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结构 \ 混凝土结构 \ 浅析建筑设计中审美观念的转变历程

浅析建筑设计中审美观念的转变历程

发布于:2015-09-10 12:09:10 来自:建筑结构/混凝土结构 [复制转发]
摘要:对于每个时代而言,拥有属于自己时期的独到的时代美,是毋庸置疑的。建筑艺术的发展与社会大时代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建筑的设计总是直接性的或是间接性的来反应时代的主题特征,而时代也会对建筑的审美需求留下深刻的影响。从不同的社会一路走来,建筑在各种思潮和流派的影响下不断地提升着功能,变换着个性美,当然建筑的个性美也随之日新月异。
小清新:建筑设计 审美 转变


一、重视物质存在的前期
在有意识的认为建筑设计的前期,作为石结构的西方古典建筑,其无与伦比的精雕细刻和富丽堂皇,令今人惊叹,并成为了当时时代的明显代表。我们一方面赞美其风格,欣赏其宏伟富丽的建筑艺术,另一方面又想象着当时社会的财富拥有量和营造技术及审美能力。然而,当我们进一步理性思考该问题时,就不难发现,这样的建筑所耗的人财物是难以想象的。虽然当时重视物质存在的前期,物质的大量应用和表现是时代的主旋律。但却很少能在建筑设计的实用性中得到充分的反映,致使建筑的平民需求意义不被重视,使建筑的审美艺术流于表面,空有其表而存在。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而衍生出的奴隶制或封建制的低级社会状态,存在着严重的君主至上的思想主,一切的一切都为王权而服务。所以这样的建筑不可能广为实施,而仅限于作为城市标志性建筑的教堂、宫殿或作为仅供极少数上层人物居住的府邸。这种状态在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后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二、生产力大发展时期
由于生产力伴随工业革命的空前发展,致使社会财富水平和科技水平完全有能力建造出比古代更加富丽堂皇的建筑。商品市场时代的一个特点就是商品化,要突出商品。于是标签、特例独行、标新立异成了设计不可忽视的一个主题,建筑审美迎来了一个极其表现的时代。经济发展的膨胀,增长了人们的心,要发展、要速度、要奇迹、要功绩,要“一天一个样,三天大变样”,要“具有时代特征”。可见,社会进步了,人民思想发展了,解放了,人们的审美观念也从单纯的追求富丽堂皇,雄伟奇壮的观念中觉醒了,进而开始了实用性建筑设计的审美追求。所以社会财富已不可能如奴隶制社会及封建制社会那样任由极少数人支配,尽管仍存在着极大地社会阻力。可以说,这时期的建筑已相对更多地关注到了平民阶层的基本居住需求,其实这也反映出当时整个社会对建筑居住功能问题的关注和要求。当时的建筑设计开始注重居住功能,即讲究建筑设计的实效性及建筑设计方法中的应用性和经济性,从而考虑到应该比较有效地满足大多数人的住房需求,使建筑设计更具有实用性能力。虽然这种现象不能不说是有限的,但与过去相比,建筑中的居住平民化倾向确实扩大了许多。


进入20世纪后,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使得战后面临复苏状态的社会经济不得不接受当时带有“权宜之计”色彩的建筑设计理念,也即实用与节省,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经济的复苏为建筑的标新立异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一些新崛起的垄断财团也乐于将大量资金倾注于建筑行业。也许,从主观上看这仅仅是价值上的趋利使然,但在客观上却成就了现代建筑设计的审美理念,从而也就有效地促进了建筑的设计风格向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以满足人们不同的审美追求和功能要求,由此也就导致了西方社会审美观念的嬗变。


众所周知,建筑设计的审美观念是受到社会变化而变化的,人们常把社会变化看成为建筑设计的风向标,这也就意昧着建筑及其审美观念的变化,在根本上是社会变化思维的产物。如果说伴随大工业而产生的物质消费型的建筑设计及其美学思想是建立在“当今社会”之上的话,那么从建筑设计思想上看,便带有极强的决定主义色彩;而强调信息消费型的当代西方建筑及其所表现出的美学思想则带有明显的反理性色彩。必须指出,新世纪的社会变化,不仅与20世纪上半叶极其动荡的社会生活状态密不可分,同时也与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其在“二战”后的迅猛发展,不仅推动了工艺手段发生质变,促使社会主流思维的提高,进而悄悄改变着人们的观念。在传统自然科学的氛围内,科学家专注于发现自然的绝对规律和定式,建筑学家则致力于将建筑设计趋于完美化。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一个相当快速的步伐前进着,人类的建筑设计速度也在不断地追赶社会的脚步,尽管人的思想最终还是受制于社会生产力。所以,自然科学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使一贯追求精确的西方传统美学受到强大的冲击,人们认识到偶然、无序、冲突、模糊性和随机性不仅具有科学价值,同样也具有美学价值,当然这也必然会引发针对建筑哲学意义及审美观念的嬗变。可见,社会的变化改变也使得建筑理念及建筑风格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三、新时期绿色背景下的建筑设计审美
随着时代的不断地变迁,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文明的更迭,人类作为永恒的存在,对美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演化,审美的对象也随之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审美体验也表现为多维度的拓展,而相对于建筑美的鉴赏能力始终是人类审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跟随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不断更迭,有不同的建筑理念不断涌现,审美的价值取向也随之发生改变。在当今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后工业时代,生态美学的介入使建筑设计审美向生态美学转变。生态审美是审视生态圈内个生物之间的和谐共存关系和生存能力。其审美的意识是建立在以生态观念为价值取值的目标之上。
在某种意义上,绿色建筑设计是生态美学在建筑设计方面的实践,是生态美的实际存在。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之内,要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如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等等,同时要保护环境,降低污染,充分利用空间资源,为人类提供健康,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设计。栗色建筑要求建筑的设计要最大限度的与自然和谐,在满足使用者的要求的同时更加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最大化地实现生态效益,并且要求可持续发展。对于绿色建筑的美学审美要求,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建筑造型和建筑形式的范畴,更加注重实用性和生态效果,只有使用者有了生态意识,取得了生态效果,才算是完成了审美过程。,真正的感受到生态美。从建筑设计的使用寿命来看,绿色化建筑是需要经受住时间的考验的,不管是在建筑环节或是使用环节,亦或是拆除,绿色建筑的审美往往是有阶段限制的这种观念也是要感受自然界生命万物的生息往复的。
绿色建筑结合了技术与艺术的美,同时也心系着谋求未来的发展和永久的和谐,想象着顺应自然法则的同时积极地改造自然。所以说来,绿色建筑的审美是按照生态环保,和谐未来等原则建造的。绿色建筑的设计要求是,建筑的使用年限之内,对周边环境产生尽可能少的影响,应用各种技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在绿色生态之下,生态美就是绿色的建造设计在美学方面追求的终极目标。


结语:
正如之前所说一样,“对于每个时代而言,拥有属于自己时期的独到的时代美”在建筑设计中所体现的审美观念在每个时代也是不尽相同的,正应为这样的多样性转变,才拥有了当今建筑的千差万别,及建筑风格的演化。也正是应为这一原因,我们的世界才会充满不同,五彩缤纷


参考文献:
[1] 毛翔. 浅析审美观念的更新对现代建筑艺术的影响[J].文学与艺术.2010,04:237-238.
[2] 赵艳君.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交汇[J].山西建筑.2006,24:27.
[3] 王 健. 新与旧:审美与技术角度的对比[ J]浙江建筑.2004.21:13-14.
[4] 邢庆华. 观念性色彩语言对西方现代建筑设计的审美描述[J] .南京艺术学院报(美术与设计版).2010,05:92-93.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混凝土结构

返回版块

140.2 万条内容 · 2156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城市抗震减灾规划设计原则研究

摘要:我国为地震灾害的多发地区,为实现城市抗震工作的顺利开展,不能忽视对城市抗震减灾工作的规划设计,唯有如此,才能有效提高城市的综合抗震能力。本文将从实施城市抗震减灾规划的必要性、城市抗震减灾规划的不足之处、实施城市抗震减灾规划所应遵循的原则三个方面加以论述,关键词:城市抗震减灾 不足之处 规划原则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一直呈现强劲势头,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已然形成,与之相适应,我国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进程得以实现,城市人口也不断增加。我国为地震灾害多发国家,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2008年的汶川地震、年的玉树地震,都带给人们难以磨灭的创伤以及难以估计的经济损失。地震的危害严重与否,与以下诸因素存在密切关系,如建筑物抗震能力、地震震级、地震发生时间等。顺利开展城市建设工作,不能忽视对城市抗震减灾工作的规划与设计。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