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城市规划设计 \ 生成机制在建筑设计中的实用性

生成机制在建筑设计中的实用性

发布于:2015-09-10 22:30:10 来自: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 [复制转发]
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也是这样才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看见的千姿百态的民居形式。所以,民居的美不仅只是表现在形态上,更表现为一种和谐与共生。自然环境给建筑带来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气候环境、自然资源和地形地貌。古人顺应自然的主要表现有:(1)很少对环境进行破坏,原始人的愚昧使得他们对自然有着高度的崇拜和畏惧,不敢擅自改变自然环境;(2)营造活动尽量顺应地形地貌,这样不仅易于建造,而且可以运用有利的天然条件抵御自然环境的侵害,这些是人类智慧的表现。要营造好的建筑,就应该先尊重自然。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已经受到影响,发生了变化。传统建筑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们的需求。要建造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地域性建筑,不能将眼光停留在过去,不能照搬过去的建造手法,必须与时俱进,与现代的环境同步。

与居住行为、生活习惯相适应是现代地域性建筑

生成生长的基本条件“住”自古以来都是老百姓最根本的需求,房屋对于中国人来说就意味着“家”。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人对“家”的要求都是不相同的。建筑形态、空间的布局及室内陈设都会因生活习惯的不同而不同。人们的生活习惯、居住行为与地域有着很大的关系。比如东北的建筑中必须设置暖气管道集中供暖,而南方的建筑在装修时更注重防潮。这些都要求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不能脱离地域性的特点。而一旦符合了这些要求,建筑就自然成为了“绿色建筑”。

合理运用当地的优势资源和技术是现代地域性建

筑生成生长的必要条件古民居营造的优势特点之一是就地取材。由于交通的不便,古人很少使用远在他乡的建材,就地取材既方便又实用。俗话说得好,“一物降一物”,能够应对当地恶劣环境的材料,一定可以在当地找到,这就是世界相生相克的道理。除了选材,处理建筑节点的技术手法也会根据地域的不同有所变化,这就是所谓的地域技术。地域技术之所以普及,就在于它符合了大多数居民对建筑的使用要求。

以低廉的造价、简单易行的方法,为居民建造最适合的生活环境。虽然现代社会信息发达、运输方便,各地区之间可以随时互通有无,但传统的技术精髓却是不能丢弃的。与其费劲从千里之外运送材料、学习技术,不如先将身边的资源利用好。

中国的建筑空间设计正处于一个转型的阶段,在建筑设计本土化成为不可逆转的今天,应将地域性的营造机制深入到设计的内在,综合考虑建筑空间营造的各个阶段,使建筑适应自然,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样的建筑才能满足人们的物质与精神追求,才是真正优秀的现代建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城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

15.33 万条内容 · 239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工程项目评审对建筑设计的思考

一、建筑设计的基本思路 基于对建筑基本属性的认识,拟对建筑设计的基本思路作如下探讨。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国家方针政策和建筑法规为准则;以“适用、绿色、安全、经济、美观”为主线;以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建筑风格为根基;以投资质量和投资效益为基本考核依据;以学习融会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为借鉴;体现时代性、民族性、先进性。努力为被服务的人群营造科学、文明、高效的工作、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的环境空间及物质基础条件;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对建筑在功能与艺术、物质与精神需求的良好意愿,这也是建筑设计的基本价值取向。1954年,时任中国科学院付院长张稼夫在中国建筑学会成立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首先肯定了建筑设计的重要性,他指出,“建筑与设计实际上就是国家百年大计的一部分”;明确提出建筑设计必须符合“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以及“如何把社会主义内容和民族形式结合起来”的理念。阐述了“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是统一的,不能为了经济而违反适用的原则,不能从美观出发而违反了经济的原则,三者是密切不可分的”。并指出,“今天我们所要求的民族形式绝不是复古主义的民族形式,而是要在艰苦的学习过程中摸索创造具有新的生命力的民族形式。”最后,他勉励建筑师们“必须在大胆的摸索创造中,产生既能适合于社会主义性质又能发扬民族传统的新的建筑艺术”。这讲话虽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至今对建筑设计创作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