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水利工程 \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 解开武汉被淹的谜团

解开武汉被淹的谜团

发布于:2016-08-04 18:22:04 来自:水利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复制转发]
解开武汉被淹的谜团

一、武汉被淹责任在谁?
今年6月1日至7月10日,与多年同期均值相比,长江流域降雨量偏多近两成,不及1998年同期水平,基本上与1996年水平相当。
但是1998年没有三峡大坝时武汉没淹,今年在三峡大坝的庇护之下,武汉反倒被淹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究竟是谁的责任?
长江防总初步统计,今年入汛以来,截至7月10日,该流域10个省市近5000万人口受灾,161人死亡、61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1030亿元人民币。请问:三峡今年的发电量能补偿这些灾难吗?
1、罪在三峡大坝?
许多人怪罪三峡大坝:最高蓄水位可达175米,为啥才150米就开始泄洪了?这不是在蓄水,分明是在放水!具体数据如下:
7月5日2时,三峡入库22300 (m³/秒),出库29700 (m³/秒);
7月5日8时,三峡入库22000 (m³/秒),出库29600 (m³/秒)。
2、三峡大坝颇感冤屈
按照常规,三峡库容每年到6月10日降至防汛限制145米水位。
今年3月气象水文部门预测,受超强厄尔尼诺影响,今年气象年景偏差,汛期发生大洪水的可能性较大。为提前腾库迎汛,三峡水库今年4月开始提前消落。4月16日水位降至164.66米,5月24日降至150.93米,6月5日降至145.79米,提前5天完成汛前水位消落任务,水位消落共计28.77米,累计消落水量213亿立方米。6月6日 15:30,三峡库容准确降至汛限水位145米。
3、刨根问底追究责任
但是我要追问:三峡汛限水位145米,这是谁规定的?是怎么测算的?为啥不在75米以下?为啥不在5月10日之前?
6月6日水位才降至145米,消落的水量213亿m³还要通过漫长的河道和日期才能流出陆地。水库尚未腾空,河道尚未腾空,长江流域就连连大雨,不淹才怪!为啥不早放水?为啥不多放水?
三峡大坝坝顶高程海拔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7个排沙孔底部高程75米,22个导流底孔高程55米可以打开放空水库。
今年3月既然已经预测到很可能发生大洪水,就应当在4月底把7个排沙孔全打开,甚至把22个底孔全打开放空水库,将水位降低到55米,然后,在发生大洪水时全面关闭闸门,武汉就不会被淹!
还有三峡上游的水库群,三峡下游的葛洲坝,长江流域的所有水库,都应当在4月底把闸门彻底打开放水,都在5月10日之前放到死水位,把库容腾空,把河道腾空,到了汛期,还能控制不住洪水么?!
二、三峡发电设计落空
按照我的上述放水计划,三峡水电站就要哭了:发电泡汤了。
其实,三峡水电站很难坚持满负荷发电,即使在汛期。
因为有个非常严重的设计缺陷:发电机组安装位置偏高(32台机组的具体高程在网上没有查到),坝前水位不足158米不能满负荷发电。
还有,预期论证报告认为,三峡蓄水之后,从大坝到库尾之间的水位落差为0.4米。但是在汛期,实际落差多达 34.7米,三峡坝前水位150米时,上游的重庆朝天门水位就是150 + 34.7 = 184.7米,再蓄水就要淹重庆了。所以7月5日三峡不得不加大下泄流量,结果把武汉淹了。“蓄水淹重庆,放水淹武汉”,三峡上下为难,顾头不顾腚。150米就得泄洪,何谈158米满负荷发电?简直是扯淡!
更何况,三峡还要在汛期放水排沙、秋后蓄清水,否则就被淤死。来水大部分在汛期泄洪了,怎么发电?!
枯水期,库区首尾水位落差小,三峡努力蓄水到175米,也就维持几天,而不是几个月,水位很快下降,岂能满负荷发电!
我猜测:“汛限水位145米”不是用来保障防汛的,而是保障发电的。如果把“发电水位”作为“汛限水位”,就是偷换概念,罪莫大焉!
请问专家:三峡发电机组的位置在哪里?水轮机的高程是多少?为啥不接近库底?泄洪、放水是否通过水轮机发电?排沙肯定不通过。
三、解读“三峡水库运行常规”
长江流域的汛期,下游早于上游、江南早于江北。洞庭湖、鄱阳湖水系的汛期最早,一般为4~7月;其余都在5~10月之间。各支流一次洪水过程一般在10天左右;干流因汇集支流洪水,尤其中下游经湖泊、河槽调蓄,一次洪水过程历时较长,上游屏山、宜昌在10~30天左右,中下游汉口、大通超过50天。
三峡水库原来设计的放水期是5月25日至6月10日,放到汛限水位145米。这时全流域已经进入汛期,加重了下游的防洪压力,鄱阳湖正好进入主汛期,泄洪压力大大加重。三峡大坝一般利用8月份最大洪水来放水排沙,这时武汉抗洪压力最大。
三峡水库原来的蓄水期是10月1日至11月底,最高蓄到175米。这时全流域开始进入枯水期,三峡蓄水后,长江水位降低,离三峡最近的洞庭湖就给长江“补水”,即用洞庭湖的水补了三峡水库拦蓄的水。等洞庭湖补到一定程度时,就轮到鄱阳湖补水。然后就是周围农田给这些湖泊、支流补水。大量泥沙沉积在三峡库底,长江下游来沙量减少,河床下切,江水随河床降低,也需要周边的支流、湖泊、农田补水。
三峡的上述运行规则,汛期加重了下游的抗洪压力,枯水期加重了下游的干旱。2011年春天下游严重干旱,三峡被迫提前于5月20日放水,当年提前于9月15日开始蓄水。
今年长江流域入汛早、降雨多,明显异于常年,三峡却死板地遵循常规,在6月10日前降至汛限水位145米,为啥不能再早、再低?
三峡能不能在5月10日降低水位至75米?
三峡能不能在9月10日蓄水至175米?
四、水库的本位主义
按照水利部批复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调度规程》:“防洪是三峡枢纽发挥各项综合效益中的首要任务。”
也就是:发电、航运、养殖、卖水,都是次要的,所有水库都必须服从防洪大局,必须为防洪让路,必须保障人民安全和生产安全!
但是为了发电、通航,三峡大坝却在汛期放水排砂,加剧了下游的洪涝危险;在枯水季节蓄清水,导致下游航船搁浅,两岸干旱。黄河上游水库也是汛期放水排沙、汛后蓄水,结果华北平原越来越干旱。
各地水库为了卖水、发电、养殖,旱季保水不放水,汛期保坝才放水。这等于把半年的降水量瞬间释放,加剧洪涝灾害,甚至决堤溃坝。
水库汛期排沙、泄洪,一泻千里,瞬间直接流入大海,来不及滋润两岸、补充地下水。水库旱季关闭闸门截断水源,导致许多河床断流,两岸地下水位越降越低,湖泊越来越小,农田越来越干。
五、我的水利建议
1、水库蓄洪抗旱
我学的是会计专业,干的是审计职业,对于水利、气象、绿化、市政、交通、消防、历史、军事、外交、外贸、外汇……完全是外行。
2005年8月听了当地太河水库“卖水”的事情,我写出了《东周欲为稻,西周不放水》,提出:国家防洪抗旱的最高战略是“旱季基本放空水库,汛期大量拦蓄洪水”。旱季最大限度地放水,既支持了抗旱,又腾出了库容,到了汛期正好蓄住洪水,就不会溃坝,就不会发生洪灾。
有人担心:旱季放空了水库,万一雨季降水稀少怎么办?
我的答案:旱季放空水库,拯救了禾苗,补充了地下水,就从源头上保障了吃饭、吃水。严重干旱时,工业耗水大户必须停产。
具体办法:淮河以南的水库每年2月开始放水,4月底把所有闸门彻底打开,放至死水位,直到大洪水来临才关闭闸门。北方的水库,从3月开始放水,5月底把闸门彻底打开,洪水来时关闭。这样有利于浇灌农田,滋润两岸,补充地下水;腾空了的水库和河道正好再蓄洪水。
各水库具体放水时间、次数、流量,与该水库下游政府协商决定。
所有水库必须在汛期关闸蓄水,9月10日后水位只许降不许升。
担负南水北调任务的丹江口水库,向北京供水的十三陵水库,另当别论。
2、要挟下游国家
印度、越南等国家

全部回复(8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玉帝哥哥
    玉帝哥哥 沙发
    谢谢分享哦
    2016-11-21 17:22:21

    回复 举报
    赞同0
  • co1472444778534
    谢谢楼主无私分享
    2016-11-10 09:46:10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返回版块

4.59 万条内容 · 219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束水攻沙”,潘季驯的治河理论

潘季驯(1521-1595) 明代水利专家潘季驯的治河理论中,被后人提及最多的,是他的筑堤堵决、束水攻沙理论。 在潘季驯之前,明朝治理黄河最主要的方法是分水。潘季驯在实地调查当中,发现黄河造成灾害的最重要原因是泥沙淤积,由此他认为不能用治理清水河的办法,即分水法,来治理黄河。 潘季驯敏锐地发现治理黄河的根本在于治沙,经过长期的观察,他认为只有以水来治沙,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于是他主张不让水分流,堵住黄河原来的决口,形成主河道,同时修筑一道缕堤,固定住主河道的河床主槽,使水流速度加快,利用水的流速,将淤积的泥沙冲走,从而达到治沙的目的。为防止缕堤溃泄引发洪水,他又在缕堤之外一定距离处加筑一道遥堤。在此基础上,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堤防理论。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