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电气工程 \ 供配电技术 \ 差分滤波器电路设计论文

差分滤波器电路设计论文

发布于:2015-09-20 23:07:20 来自:电气工程/供配电技术 [复制转发]
1接地电容效果分析

在电路中电容C容抗值Zc=1/2πfC,且容抗随着频率f的增大而减小。因此滤波器电路中一个恰当的接地电容C,可使交流信号中的高频成分通过电容落地,而低频成分可以几乎无损失通过,故将小电容接地等同于设计一阶低通滤波器。在滤波器电路中,多处电容接地设计等同于多个低通滤波器与原电路组成低通滤波器网络,在提高截止频率附近幅频特性的同时会较好抑制高频干扰,因而接地优化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2滤波器设计仿真

根据实践需要,设计满足上级输出电路阻抗为100Ω、下级输入电路阻抗为50Ω、截止频率为5MHz的5阶巴特沃斯低通滤波器。普通差分滤波器由于其极点与单端滤波器极点相同,故具有相同的传递函数,因而依据单端滤波器配置的差分结构滤波器能够满足指标要求。在差分结构形式上进行接地优化后,由于接地电容具有低通滤波功能,不同电容值C会导致不同频段幅频响应迅速衰减。图2~图5分别为普通差分滤波器与多处接地差分滤波器的配置电路与幅频特性曲线。由仿真结果可得,截止频率为5MHz的多处接地差分滤波器幅频响应在9MHz内迅速衰减至-50dB,而后在10MHz处上升为-30dB;而普通滤波器幅频特性在9MHz处为-20dB,在10MHz处为-22dB。因此,接地优化滤波器幅频特性曲线总体位于普通差分滤波器幅频特性曲线形成的包络内,故多处接地达到了过渡带变窄与抑制高频的效果,因而接地优化电路设计通过仿真是可行的。

3实物验证与分析

由于实际电路与理想条件有一定差异,可能导致实际效果与仿真结果不符,为验证接地优化差分滤波器,在实际电路中能够提高截止频率附近幅频特性与抑制高频干扰的能力,将上一节仿真通过的普通差分滤波器与接地差分滤波器制作成PCB电路,通过矢量网络分析仪测试其频率特性,结果如图6~图9所示。由图可得,多处接地差分滤波器电路中,由于接地电容相当于一阶低通滤波器,所以由接地电容与普通差分滤波器组成低通滤波网络能够大幅提高滤波器截止频率附近幅频特性。同时,由于容抗Zc=1/2πfC随f增大而减小,在高频时几乎为零,高频信号可以通过电容落地,故其在高频抑制能力上大大优于普通滤波器。因而接地优化在实际电路应用中是真实有效的,可以应用于抑制高频信号的低通滤波器中。

4结论

多处接地差分形式滤波器,由于其接地电容相当于低通滤波器,故只要其容抗值Zc=1/2πfC能够小于等于电容单独作为一阶低通滤波器时截止频率要求的容抗值,就可以大大提高滤波器截止频率附近幅频特性与抗高频干扰的性能,这为具有差分结构的DAC成型滤波器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作用。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供配电技术

返回版块

97.86 万条内容 · 2083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放大器实验板电路设计论文

根据密勒效应,得密勒电容CM=(1+gmRc)Cb'e[3],放大器上限截止频率的表达式为:(1)由式(1)可见,三极管极间电容Cb'c越大,放大电路的上限截止频率越低。开关J4、J5控制电容C6、5的接入与否。R11、C8和R4构成第一级和第三级之间的极间负反馈,开关J2控制负反馈支路的接入与否。当开关J2闭合,极间负反馈支路接入,此时称为电路闭环。深度负反馈时整个电路的闭环增益为::(2)由式2可见,开关J2闭合时,整个电路的增益只与反馈支路元件R11和R4有关。当开关J2断开,级间负反馈不接入,此时电路称为开环。开关J3断开,R8、R9不接入,整个电路的开环增益为:比较式(3)和式(4)可知,开关J2断开,整个电路的增益与开关J3的状态有关。由于R7>R″,所以开关J3闭合时,本级(第二级)负反馈电阻减小,放大倍数增大,整个电路的增益较大。元件R10、R2、C4构成负反馈支路,为第一级放大电路提供直流偏置,稳定静态工作点。电容C4用来滤除通过R10反馈到第一级的交流信号。二极管VD1用来保护电路,防止因电源接反损坏实验板。二极管VD2为实验板的指示灯,R13是限流电阻。R5、C3、C7构成∏型滤波电路,用来滤除直流电源中存在的交流成分。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