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结构 \ 混凝土结构 \ 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研究4篇

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研究4篇

发布于:2015-09-11 09:31:11 来自:建筑结构/混凝土结构 [复制转发]
第一篇

一、建筑结构抗震目标与设计
在建筑结构的实际抗震设计中应坚持“小震无影响、中震可维修、大震不倾倒”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主要实施两阶段设计,在第一阶段中,参照小震出现时的作用效果、负载效应,科学计算结构构件负载能力以及形变程度,在第二阶段设计中,参照出现次数较少的地震作用效果,科计算建筑结构的形变程度。
二、地震灾害中建筑结构的损害位置
众所周知,地震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和复杂性,这要求建筑结构应具备一定的弹性形变程度,以免在地震中被损坏或者倾倒,若想实现此项目标,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合理的抗震设计可降低损坏程度,这是因为将地震产生的能量经由弹性形变进行消耗,因此,在抗震设计中应着重增强建筑结构的形变程度、能量损耗效应和抗震性。
(一)各层结构强度较弱楼层。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如若框架结构设计不一致,将会存在结构强度较弱的楼层,一旦遭遇地震,高楼层首先受到损害,形变程度较大,从最初的弹塑性形变到最终的集中形变,引发倒塌现象。
(二)填充墙的损坏。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填充墙具有较强的抗形变能力,刚度和硬度均较高,然而,一旦遭遇地震灾害,填充墙首当其冲被破坏。如若地震等级超过8级,会进一步损坏填充墙,墙面缝隙较大,严重情况可能出现倒塌。通常,对于填充墙结构而言,上端重量较大,底端重量较小,实心填充墙和空心填充墙相比,损坏程度比较严重,同时,砌体墙的损坏程度重于砖墙。
(三)节点、节点与柱端的衔接点。在建筑结构中,如若梁的重量小于柱,则柱的底端与顶端相比,结构较强,柱子旁边被损坏的可能性较大。通常,在地震灾害中,柱的顶端的损坏程度最为严重,形变较大。如若损坏相对较轻,柱子会出现倾斜,存在折断的可能性,如若情况严重,将会损坏混凝土,内侧主筋显露,有些还会出现脱节现象。
三、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如若遭遇地震,在节点位置几乎不出现破坏,梁与柱相比,出现屈服的现象较早,且发生的频率较多,通常,位于相同水平面的柱子两侧出现的屈服时间越长,则越有利,对于底层柱底的塑性最后形成,由此可知,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环节,应尽量分散呈现梁、柱的塑性,以此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建筑结构的地震抵抗能力。
(一)确保延性。1.计算延性。钢筋混凝土结构一旦遭受地震灾害,应借助楼层水平方向的地震剪切力以及各个楼层之间的位移映射楼层破坏程度,由此可知,待抗震设防等级达到二级以上标准时,结构构件处在弹塑性阶段,具备一定的承载力,地震灾害中所产生的能量主要通过弹塑性形变进行耗散,这要求框架结构的形变能力较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抵抗地震灾害。依据大量实验可知,强柱弱梁、强节点等结构,其内力重新分布效果良好,能量耗散效果良好,在极限层出现较大的位移,抗震效果较为理想。本文中强弱标准在实际生活中有具体规定,为给设计者提供更多的便利,使用抗震负载力充当验算表达式,只要代入公式,便可计算。刘家洋江西五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江西赣州3410002.结构延性。通过对以往地震灾害分析可知,建筑结构若想有效吸收塑性阶段所生成的能力,这要求建筑结构应具有较强的负载能力。这主要是因为建筑物在遭遇地震灾害时,建筑结构处于塑性阶段,十分容易出现形变现象。因此,应参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实际特点以及具体的抗震标准,地震灾害多发的国家应依据延性结构开展设计工作,确保局部结构的薄弱地带具备一定的负载能力和刚度,进而确保建筑结构的整体质量,增加延性可增强建筑结构的形变能力,以此来降低地震灾害的影响程度,全面提升抗震能力。另外,在结构分布上,应依据适当增加的数值来设计柱端变形负载能力,这不仅严格坚守了强柱弱梁的设计原则,还降低了屈服几率。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若想预防柱中出现塑性绞现象存在一定的难度,同时,还应遵循强剪弱弯,为实现这一目标,应采取有效的构造措施,进一步实现结构延性。
(二)梁柱结构设计为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在抗震设计环节,应适当提高房柱承载能力,以便进一步承担房梁压力。钢筋混凝土结构在遭遇地震灾害后,房梁塑性异常明显,一旦受到最大非线性位移干扰,塑性将会发生较大的转变,引发柱端塑性延迟出现,待达到最大非线性位移后,塑性转变较小,有些甚至不出现塑性转变,便可确保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
(三)实施短肢剪刀墙设计。短肢剪刀墙是指中间位置剪力墙薄壁,其它均是短肢剪刀墙,该结构主要被应用在地震等级在6-7级范围内的区域中。在短肢剪刀墙中存在多个剪刀墙结构,在具体的设计环节,应严格参照相关规范,合理设计,不仅要确保受力方向的抗震能力满足标准,还应保证承载能力统一。同时,还应有效控制倾覆力矩,在具体的建筑工程中,应依据相同侧力方向上的实际面积以及整体结构中截面面积,来确定倾覆力矩。
(四)其它措施。为确保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较强的抗震能力,在设计环节,应明确受拉钢筋的最理想的配筋率,同时,配筋率一定要涵盖最小以及最大配筋率,其中最小配筋率可确保房梁稳固,不会因拉力影响出现断裂或者缝隙,最大配筋率可确保受拉钢筋在屈服条件下,混凝土承压地带和房梁的最后损坏状态下的极限压应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是因为在房梁的最后损坏状态下,均以受压地带混凝土的负载压力和损坏程度进行衡量。另外,在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环节,可针对箍筋使用制定详细的标准,此种作法,可全面抗剪,并可规范箍筋的最小半径,使其在箍筋条件下,竖向箍筋不会因提前受力,引发不稳现象。同时,还应约束遭受压力的混凝土,以此来增强混凝土的耐压力。最后,还应切实保证房梁部位所使用的钢筋质量合格,满足相关规范标准。受压钢筋可充分分散剪力作用,减小受压地带的高度值,在遭遇地震灾害时,下梁地带可整箱弯曲,下方钢筋会承担一定的压力。
四、结语
综合分析我国地质条件可知,我国某些地区处于地震多发地带,且目前,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我国最主要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不仅直接关乎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还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因此,我们应重视抗震设计工作,严格遵守相关规范,全面增强建筑物的强度和安全性,尽量降低或者避免地震灾害对建筑物的影响程度。


第二篇

1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存在的不足
为了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作为设计工作者,必须加强设计技术和总结经验教训,认真分析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缺陷与不足,以便采取适当的措施,以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在工作实践中,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建筑场地选用。部分建筑工程在开工之前没有对地形进行详细地勘察,在地质地形不明的情况下进行修建(或改扩建),导致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不佳。②建筑结构主体设计不达标。例如建筑结构重心往往头重脚轻,导致结构的连接处薄弱,这样一旦发生地震,就会由于鞭梢效应的影响导致建筑倾覆。③建筑原材料质量不达标。这也是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不足的一种表现,难以为施工方提供科学的决策和依据,从而造成建筑结构施工质量不高,无法提升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与国外标准相比,我国抗震结构设计规范对于系数认识的不足十分明显。欧洲和新西兰根据代码减震系数(“中震”和“小震”二者的地面运动加速度之比)划分延性等级。美国UBC规范由相同的原则划分延性水平,但在高烈度区使用时建议采取高延性等级,反之亦然。目前,中国将采取降震统一的2.81的折减系数,而目前我国将地震作用降低系数统一取为2.81,对延性要求是按抗震等级来划分,抗震等级实质又主要是由烈度分区来决定的,这就导致同一个R对应了不同的μ,从而制定了不同的抗震措施,这与R-μ关系是不一致的。这种思路造成低烈度区的结构延性要求可能偏低的结果。
2针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不足的对策
根据以上的分析结果来看,设计工作者往往缺乏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存在不足的深刻认识。因此,为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作为设计工作者,我们必须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抗震措施。
2.1定位问题
作为一个设计工作者,地质工程建设项目必须要进行详细的调查、选择,建筑必须满足抗震要求,地质和地形须保证与设计一致,为提高有效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2.2结构选型问题
在设计过程中主体建筑的结构设计,应始终坚持对称和简单的规则,尤其是结构的竖向设计应具有一致性,并降低结构形状的重心,有效地防止头晕和连接材料强度不足的问题。
2.3建筑用材料的问题
材料选用设计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在建设项目中,新型建筑材料选用时应尽可能地减轻结构自重和建设成本,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并且降低成本。
2.4做好基础工作的策略
①在建筑结构域抗震设计的前期阶段,作为设计人员,应学会以概念设计角度,科学合理的色剂建筑物,以更好地确定建筑体系和结构布置,在此基础上,应严格按照三水准设防和两阶段设计达标建筑结构抗震设防标准,且建筑结构的设计至少应从刚性、柔性、延性以及结构控制四个阶段进行设计,但地震具有较强的随机性、间接性、复杂性和偶然性,因而建筑结构往往由于结构的自振周期、阻尼的变化、材料性能的高低以及基础沉降的差异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导致结构的设计难以满足实际的需要,正是基于此,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人员,也应进行概念设计,同时确保设计的可靠性,方能进一步夯实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②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为确保所设计的建筑构件之间相互协同的工作,需要建筑结构构件在承载力最大时也能协同工作,且具有较强的耐久性,因而在建筑结构中,作为设计人员应利用建筑的结构体系具有协同工作的特点进行设计,同时不得一味地借助建筑结构的自身刚度进行荷载的承受。③材料利用率的高低与结构之间工作协同能力的高低有直接的关联,因而作为设计人员,应致力于建筑材料的利用率的提高,同时结合工程实际,采取就性的设计,以最大化地确保设计的可靠性。比如在设计梁截面应变梯度时,由于梁的长度一旦发生变化,那么梁弯矩就会出现变化,进而降低梁的中和轴周围材料的利用率,最后导致矩形截面的受压构架的利用率相对低下,这就需要设计人员利用建筑概念设计理念分析结构,从而更好地将梁截面应变的梯度进行调整,确保构件的轴心持续地受力,进而促进材料利用效率的提升,最后促进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有效提升。
3常见的结构抗震设计技术简述
上文提到,设计工作者往往缺乏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存在不足的深刻认识。因此,作为设计工作者,我们必须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抗震措施。在此基础上,同时采取相应建筑结构类型的抗震技术,从而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常见的建筑结构形式一般为多层砌体房屋结构和混凝土框架结构。笔者将主要简述两种结构的抗震设计:①多层砌体房屋结构的抗震设计技术。砌体结构是最常见的结构,这种结构,不仅吸引项目,该结构体系已被广泛应用于许多工程,它具有成本低的特点。作为结构设计师,我们必须加强砌体结构的抗震设计。特别是应按相应的国家规范和地方规范,对砌体结构房屋的建筑高度和层数提出限制要求;其次,对砌体结构的纵横墙体的数量和墙体之间的最大间距提出限制要求,严格按照相应的标准和规范的地震参数对当地住宅规模加以控制;最后,墙体砌筑中构造柱和圈梁的合理的平面布置和配筋可以加强约束墙体,以确保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②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框架结构是建筑结构中另一种常见的结构,框架结构主要由梁构件和柱构件通过刚接与铰接方式相连从而构成承重体系结构。这在地震中主要表现的危害现象是:柱端出铰、柱端剪切破坏和节点破坏等。而框架柱构件的破坏则是导致建筑物结构局部或整体塌陷的重要原因。从钢筋混凝土柱构件的破坏位置来看,典型破坏位置有:柱顶破坏、柱中部破坏、柱底破坏、短柱破坏、梁柱节点处破坏。为此对于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应严格按照设计理念: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方能最大化地确保建筑抗震设计的可靠性。
4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建筑复杂结构的抗震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人员必须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缺陷,认真分析与总结,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并认真区别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类型,特别是抗震设计的组合应根据技术来决定,以更好地促进设计水平,以改善结构的抗震性能,同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并有效地保护生命和财产安全。


第三篇

1.地震抗震结构设计的概念
对于建筑的抗震设计,隶属于概念性,鉴于地震发生的不稳定、随意性及不可准确预估性,建筑物所采取的抗震设计方式是否科学,只有在概念性的设计方式中进行全面体现。在进行抗震设计的时候,需要初始阶段全面了解地震的能量、建筑结构的模式、系统、强度及刚度等问题,目的是在结构设计中有效应对抗震较为薄弱的问题。
2.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关键点的探讨
2.1保证建筑场地选择的合理性。鉴于地震所产生的影响和破坏的区域具有扩展性,范围较大,在整个影响区内的建筑物都会受到损坏,但是鉴于位置不同,所受到的破坏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进行结构抗震设计的时候,对于建筑场地的的合理选择十分关键。在进行选择场地的时候,要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地带,如地质结构比较要坚固、环境比较开阔,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地震灾害对建筑物产生的损害,减少沉陷现象的发生,提升抗震效果。另外,要避免坡度较大的山脚、地质构造不均匀、地基不坚固的地区,尤其要避免选择地震多发的地区。
2.2对建筑结构高度进行的抗震设计。在对建筑物高度进行考量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建筑适用性和经济性,确定不同结构系统需要的最佳的高度数值。一个合理的建筑物高度主要是由施工水平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共同决定的,但是,在实际的施工中,会出现高度超标的情况,因此,要谨慎对待这样的问题,尊重科学。一旦发生地震,超高层建筑物的结构发生变化的程度会较大,高度的增加,会增添影响因素,同时,也发生一定的变化,例如,延性的具体要求、安全标准、材料的基本功能、荷载相关系数等。
2.3对材料和结构系统进行的选择。在地震经常发生的地区,对于建筑材料以及建筑结构类型的选择至关重要,需要高度重视。通常,对于高度在150米以上的建筑,主要结构类型为框架筒、筒中筒以及组合筒,它们在高层建筑中应用比较广泛。在国外一些地震高发地区,主要的建筑材料为钢结构,在我国主要是以钢筋混凝土和混合类型为主的结构模式。对于这种结果内筒,在地震中,所受到的力量为80%左右。鉴于整个结构的关键和核心为钢筋混凝土,因此,结构变形的极限即为混凝土结构变形的标准,要以此为基础,绝对不能超过。在弯曲变形的条件下,侧向位移增大,依靠钢结构实现对位移幅度的减少,但是效果不显著。一般情况下,为了提升结构刚度和强度,可以加强混凝土的刚度来实现,也可以增设伸臂结构,以促进抗震效果的提升。
2.4对于轴压比和短轴进行的相关设计。针对建筑机构抗震设计,为了实现抗震效果的提升,要减小柱的轴压比,同时,增加其截面的面积。对于轴压比的降低,其目的是将柱子设置于偏心受压的状况中,防止纵向受力钢筋脱离受拉屈服,出现混凝土破损的情形。对于柱本身,其具有较大的刚度和强度,但是,与之相适应的是结构的延性发生变化,出现延性较差的情况,一旦发生地震,整个结构在消耗地震能量罗永滨江西五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341000方面就显现的十分差,结构发生变形、受到侵害的几率就大幅上升。因此,在进行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时候,墙柱若梁是比较常见、有效的设计模式,主要是梁的延性较好,能够将适当的变形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极大降低了柱子达到屈服强度的几率,在具体设计的时候,可以对轴压比进行合理范围内的增大。另外,通常情况下,在高层建筑的底层,柱子的长细比控制在4,但不是以此作为短柱的唯一判断标准。因为,短柱的关键影响因素为柱的剪跨比,当其数值被控制在2的范围,才能将其判断为短柱,
2.5对抗震设计的级别进行不断提升。在近些年,地震发生的频率较高,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损失。对于地震灾害的研究,将50年作为一个探索周期,而小型地震再次发生的时间间隔为50年,这种地震的危害已经超过了结构抗震设计安全烈度概率的60%以上,而中型地震周期为475年,概率达到10%,而大型地震周期为2000年,概率达到2%,为此,要将建筑结构的抗震等级进行适时调整,提升到新的等级,对抗震设计进行全面、科学、合理的设计,实现较为稳定的抗震效果。
2.6严格控制基础形式的选择。在整个建筑基础施工之前,要对基础类型和模式进行恰当的选择,目的是提高建筑结构抗震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对于基础类型,主要的影响因素为结构系统的种类和荷载力的大小。上部结构传输的力越大,就需要基础要具备较强的承载水平和刚度。对于不同的建筑机构,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地基变化和沉降标准。
2.7建筑结构的消能减震与隔震设计介绍。在传统的结构抗震设计中,主要借助对结构本身强度的增加来实现的,对策的性质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对于消能减震隔震设计方式,主要是将隔震层设置在整体结构中,抑或是进行消能器的安置,以实现对地震能力的有效吸收,进一步实现减震的目的,其性质彰显主动性。在建筑设计规范中,隔震的内容被纳入其中,但是鉴于结构系统的全新性,隔震层以上结构的标准高于非隔震层,因此,在设计中运用的几率不高。
2.8对抗震构造措施的设置。在整个抗震设计中,抗震构造措施至关重要,其合理性直接关系到防震效果的实现。在砖混结构中,对于水平圈梁的设置增强了内外墙的有效连接,使得房屋彰显整体性。圈梁的设置能够有效抵制预制板的脱落,平面倒塌的可能性降低,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屋盖的水平刚度被增强。一旦发生地震,墙体的裂缝的程度被减轻,降低了不均衡沉降对建筑的影响。同时,构造柱的合理安排,使得房屋结构脆性被降低,延展性增强,即使墙体出现破损或者开裂,可以充分利用其塑性变形,实现对地震能力的消耗。
2.9抗震设计其它方面的影响。在进行抗震设计的时候,除了要考虑物料、空间结构、高度等因素外,还有注重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首先,在进行结构抗震设计的时候,要保证抗震设计的多样性,否则,抗震结构的一部分发生实效,整个结构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就会受到影响,将整个建筑置于极大的危险中;其次,在进行结构系统设计的时候,要保证结构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延展性强,同时,耗能持续的时间较长;再次,要均衡分配结构刚度和强度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分配,避免出现结构薄弱环节,防止结构出现过大的应力集中或者塑性变形集中的状况。
3结束语
总之,随着高层建筑的不断扩展,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成为设计工作的重点,尤其抗震设计更为关键。对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来说,其设计彰显完整性和系统性,需要将其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对于抗震设计的来说,其设计效果直接决定建筑物的标准。为此,合理、科学的抗震设计非常重要,要针对不同的建筑和具体情况,进行最佳抗震设计的追求。


第四篇

1概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城市的商业建筑功能渐趋复杂。该类建筑竖向高度未必很高,但由于功能的需求,平面布置凹凸不规则、大范围开洞、局部挑空跃层、部分柱需设置转换等建筑抗震设计中的不利因素较多出现,时常会达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特别不规则”的程度,给建筑的结构抗震设计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就该类多层特别不规则建筑的结构抗震设计做一些探讨。
2工程概况
本项目为大型综合商业建筑。总建筑面积为80896.27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56825.71m2,地下建筑面积24070.56m2。建筑主体高度21.2m,地上4层,设有1层地下室。本工程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物结构安全等级为一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抗震设防分类为重点设防类(乙类)。本工程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特征周期0.9s,属Ⅳ类场地。结构阻尼比为0.05,多遇地震影响系数为0.08,罕遇地震影响系数为0.45。地震作用按7度采用,按8度采取抗震措施。本项目的主要结构特点为楼面开洞多、局部托柱转换、大跨梁及大跨悬挑梁较多。
3结构布置
3.1结构体系选择
本工程为多层大型商业建筑,整体设置1层地下室,地下室层高5.3m,主体结构高度21.2m,首层层高5.5m,2层~4层层高5.2m,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转换处采用型钢混凝土,大跨处采用了预应力,天空园处下部为型钢混凝土,出屋面上部为钢结构加支撑。楼盖体系为普通梁板体系。以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端。一般框架的梁和柱抗震等级为二级,局部转换梁、柱和大跨梁为一级。
3.2结构平面布置特点
1)中庭开洞:建筑中部设有通高的中庭,楼板削弱较大,洞间设置连通道,宽度约为4.0m~10.0m,连接相对薄弱。2)影厅开洞:南侧单元3层设置为多间影厅,影厅高度均为2层高,大面积开洞造成4层楼板严重不连续。3)大跨悬挑、大跨梁:建筑内部中庭两侧走廊根据建筑效果要求,均采用悬挑结构,一般悬挑长度约为4.3m,中厅连通道大跨梁、中厅屋面大跨梁跨度达到16m~25m。局部大跨度梁根据需要,采用预应力或型钢混凝土等结构形式。3.3地下室及基础设计地下室为一层,层高5.3m。通过增加适量均匀布置的剪力墙,使得地下室抗侧刚度(剪切刚度)满足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端的要求;地下室顶板采用梁板式结构,板厚不小于180mm,配筋率大于0.25%。本项目采用柱下桩基加防水板的基础方案。
4不规则性分析
4.1判定依据
根据国家标准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3.4节相关内容的规定,并参照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DGJ08—9—2013建筑抗震设计规程的相关内容,对结构规则性进行判断。
4.2判定结果
1)平面不规则的判定:a.考虑偶然偏心的扭转位移比为1.31,大于1.2,属于扭转不规则;b.中厅楼板开洞(电影院区域也有类似问题),Y向有效楼板宽度约为典型楼板宽度的26%,小于50%,属于楼板局部不连续。2)竖向不规则的判定:楼层局部退台及电影院区域开大洞造成了局部的转换柱,属于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3)其他不规则:a.局部有跨层柱;b.在一层楼板局部室内外相交处,楼板错层高度1.15m,大于0.6m;c.出屋面天空园部分为钢结构,属于局部混合结构体系。综上判定,本项目属于特别不规则的多层建筑。其中楼板不连续的情况较为严重,楼板的尺寸和平面刚度急剧变化。
5相关抗震措施
针对不同的不规则形式,本工程采取了下列相应的加强措施:1)扭转不规则:结构抗侧力构件在平面布置中尽量对称均匀,避免刚度中心与质量中心之间存在过大的偏离,加强外围构件的刚度,增强结构的抗扭性能。适当加强受扭转影响较大部位构件的强度、延性及配筋构造。2)楼板不连续:对薄弱处的连通道进行性能设计,连通道的框架梁、柱及楼板按满足中震不屈服的要求设计。对薄弱连接板的刚度、强度均予以构造加强。板厚加厚至150mm,采用双层双向配筋,单层单向配筋率加大至约0.3%,充分加强其刚度、强度及延性,防止地震时连接板过早过大屈服,对整体结构产生不利影响。结构整体计算采用局部弹性楼板(弹性膜)的计算模型,以考虑薄弱板在平面内变形对结构的影响,并得出楼板真实内力及对周边构件的影响,控制连接板内主应力满足“小震不裂、中震不屈服”,即多遇地震作用下板内主拉应力小于混凝土抗拉强度设计值,并将板内力放大3倍后进行配筋设计;同时对中庭间连接处的大跨梁及相关支承梁、柱采取加大强度、延性的措施,使得该处的抗震耐受力高于其他部位,保证结构的整体安全性。影厅区域均为2层高,在15.850m标高楼板缺失严重,仅有部分通道板相连,计算中按实际开洞情况建立计算模型,此层楼板均按弹性膜定义,构造上本层板厚150mm,配筋双层双向并加强。3)托柱转换构件:模型计算时将抬柱梁设置为转换梁同时将其抗震等级提高一级,对其内力进行放大。对重要部位的转换梁、柱采用型钢混凝土,提高其承载能力及延性。转换构件的构造措施均提高一级采用,同时参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0.2条的相关要求进行适当的加强。4)跨层柱:重点区域的跨层柱采用了型钢混凝土以增加延性。5)局部错层:在局部错层处适当布置剪力墙,同时对框架梁采取加腋的措施,以保证水平地震力的传递。6)局部混合结构体系:采用MIDAS程序进行空间整体分析,将钢结构柱对应的下部框架柱设置为型钢混凝土柱,并对型钢混凝土柱过渡钢柱节点处进行加强。
6结构计算分析结果
6.1计算软件
本工程结构整体计算采用PKPMSATWE2010及PMSAP2010程序,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制。
6.2主要计算参数
1)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构地震响应,各振型贡献按CQC组合。2)弹性时程分析所取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为35gal,选取TH-1TG090,TH-2TG090两条天然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及RH1-TG090一条人工加速度时程曲线,共三条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7结语通过该工程实例可以看出,在满足建筑功能需求的同时,针对具体工程建筑结构的不规则性,应结合相关规范规程,通过合理的结构布置,并辅以有效的抗震措施,使建筑的结构抗震设计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并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全部回复(4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阿巅2019
    阿巅2019 沙发

    感谢楼主的分享,谢谢分享,学习了!

    2023-03-05 20:38:05

    回复 举报
    赞同0
  • pzbing
    pzbing 板凳

    谢谢分享,学习了!

    2023-01-17 23:06:17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混凝土结构

返回版块

140.14 万条内容 · 2062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建筑结构剪力墙开裂防治措施

1建筑结构剪力墙出现开裂的主要原因1.1剪力墙自身存在的不足对于剪力墙结构,主要是由钢筋混凝土和砌块构成,裂缝的种类主要有两种,即具有贯穿性质的裂缝以及表面较为不规则的裂缝。对于贯穿性的裂缝,发生的时间主要是模板拆除后的阶段,时间不长,其在剪力墙的位置主要是由下至上的方向,与楼面呈现垂直的状态。通常,这种裂缝的宽度表现在0.2毫米的范围,如遇到特殊情况,规格可达到0.5毫米,甚至更大的宽度,而且深度较大,甚至达到对整个墙壁的穿透。对于表面不规则的裂缝,主要发生在混凝土浇筑时间不长的时段里,遍布于整个墙体的表面,这种裂缝宽度较大,密实性较强,但是深度值不大,这种裂缝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养护工作不理想,未能够实现有效的治理。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