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结构 \ 混凝土结构 \ 【结构设计新手总结】结构设计最易出错60条汇总(楼梯、配筋、电算)

【结构设计新手总结】结构设计最易出错60条汇总(楼梯、配筋、电算)

发布于:2015-11-11 11:00:11 来自:建筑结构/混凝土结构 [复制转发]









结构设计最容易出错的问题汇总(33条干货知识)








1. 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选择错误。 


2. 未明确底部加强区的层数或标高。 


3. 底部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取错。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底部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其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去框支层加上框支层以上两层的高度及墙肢总高度的1/8二者的较大值。 


4. 底部加强区,设置的约束边缘构件不符合《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包括箍筋及Lc的长度)


5. 板顶负筋为Ф6@200,不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即:对于支承结构整体浇筑或嵌固在承重砌体墙体内的现浇混凝土板,应沿支撑周边配置上部构造钢筋,其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6. 大跨度的梁、板没又进行裂缝的计算。 


7. 计算时,框-剪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框支剪力墙结构中框架柱的地震剪力应分别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第8.1.4、9.2.3、10.2.7条进行调整。


8. 墙体拉接筋的问题:拉接筋的间距不是分布筋的倍数。(包括抗震墙的约束边缘构件的λ/2区)。 


9. ‘平法’绘图中,主梁在次梁作用处两边设的附加箍筋不在平面图中绘出,而在总说明中说明,施工单位根据什么确定主梁、次梁?施工时很容易设错或漏设。还有个别工程在主、次梁(或井字梁)交接处,两梁均设吊筋,设计人本身不能判断谁的集中力传给谁。 


10. 以集中荷载为主时,框架梁设加密区、非加密区,往往导致非加密区箍筋不足。 


11. 框架梁梁跨相差较大(大、小跨)时,应根据弯距包络图设计,有时小跨的负钢筋要通长设,这一点有的设计人重视不够。 


12. 很多工程的楼梯绘图深度不能满足设计的要求。有的缺平面图,有的缺剖面图。个别楼梯净高不能满足规范的要求。 


13. 钢筋的搭接长度不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根据纵向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修正搭接长度的要求。 


14.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不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9.5.1强条的要求。


15. 框架梁均未设箍筋加密区,不符合《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第6。3。2。5条。


16. 框支梁未设箍筋加密区,箍筋设置不符合《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第10。2。8。3条。


17. 钢筋的锚固长度未区分钢筋的种类,不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9.3.1条。 


18. 宽大于300mm(小于350mm)的框架梁在加密区往往不能满足箍筋肢距的要求。 


箍筋肢距的要求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11.3.8条;《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6.3.5条;《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第6.3.4.3条。即:


箍筋加密区的箍筋肢距:一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20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二、三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当抗震等级为一~三级时,不满足抗震规范箍筋肢距的要求,可再加一根拉筋,变成3肢箍。 


19. 抗震等级为特一、一、二级的框架结构,其纵向受力钢筋采用普通钢筋时,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且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并应在设计文件中注明。 


20. 高层建筑结构不应采用全部为短肢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抗震设计时,筒体和一般剪力墙承受的第一振型底部地震倾覆力矩不宜小于结构总底部地震倾覆力矩的50%。 


21. 个别结构构件的抗震等级的提高设计人重视不够,主要有: 


A.抗震设计时,短肢剪力墙的抗震等级应比《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规定的剪力墙的抗震等级提高一级。 


B.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当转换层的位置设置在3层及3层以上时,其框支柱、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抗震等级应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的规定提高一级。 


C. 抗震设计时,带加强层高层建筑结构的加强层及其相邻层的框架柱和核心筒剪力墙的抗震等级应提高一级。 


D.错层高层建筑,错层处的框架柱和剪力墙的抗震等级应提高一级。 


E.联体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时,连接体与连接体相邻的结构构件的抗震等级应提高一级。 


以上提高原抗震等级为特一级则不再提高。 


22. 基础梁采用平法标注时,没有基础梁的构造要求。 


23. 井字梁布置过密,现浇板由于穿管、防火等原因无法减小板厚,造成板大部分配筋为构造配筋,不满足经济合理的要求。(例:2.6m双向井字梁,板厚为120mm)。 


24. 个别工程的构件承载力不满足规范的要求。 


25. 现浇板配筋的伸入板内长度不够。 


26. 楼层的最大位移于平均位移的比值超过《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的规定。


27. 框支剪力墙结构,转换层上、下结构侧向刚度不符合《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附录E的要求。


28. B级高度的高层建筑结构及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应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进行计算。即:


1) 应采用至少两个不同力学模型的三维空间分析软件进行整体内里位移计算; 


2) 抗震计算时,宜考虑平扭藕联计算结构的扭转效应,振型数不应小于15,对多塔楼结构的振型数不应小于塔楼数的9倍,且计算振型数应使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90%; 


3) 应采用弹性时程分析法进行补充计算; 


4) 宜采用弹塑性静力或动力分析方法验算薄弱层弹塑性变形。 


5) (10.2。10)转换层上部的竖向抗侧力构件(墙、柱)宜直接落在转换层的主结构上。当结构竖向布置复杂,框支主梁承托剪力墙并承托转换次梁及其上剪力墙时,应进行应力分析,按应力校核配筋,并加强配筋构造措施。B级高度框支剪力墙高层建筑的结构转换层,不宜采用框支主、次梁方案。 


29. 框支梁压减力墙时的锚固不满足《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此处的局压要计算)。 


30. 连梁的宽度与墙厚不同,连梁的箍筋异常。(Ф40@150、Ф28@50等) 


31. 现浇挑檐、雨罩等外露结构应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9.1.1条附注设置伸缩缝,即伸缩缝间距不宜大于12m。 


32. 顶层楼板应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进行设计。即:顶层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20mm,宜双层双向配筋。 


33. 内折角梁,纵筋宜在受压区锚固,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新手篇)楼梯13个常见大错误总结(经验分享)







ps:设计院新生,楼梯是一个入门的基础测试,每个人都是从楼梯一步步的画过来的,看似简单的一个楼梯,实际去画的时候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特此总结了一个设计菜鸟初画楼梯时的 心得体验分享给大家!




























 




 






















 









14.jpg
































 











结构设计电算常见错误做法(7大错误)






常见错误做法总结于下。


1. 暗梁当楼面梁使用。这是最常见的错误。暗梁之所以不能当楼面梁是因为其刚度不够,


荷载不能按自己设想的方式传递,即楼面荷载—板—暗梁—柱的传递方式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样将大大低估板的内力。我个人认为,根据内力按最短距离传递的原则,用暗梁代替梁只


有在板受集中力时,在集中力处沿板的最短方向(双向板沿两个垂直方向)设置暗梁,可以


认为集中力由暗梁承受以满足抗弯强度和裂缝要求,此时板的计算跨度绝对不能按支承于暗


梁来考虑。但很多时候,这种做法也没有必要,直接加大板的受力钢筋即可,除非因抗剪(冲


切)需要箍筋而使用暗梁。


2. 与上一个问题相对应的是,在刚度发生较大突变(增加)处,应视为梁。典型的问题是


不同高程的板之间出现的错台,错台本身平面外刚度比较大,而板的平面外刚度较小,不管


你是否愿意,板上的荷载都要传递到错台上,因此应当按梁来设计,尤其是抗剪钢筋应满足


要求。地下通道、车站遇到的这种情况较多,其荷载又比较大,但大多数人对错台的处理却


非常草率,这很令人担忧。


3. 框架结构形成事实上的铰接。最常见的是梁刚度比柱大的多,使柱对梁的约束作用较弱,


形成事实上的铰。这样减少了超静定次数,于抗震不利,也难以形成“强柱弱梁”。 坂神地


震时,地铁车站柱的破坏相当严重,也提醒我们不能忽视这个问题。地铁车站顶底板可看作


筏板,其梁的刚度当然大于柱,但中板处不宜将梁的刚度做得较大。另外,地下工程如通道、


涵洞、地铁车站等,有时不小心也容易作成刚度较大的顶底板和刚度较小的侧墙,这样横剖


面就形成铰接的四边形,两侧墙土压力相差较大时很容易失稳,也不利于抗震。


4. 板墙受力钢筋置于分布钢筋的内侧。很多人总把分布钢筋想象成类似梁的箍筋,因此配


筋不小心就这样倒置。分布钢筋的作用在于固定受力钢筋位置,传递受力及防止温度收缩裂


缝,它不需要象梁柱箍筋那样外包以防止钢筋受压向外鼓出,更重要的是,板墙截面高度较


小,为增加有效高度发挥受力筋作用,一般情况下应当外置受力钢筋。某些特殊情况,如地


下连续墙,由于施工方便原因可牺牲板有效高度,将受力钢筋内置。


5. 在紧靠柱的位置框架梁上搭梁。由于紧靠柱支承的位置,框架梁的转动受到约束,当其


上所搭的梁荷载较大时,将产生很大的扭矩,使框架梁的配筋变得困难。某些设计人员将此


处框架梁与搭接梁的连接看作铰接,这是很不安全的,因为梁的塑性变形能力有限。 * A; q#


D* H0 @) V+ n


6. 板钢筋不伸入上翻梁受力钢筋之上。这在地面上结构中还不容易出现,但在地下工程中,


由于结构形式不够直观,稍有疏忽就会犯错。最常见的是通道入口处顶板有一道收口的横梁,




其底部顺板向下倾斜,形成不规则的梁。多数人配筋将此梁受力钢筋仍然沿水平方向布置,


板的纵向钢筋则从下侧锚入梁内。地下工程没有完全的分布钢筋,在这个横梁处,板的纵向


钢筋实际上是受力钢筋,不但要按受力钢筋锚固,还应当在梁受力钢筋之上。另外,很多人


认为此梁受力小,因而配筋马虎。实际上,此梁由于单边受力,有一定的扭矩,配筋应考虑


板上荷载传递到此梁上。


7. 地铁车站不计中板开洞。由于开洞的影响比较难算,也由于部分人对开洞影响没有当成


一回事,因而计算时都加以忽略。当开洞较小时,这样也许没有多大影响,但地铁车站有时


在中板沿横向平行布置三排楼、扶梯,严重削弱该处楼板刚度,虽然洞边有加强的梁,但梁


高受到限制,中板厚度通常都为 400~500,因此不足以弥补其刚度的损失。至于加暗梁来加


强洞口,更不能弥补计算模式与实际不符的不足。鉴于加强梁高度受限,建议采用通用软件


计算时按空间结构预先计入这一不利影响,否则应加强该处侧墙抗弯、剪能力,并加强该处














1














楼板配筋
















如何判断电算结果的正确性







对于梁和扳,在出来电算结果以后,我一般采用手算结构中一些比较重要的地方,采用公式






As=M/(fy*h0),在这儿漏算了 γs,我一般是算出配筋面积以后,再除以 0.95,0.9,0.85






三个数字(因为大部分情况下 γs 在 1 和 0.85 之间),算出结果以后与电算结果进行比较,




如果相差不大,则认同电算结果,我通过很多次计算发现一般情况下是电算结果远远小于手




算结果(如果电算结果真的有错的话),这种情况一般是电算过程中计算机漏算了荷载,或




者与个人计算参数设置有误有关。










我们一般都是要校核软件的配筋系统的,很多情况下,软件的计算出的内力和配筋量是没有




什么问题的,可是在配筋时容易出错。最好根据配筋面积图和配筋图校核一下!要从两个方




面判断:






1、合理性。






1)周期、振型和地震力。非耦联计算地震作用时,其第一周期一般在以下范围内:






框架结构 T1=0.1~0.15N;






框剪结构 T1=0.08~0.12N;






剪力墙结构 T1=0.04~0.08N。其中 N 为计算层数(N≤40)






振型曲线光滑连续,零点位置符合一般规律。






2)位移 位移曲线应上下渐变,不应出现较大的突变,位移值满足规范要求。






3)构件配筋的合理性。 满足构造要求,最小配筋率,箍筋肢距,梁加腰筋等。








2、平衡性。






分析在单一重力荷载或风荷载作用下内外力平衡条件是否满足。画图的话应该自己参照配筋






计算出来的面积自己画,计算机出的图比较不可靠!要特别注意一下挑梁,大跨度梁的配筋。






首先,要保证结构模型和实际相符,如底层结构高度、铰接梁和框架角柱等特殊构件定义等






其次,复核输入的荷载,如建筑隔墙、电梯吊钩、空调基座、消防水箱和特殊房间荷载等






第三,计算参数必须逐一复核,使之和实际相符,详 pkpm 使用手册






第四,判断电算结果的正确性:下述 9 大指标全部 pass 的话,整个结构方案应是合理的






1、轴压比;2、剪重比;3、刚度比;4、位移比;5、周期比;6、刚重比;






7、参与振动质量比;8、倾覆力矩比;9、楼层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






具体规范条文详后附件






最后,有目的的手工复核一些特殊构件:柱轴压比、较大跨度的梁、上部栽柱的梁等






另外,“三分计算,七分构造”,对楼板大洞口周边梁板、转角窗房间楼板、不能贯通框架






梁之间楼板、楼梯间休息平台梁处短柱、地下室顶板、大底盘顶板等电算结果反映不出来的






部位只能通过构造措施加强,使之和计算模型相符






这篇文章可以参考:






高层建筑结构布置复杂,构件很多,计算后数据输出量很大,如何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是非






常重要的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工程设计经验,对计算结构进行分析、判断,根据其正确与否,






来判断计算模型简化是否合理,输入数据是否正确,从而决定该结果能否作为施工图设计的






依据。






计算结果的大致判断可以按以下的项目进行。(不包括含有多塔、错层等 特殊结构)






15.1 自振周期






对于比较正常的工程设计,其不考虑折减的计算自振周期大概在下列范围 中。






框架结构: T1=(0.12.--0.15)n






框架--剪力墙和框架--筒体结构: T1=(0.06--0.12)n






剪力墙结构和筒中结构: T1=(0.04--0.06)n (式中 n 为建筑层数)






第二及第三周期近似为:






T2=(1/3--1/5)T1






T3=(1/5--1/7)T1






如果计算结果偏离上述数值太远,应考虑工程中截面是否太大、太小,剪力墙数量是否合理,






应适当进行调整。反之,如果截面尺寸、结构布置都正确,无特殊情况而偏离太远,则应检








查输入数据是否有错误。以上判断是根据平移振动振型分解方法来提出的,考虑扭转耦连振






动时,情况复杂很多,首先应挑出与平移振动对应振型来进行上述比教,至于扭转周期的合






理数值,由于经验不足尚难提出合理的数值。
























看到这里是不是感觉处处都是学问,不知道如何收藏吧,布丁教你一秒get这些“干货”!
















布丁有话说
















技巧

  


 





技巧:打开微信,搜索关键词“土木在线”点击关注,订阅手机菜单的干货速递—每日淘专辑—结构设计新手总结,最好的设计总结经验一扫全有了!



















总结梁配筋容易出现的错误(10个常见配筋错误)





①编号



如屋面层梁编号应留意WKL。







总结梁配筋容易出现的错误




②跨数








 




③箍筋



抗规6.3.3第3条当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表6.3.3中箍筋最小直径数值应增大2mm。




 


配筋率如下:




 


④通长筋与支座负筋对应不上




 





 






⑤两个“1/4



a、梁端铰接设计时,其上部纵筋截面面积不应小于梁跨中下部纵向受力钢筋计算值的1/4




 






L5(1)端部按铰接设计,上部纵筋2根14=308,5根18=1272,308/1272<1/4



b、沿梁全长顶面、底面的配筋,一、二级不应少于2Φ14,且分别不应少于梁顶面、底面两端纵向配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



 


 



2根18=509,7根20=2199,509/2199<1/4



⑥锚固不足




 


端部按铰接计算,梁混凝土等级为C25,其需要的最小锚固长度:0.35×40×18=252>200




 




底筋锚固长度12d=12×18=216>200



⑦纵向钢筋一排放不下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2.1第3条,梁上部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300mm和1.5d



5×22+4×22×1.5+8×2+25×2=308>300,一排放不下。



4×16+3×30+8×2+25×2=220>200,一排放不下



⑧抗规6.6.3第2条梁端截面的底筋和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




 






3根16=603,9根20=2827,603/2827=0.213<0.3,强规



⑨底筋应注意把大直径的放角部,可以增加抗扭,更合理








 





⑩有条件时,钢筋尽量减少排数,使有效高度达到最大




 







本期【结构设计新手总结】精彩内容就总结到这里了,觉的不错,就拿起手机扫码关注”土木在线”订阅干货速递——每日一淘专辑,一淘就阅尽天下!








QQ截图20150716094155.jpg
 







孔子云:人而无信,不知其所谓,意思就是一个连土木在线微信都不关注的人,不知道还能干神马?
































全部回复(157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jbs147
    jbs147 沙发

    谢谢细心总结

    2022-02-18 16:29:18

    回复 举报
    赞同0
  • niwenjie1992
    niwenjie1992 板凳
    小手一挥,金币拿走!!!!
    2015-12-26 09:24:26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混凝土结构

返回版块

140.14 万条内容 · 2078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探讨:混凝土环境类别室内干燥环境/室内潮湿环境的正确确定

一。正确识别与确定混凝土结构暴露的环境类别,是正确进行结构设计的前提与基础。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3.5.1条规定,混凝土结构应根据设计使用年限和环境类别进行耐久性设计。二。仅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无法正确识别和确定室内干燥环境和室内潮湿环境。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3.5.2条注1规定的“室内潮湿环境是指构件表面经常结露或湿润状态的环境。”是错误的。 按照《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规定,厨卫之外的相对湿度90%以下的室内环境均为室内干燥环境,环境类别为一类。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