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结构 \ 混凝土结构 \ 浅谈民用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浅谈民用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发布于:2015-09-14 15:14:14 来自:建筑结构/混凝土结构 [复制转发]



  摘要:本文由自己工程建设管理的实践经验,浅谈了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简要的说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结构设计 简化设计 安全问题
  1基本概念模糊的问题
  在结构设计中,首先应正确选择设计简图,再根据作用在结构上的荷载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进行力学分析,然后进行截面设计。在设计中必须认真对待每一个步骤,才能保证工程设计的质量。但有时会出现图省事随意简化设计的情况,计算假定与实际结构不符,对于力学分析复杂的构件,时常忽略一些必要的计算数据,如自振周期、层间位移比、稳定、变形、裂缝、挠度等,而造成工程质量隐患。
  如一栋Y字型的16层楼,一层转换,该楼平面为Y型,属于凹凸不规则,转换层属于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考虑地震力偶然偏心时层间位移比大于1.2,属于扭转不规则,按规范规定的平面及竖向不规则类型,属于严重不规则结构。在设计时应注意调整外围剪力墙,使层间位移比小于1.2,转换层的刚度不小于相邻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70%及其上相邻3层侧向刚度的80%。在设计时应全面严格控制结果,使其符合抗震设计要求,不能只是看到梁柱没有超筋就认为设计通过了。
  在建筑设计中还存在许多我们不太注意就会出现的失误或问题。作为结构设计人员,应加强对规范的学习和了解,掌握规范条文解释的内涵,加强对常见结构设计错误的辨别能力,提高对结构设计问题的防治能力,使建筑的结构设计工作做得更安全、更合理。
  2盲目简化设计的问题
  (1)基础设计都不是只凭地基承载力来确定的,还要综合考虑土层沿水平及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土质物理力学指标、有无地质异常、原有坑道、地下水位深度等因素,而且上部结构也要结合地质情况确定选型,做必要的技术处理。有的工程因甲方或施工单位图省事、省工期及其他原因使地质勘查深度不够或不按要求做必要的地基处理,给建筑造成较大的工程隐患和浪费。
  (2)设计中涉及的一些设计参数、折减系数或放大系数,没有严格按照规范和设计假定取值,使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
  (3)由于地基变形的控制是地基安全的基本控制之一,地基变形的差异(不均匀沉降)对结构设计尤为重要,它是导致建筑物产生裂缝的重要原因。因此不能忽视地基变形的验算,同时还应根据建筑所受荷载、结构形式、局部地质变化等因素做不均匀沉降的综合判断或计算,采取相应的技术处理。
  (4)解决砌体局部受压问题不优先采用梁垫、不进行抗压计算,盲目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增加材料消耗。
  3建筑主体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实践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结构设计人员容易在屋面梁板配筋、楼层平面刚度计算及原则、构造箍筋等环节出现失误。其主要问题表现如下:
  3.1屋面梁板配筋的问题
  (1)顶层的屋面楼板漏水的现象屡见不鲜,究其主要原因往往是配筋过少。而配筋过少的原因,笔者认为是屋面梁板未考虑屋面梁板在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和受力等作用,而造成配筋过少。在通常的结构建模中,出于设计软件本身的局限性和设计人员本身的原因,结构模型中往往未考虑屋面梁板在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和受力等作用。因而在设计当中不应该遗漏这些因素,适当加强配筋率,避免而裂缝宽度较大。
  (2)屋面的受扭梁缺少必要的抗扭腰筋。对于一般的梁,为了保持钢筋骨架的刚度,同时为了防止梁腹出现过大的裂缝及承受温度和收缩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当梁的腹板高度hw≥450mm时,在梁的两个侧面应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每侧纵向构造钢筋(不包括梁上、下部受力钢筋及架立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应小于腹板截面面积bhw的0.1%,且其间距不宜大于200mm。对于受扭构件,其纵向受力钢筋的间距不应大于200mm和梁截面短边长度。另外还应注意在结构设计中常将设置悬挑檐口的屋面粱误等同一般梁,未按受扭构件设计配筋,也是应引起足够注意。
  3.2楼层平面刚度的问题
  一些设计在缺乏结构布置必要措施或缺乏基本的结构概念时,采用楼板变形的计算程序。尽管程序在力学模型上是成立的,但在确定楼板变形程度上却很难做到准确。作为计算的大前提都无法做到工程实际和计算模型相符,其计算结果又怎么会是正确的呢?因而根据此结果进行的结构设计肯定存在着结构某些部位或构件安全储备过大的现象,甚至结构不安全成份!为了使程序的计算结果基本上反映结构的真实受力状况而不致于出现根本性的误差,设计时应尽可能将楼层设计成刚性楼面。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在建筑设计甚至方案阶段就避免采用楼面有变形的平面(比如楼层大开洞、外伸翼块太长、块体之间成“缩颈”连接、凹槽缺口太深等);其次要从结构布置和配筋构造上给予保证,对于使用功能确实必需的,或者建筑效果十分优越的建筑设计,如果其平面无法完全符合刚性楼板的假定,那么在结构设计时可以通过增设连系梁(板)、洞口边加设暗梁边梁、提高连系梁(板)或暗梁边梁的配筋量、采用斜向配筋或双层配筋形式等方法,尽量满足刚性楼板的基本假设,或者弥补由于不是绝对的刚性楼板假定而产生的计算“误差”。当由于建筑功能的需要,不可避免楼层大开洞、外伸翼块太长、块体之间成“缩颈”连接、凹槽缺口时,应当根据实际在程序中正确选择楼板模型,定义弹性板,比如PKPM程序中的弹性楼板模型有弹性模板6,弹性模板3,弹性膜等3种,在该程序中弹性楼板的定义与板厚有关。
  3.3构造箍筋的问题
  (1)剪力墙连梁箍筋超筋。连梁箍筋超筋,由于规范对梁的配箍率仅明确了下限值,即给出了Psv计算公式,但是没有给出其上限值直接的表达式,所以人工干预配箍率时容易因大意而超筋。其实,规范对配箍率上限值的规定是通过梁截面尺寸的要求来定义的。《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规定,无地震作用组合时,剪力墙连梁的截面尺寸应符合:Vb≤0.25βcfcbbhbo结合规程规定,连梁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满Vb≤0.7ftbbhbo+fyvAsvhbo/s,我们可以推导出无地震作用组合时,连梁的面积配箍率上限值的计算公式为Psv,max=Asv/sb=(0.25βcfc-0.7ft)/fyv。其他情况下的连粱配筋率上限值同样可以推导出来。
  (2)框架柱箍筋时,短柱箍筋没有全长加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剪跨比λ≤2框架柱应沿柱全长加密箍筋且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楼梯间周围的框架柱一般为短柱,还有错层房间周围也有可能出现短柱,对这些部位的框架柱应该引起注意。另外还应注意,《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当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大于3%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纵向受力钢筋最小直径的10倍,且不应大于200mm;箍筋末端应做成135°弯钩且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箍筋也可焊成封闭环式。
  4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问题
  关于建筑安全事故是否与结构设计有必然联系,一直是建筑设计界所高度重视的问题。在实际设计中,盲目加大构件截面,增加用钢量成为一种常见的设计方法,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我国很多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的用钢量,已超过国外同等高度钢结构用钢量。尽管我国设计规范所设定的安全贮备较低,但某些工程的材料用量反而高于国外同类工程。从历史事实来看,自上世纪50年代至今,我国使用的结构设计方法一直没有很大的改变,而50年代所用的混凝土强度很低,其施工手段也很落后,混凝土用体积配合比,人工搅拌,没有振捣器,而施工发生安全事故的却很少。在以前很多大楼等建筑物,使用至今已逾45年,而且都经过了唐山地震影响的考验。这些事实足以证明,建筑安全事故与结构 设计安全度是没有连带关系的。
  5结语
  随着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我国建筑迅速增多,形成了强大的冲击波。而结构设计的现状往往是“快餐”式的,时间紧,任务繁重,面对如此形势,实实在在把建筑的结构设计放在首位加以研究,对建筑创作是非常重要的。

全部回复(3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ymxl2011
    ymxl2011 沙发
    谢谢了,好资料,收藏了
    2015-10-30 23:19:30

    回复 举报
    赞同0
  • luoye890416
    luoye890416 板凳
    学习中
    2015-10-30 13:09:30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混凝土结构

返回版块

140.14 万条内容 · 2078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讨论一下规范中关于剪力墙的一些没有说清的问题

最近和同事讨论了规范中关于剪力墙的一些没有说清的问题,主要有下面三条:1、对于多肢剪力墙,如果其中一肢轴压比超限,是否能用多肢组合轴压比来回避问题?2、在底部加强区,如果一肢轴压比大于0.3,其他均小于0.3,那么该墙是布约束边缘构件,还是构造边缘构件?还有就是同上一条,能不能用多肢组合轴压比来回避问题?3、对于多肢剪力墙是否属于短肢的判断,能不能采用墙体的总投影长度,还是要求至少一肢满足长肢要求?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