的。
有人会说,这是句废话嘛。这就是你一名业内专业人士总结的道理?
我知道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可是我还知道有很多人内心会觉得:我的房子可不会倒!
我们都知道:当地没有出现地震、海啸、泥石流这些自然灾害,也没有打仗,没有爆炸。所以事故的原因多半是出在房屋结构的本身问题。
从网络信息报道来看,这个“城中村”内的房屋,出现了大量的擅自扩建、加层等人为改动。这些行为用我们行内的话来说,就是擅自改动了房屋的结构。
事故现场照片:图中多数房屋上都有居民自建的顶部加层
从现场图片可以看出,该房屋是在原有建筑上增加了两层。这种情况不经过专业的设计,基本没有正规的建筑单位敢做。从国家政策方面来说:我国对改变建筑使用功能,增加使用荷载或者改变主体结构的房屋改造要严格的规定。
房屋改造标准流程
1、业主需要先找具备房屋检测资质的单位,对现有房屋进行质量检测,并对综合性能(承载力,抗震等)进行评定;
2 、设计单位根据评定的结果,进行加固设计,出具加固设计图纸;
3 、由第三方审图公司进行审图确定;
4 、由专业施工单位按照图纸施工。
我们有必要解释下:为什么我没做这些流程,自己瞎改造也没事呢?
从设计角度来说,结构设计师在做房屋结构设计的时候,有考虑多重安全储备:配筋按承载力极限进行计算,荷载考虑固定荷载的同时还充分考虑了可能出现的活荷载,荷载组合时有放大其系数,最终组合计算时考虑最不利的情况(地震、暴雨、暴雪、台风等),结构设计规范有强制构造措施等等多重保障安全的手段。
我们所居住的房屋,平时使用时,可能刚好到正常使用状态,还没有用到安全储备的部分;自己盲目改造后,可能运气好,没有触发这个安全储备的警界线,所以房子侥幸还没倒。但是这种情况,大多未考虑结构设计学科内的诸多极限因素和不利条件,不可控因素太多,受环境、周围地形的影响更直接,说不定有天,下场大雨,房子就倒了。
笔者从业的这些年里,绝大部分业主觉得改造项目的正规流程繁琐,代价高昂,对工期和造价都有影响,所以对检测鉴定与结构加固是能躲则躲,能省则省。而且在改造项目中,经常会出现为了面积、层高、景观等因素而牺牲结构安全性能的现象。比如嫌房子层高不够,将梁削薄;观众席与舞台之间有柱子挡住视线,将柱子拆除;各类管线要重新布置,便在梁上开出各式大小洞口供管线穿过…
这里所举的案例都是真实发生过的。而且大部分还不是无知农民、山野村夫干出来的。某些案例是出自一些大型企业、开发商,都是土木工程行业内有一定结构理论知识人士的所作所为。
当然,有些“胆小”的业主是循规蹈矩的,一板一眼的按照规章制度,去检测鉴定、照着规范设计、施工。大部分业主都是在动了结构之后,凭着经验,请个“专家”来出出主意,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针对所变动或是破坏的结构处进行加固。
有“胆小”的,自然也有“胆大”的。少数业主方在被告知结构存在风险的情况下,依旧我行我素,不做任何补救措施。这类情况大多是因为工期紧张,没时间去扯加固那些“闲事”了。
事后,还拍着胸脯庆幸道:“你看,我就说没事吧!咱这房子,倒不了!”可是我想对这样的人说:“倒了可就来不及了。”
很多人不是结构专业出身,将结构看的比较淡。笔者在此为了说明结构的重要性,把建筑物的结构用最通俗的比喻给大家描述一下:
我们把房屋的整个结构体系看做是一个人吧。一个人有着正常的躯干和四肢、血肉和骨骼,就能够承受生活中的正常劳动。想象一下,房屋的梁、板、柱等是人体的躯干和四肢,混凝土是血肉,钢筋是骨骼。明天突然因为某些原因,要把左手切了,亦或是要把大腿骨打断,那这个人还能正常生活吗?
再举个例子,笔者自己这身板,也就只能做坐电脑前码码字的工作,平日里背50斤大米上楼都费劲。可明天体育总局突然下发通知,要我去参加举重世界锦标赛,不拿金牌誓不罢休。没有通过任何的训练我就硬着头皮直接上,那结局估计是比赛中当场吐血身亡。
随意的破坏房屋结构就像是砍了人的手脚还逼他正常生活工作;不经过严密的计算分析去盲目给房屋加重荷载就像是逼着一介书生去拿举重金牌。
一时的侥幸不代表一世的安全。
不能总以为房子可以随便折腾,不会倒。
房屋倒塌的案例近些年在我国已经屡见不鲜。
这些血淋淋的教训时刻的在提醒我们结构的重要性!
【声明】本文版权归微信公众号“ 土木检测 ”,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全部回复(4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回复 举报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