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BIM技术 \ 土建BIM应用 \ 北京院甘明先生:建筑信息模型在空间结构中的发展与应用

北京院甘明先生:建筑信息模型在空间结构中的发展与应用

发布于:2016-07-28 13:14:28 来自:BIM技术/土建BIM应用 [复制转发]
教授级高工甘明先生:大家下午好。因为我不知道今天要在什么样大会上做什么样的报告,如果要是这样的大会没准我可以介绍一下南京站,青岛站或者说南线大同这样结构的设计,但是没有准备,我就讲讲建筑信息系统。这个东西实际上就是由一个三围实体模型来进行将来的全方位,所谓全方位就是建筑结构和机电,经济各方面的设计,都在这个系统当中进行。全寿命就是说从我们设计开始到施工,最后运营三个阶段当中都用这个国际,现在北京市开展比较好,中建国际,清华设计研究院都开展的比较好,我们是刚开始做这个工作。因为我长期搞大跨的东西,对大跨比较熟,我们就从大跨开始做这个说起。
1290755664613.jpg

我们从58年靠木工做一个模型,一直到李瑞环同志,都是靠这种模型来做的设计。先把模型做好,从欧洲文艺复兴开始对模型进行了否定,用二围的图纸反映三维的空间。我们对二维图纸有一系列消除,只要在图纸上画就可以画出来,二维的图纸更大的抽象行,这样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都流行着,包括刚开始建筑制图,机械制图都是用二维图纸来反映三维的空间。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一些软件都应运而生,当然这可以进行拷贝,给设计人员提出来一些方便,而且存储功能比较强。以前我的图纸丢了没有办法,现在存在盘里打开就可以,修改也比较方便,这确实是一个进步,这个进步不是设计理念的进步,而是设计工具的进步。在二十世纪初以后,BIM开始进入了设计的领域,我最近刚从澳大利亚回来,在墨尔本设计了一个工程,这个工程就使用的是BIM技术,这个90%的工作都是在BIM中做的,这个出图完全是自动形成图纸,设计人员很多。咱们中国好象对设计人员节约不太感兴趣,因为咱们中国大学毕业生也比较便宜,抓一个月一两千,澳大利亚有最低的工资,一个建筑师大学生毕业以后,折合人民币15万,这对节约建筑师,节约结构工程师非常在意。由于很多工作像一些重复性的工作,BIM完全都可以由电子计算机独立生产,这把混凝土配筋量,像型钢这些东西全部反映进去了,这个经济也可以统计出来。因此BIM是一个三维的,包括几何信息和物理信息的数据库集成,门的统计出来了,窗的也统计出来了,这样在一个系统当中有一个应用于建筑的东西,因此这个信息集成是一个高度反映建筑设计需要的系统。
这同时有三个特征,第一个是可视化特征,我想买一个房子,开发商给我一个光盘,我搞结构这么多年了,你给我图纸也能看,当然对于建筑颜色的看法还是从图纸上看不出来,什么样的颜色,什么样的设备装修毕竟不是那方面的人,还是看不出来,但是结构梁柱还是能看出来,建筑房间门怎么开还能看出来。一个建筑整体房子的信息,三间房子,客厅多大,在什么视角看什么样,整个显示出来了。这种可视化对甲方介绍,各专业的沟通,有一些东西我们现在结构专业是很苦的专业,可能在座的结构同学都有这种反映。建筑是画一下画,画完了之后怎么样实现呢?他心里也没谱,有一些二十几岁的同志作品往往由于有一定的天分,他建筑细胞比较浓厚,最后中标了,中标了以后对怎么组织这个工程很头痛,往往我们在施工图开出甚至出完的时候,要求我们更改设计。我们苦一点难一点也罢,甚至到了钢结构都已经订货了,他又说重量没有放算,这还要加几个字,那要加点什么东西。你要重新算,有一些地方就不安全了,你还得想各种办法给他把结构做安全了,这样施工单位别叫太厉害了,这些事情也要做。这是什么问题呢?现在二维图纸可视性不是很好,他不能够通过二维图纸完全把握设计的细节。如果要是一个三维的图纸,这个三维图纸可以很好的把握视觉,因此可视化是BIM的很重要的特点。
数据信息共享。建筑发了一张图,说句实话,他对图纸的,特别是空间结构,,他做完了以后我都头痛,他发的图纸也不知道做的结点做标是什么,你不是不知道吗,我通过编一个程序,我每一个结点都映射到你的组成里面,他来一句什么呢?我的这不是一个准确的目标,这不光滑,这是有三角型给你看的,你必须把这个曲面弄光滑了,这样就加小,通过加小这也不是光滑曲线,你给我一个坐标,他做不出来。这怎么办呢?我们用电子计算机给他做一个拟合曲面,拟合曲面又不认帐,他说有一些地方的设想和他设想的不对,这不可能处处都随着他的设计,我哪知道别的地方的设计是多少,他设计师认为我的结点跟他给出的结点有一些误差,我们也感到很头痛,我不知道他想做什么样的曲面,他说不出来想做什么样的曲面,这样的事时有发生。数据共享可以用一些软件来完成这样的工作,使得他的想法能够表述出来。
大家都在一个三维实体里面工作,错漏碰撞的事情可以解决。包括我们院在内,当然有一些兄弟单位比我们做的好的多,但是设计的质量控制很难。以前我做一个工程,我的审定要把做错的东西用铅笔画出来,我改一个错他们打一个对号,最后我所有的错改过来了,他们所有的对号都打上了,这就算我把图纸改完了。现在甲方催的也急,大家也稀里糊涂,减力墙重新砸洞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几乎全部图纸都要发生的,经常发现图纸里面计算出来的钢筋是多少平方厘米,是二十几个平方厘米,梁的钢筋是十几平方厘米,这样的事情也时有发生。甚至有的应该用十三根筋他画了四根筋,这样的情况说明我们在计算的时候,从计算结果到实际钢筋,我们没有完成数据共享,而且这还有一个好处。我要做一个曲面来算一遍,建筑要做另外的曲面来算节能,设备也要做另外的曲面来算供暖,其实这些数据是应该而且可以共享的,这样一方面减少工作量,一方面避免计算中出现一些错误,同时大家在一个平台上工作,有一个共同的理解可以减少相互之间的误会。因此这也是一个比较好的地方。
可集成性,他用参数驱动,可以把现在做的很多图形做成许多库,这些就可以使得大家利用这些就有了具体的设计方法。因为一个结构设计大部分东西是继承前人的东西,小部分东西应该说你创新。你样样都创新恐怕,我反正是没有这么大胆子,我只能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几个特殊问题上研究,不能任何工程都从新的材料上进行研究,这样恐怕我们也做不出来。大部分可继承的东西,我们都是计算机实体化,参数化,参数化是这种意思,一个东西比如说400×800梁,还有一米到1.5的梁,这样配筋各种情况没有变化,我把钢筋参数输进去还是一种模式,但是这可以作为各种不同的参数,这样参数驱动以后整个形成了,我更改任何一个图纸上的参数,整个图纸都会发生变化,这对设计避免错误也会带来好处。我曾经见过一个图纸显示梁钢是800,另外一个图纸梁钢是650,这个参数驱动以后所有的数据一旦被改变,所有的数据都要发生变化,这样避免发生一些挂一漏万的事情,这样大大节约工程量,而且图纸依赖形成以后,施工图基本上可以发出。
作为空间结构来讲,这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呢?实际上计算各种东西比较多,比如说一般的高层,我们用工具可以完成。太高结构,有一些要做初始化分析,有一些要做稳定分析,有一些要做风能的分析,有一些要做温度场的分析来确定温度,在不同区域不同的温度值,这些东西用BIM来做,BIM有一种语言是工业化的标准语言,这是什么意思呢?它和BIM有接口,BIM的东西可以倒到IFC框架之内,用IFC框架之内的东西可以倒到BIM当中去,这样使得数据实现了无缝对接。但是这种东西不是所有的程序现在都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编一些数据接口,使得各种程序的都能输出、输入,我现在是建工学院的硕士生导师,现在我的第一个研究生做的工作就是把一些软件数据倒成BIM的数据,把BIM中的数据,因为在BIM中各个专业要进行共同设计,这个过程当中你的几何位置都有可能发生变化,在这种变化之下你就要实现无缝对接,把这种变化变成通用输入数据进行各种结构的计算。
由于空间结构特别复杂,建筑定不了各个维护结构曲面,就由我们来定这个曲面,我们准备把建筑的屋面系统和维护系统放在我们系统里面。同时构成和其他各个专业的一些具体的分析,比如说温度场的分析,比如说节能的分析,比如说光照的分析,比如说采光,自然光的分析,这些分析都可以实行数据共享,我们想做的系统就是这样的系统,现在我们仅实现了三个软件的数据到BIM中的流入和BIM的数据转换成这三个软件的数据,其他的工作正在进行当中。
这是我们院做的一个工程,是凤凰卫视。我们用BIM这个东西重新做了三维模型,这是我做的一个工程,中间是一个值的单位和下面是环锁,现在这个东西看着跟线条一样,实际上这些东西都是有直径的,因为图纸太小,我们在做的时候直径都倒出来了,我们是在Excel当中进行的三维实体,把这个东西已经提供给建筑了,而且我们依据建筑做了这个东西的屋面系统的设置,也是在三维设计当中完成的。这是一个大棚,大家见过大棚在T3航站楼附近,那是2008年设计的,现在在长春,因为吉林省委书记从T3下来以后,他觉得这个好看,现在又在长春做一个,要求跟这个一样的东西,我们也倒到软件里面,现在具体的情况就是这样的。大概跨度188米,高度是25米,尺寸是248×73,中间有很多索吊着。
总之我们认为像我这样人不学BIM,因为58岁多了,再有一年半就退休了,年轻的同志谁不学BIM,就像有一些老同志只会用圆珠笔,只会用图版,将来会被边缘化,希望大家把这个当成一个比较重要的东西,在这几年当中努力学习。我们还要和施工单位联合工作,完成BIM的加工甚至使用阶段的一些研究工作,这个课题就说到这。
汶川地震主要空间结构有三个问题,一个问题是支座要换,另外一个问题是和支座相连的感件可能需要换。我们调查研究主要反映出来这些问题,而且西南院冯总工也是这样的建议。我们中国目前的支座设计没有考虑抗震,对地震力的工矿下没有进行计算,即使计算也是按小震计算的,大家知道强结点弱感件,支座结点比一般结点设计更强,因为它是有空间结构的力传给下面的,比一般结点来说归结构更重要,多的东西都是一些事故的照片,如果大家感兴趣就拷走。
如果你把支座设计比较强了,但是支座旁边的感件不强,这样旁边的感件要坏。大家知道由于下部结构运动不会那么均匀,你一边框架有好几匹,一边是简单的排柱,这样刚度不一样,即使都一样了,地震波到达先后不一样,那边可能是峰值,这边是低估,甚至两方面都是反方向的都有可能发生的,此种情况下运动会产生一个位置,下部结构往下实施也可以把这个弄坏,这种事情难以避免的。我们提出来两个观点,我们查了日本和美国的抗震规范,支座都是中间弹性,我们觉得支座也是中间弹性。现在也在研究多尺度理论的研究,中间的一两个比较重要的节点,我们用有限源进行计算,这是建设部给我们一个课题,这样使得结点研究有比较好的边界条件,结论来讲中间弹性能够保障支座在大震之下不丧失能力,网架要引入房子连续倒塌的概念,这个图提出来用加强带,也就是说在网架周边加强,提高节面,现在抗震规定的加强,特别是没有选的地方,因为网架不上屋面,这种情况之下地震的荷载来算往往不是控制工矿,我们人为的提高使得转移传递路径,你这支座坏了可以通过其他感件提高传递路径。
重屋盖,我查了一下美国规范,要求加到30%,罗马尼亚规范要加到20%,相当于咱们九度区40%,我们认为适度加强重屋盖。有一些上面种草,有一些由于生存性质的问题,有一些由于甲方种种理由让你做重屋盖,我就做过上面种草的,大概一吨多,这种情况之下要考虑空间结构即使有一些感觉有一晃动,但是不要倒塌。我就罗嗦的说这么多,谢谢大家了。
搜索
复制

1290755664613.jpg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土建BIM应用

返回版块

1.45 万条内容 · 387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转]关于建筑曲面技术在BIM中的看法

楼主注:转一篇文章,不知道是否有人转过。我的目的是想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有些东西的实现可能性和难度,路还很久远,才过赤水河。如果想当BIM咨询工程师,先想着如何从建筑师到建筑师+建造师+..........。此文作者是 Boris~平,以下为正文。 现在建筑上一谈到复杂曲面和参数化设计这两个炒得沸沸扬扬的字眼,人们就会想到DP,Catia。反正一股架势就是除了DP其他软件都不能做曲面建筑的 BIM,如果要后期加工更只有DP能做,因为Catia是制造业出身。别忘了,BIM不是做效果图,找形固然重要,可BIM应该更多的是管理工具和管理方法。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