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结构 \ 混凝土结构 \ 城市抗震减灾规划设计原则研究

城市抗震减灾规划设计原则研究

发布于:2015-09-10 13:45:10 来自:建筑结构/混凝土结构 [复制转发]
摘要:我国为地震灾害的多发地区,为实现城市抗震工作的顺利开展,不能忽视对城市抗震减灾工作的规划设计,唯有如此,才能有效提高城市的综合抗震能力。本文将从实施城市抗震减灾规划的必要性、城市抗震减灾规划的不足之处、实施城市抗震减灾规划所应遵循的原则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关键词:城市抗震减灾 不足之处 规划原则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一直呈现强劲势头,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已然形成,与之相适应,我国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进程得以实现,城市人口也不断增加。我国为地震灾害多发国家,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2008年的汶川地震、年的玉树地震,都带给人们难以磨灭的创伤以及难以估计的经济损失。地震的危害严重与否,与以下诸因素存在密切关系,如建筑物抗震能力、地震震级、地震发生时间等。顺利开展城市建设工作,不能忽视对城市抗震减灾工作的规划与设计。


一、实施城市抗震减灾规划的必要性
我国地处地震的多发地区,且地震活动具有分布广、频度高、震源浅、强度大的特征。城市化进程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城市化进程突出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规模迁移,这使得我国城市人口激增。其实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既存在城市经济迅速发展的有利因素,又存在致灾因素多、城市容易受损的不利因素。以我国2008年发生的汶川地震为例,该次地震等级达到8.0级,基础设施损坏严重,建筑物大量倒塌,影响范围颇广。又因为四川地区独特的地形地貌,致使次生灾害严重,伤亡人数激增,各类产业受损,经济损失惨重。该次地震是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地震,它警告我们今后的抗震减灾工作应更为完善。
我国城市抗震防灾能力有待提高,由以下三个因素所决定:
1、城市具备其自身特性,即人口众多、建筑物聚集,各类工程项目繁杂,社会财富较为集中等。这就决定了在地震灾害来临之时,城市的各方面建设更容易受到损害。
2、城市各类资源较为集中。在国家发展的进程中,生产总值、工业产值与工业利税等收入绝大部分来源于城市。除此之外,金融、教育、科技等诸多资源也主要集中在大城市。所以这些地区出现地震灾害,其危害与损失可想而知。
3、城市建设薄弱环节存在。现阶段,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但与之相对应的是:城市中新老建筑并存,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且在城市管理的某些方面存在滞后性特征。这些现象是城市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不利于城市抗震减灾工作的开展。
所以日常抗震减灾工作的开展,要与城市化进程相适应,避免“防灾欠账”的现象出现。


二、我国城市抗震减灾规划中的不足之处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开展抗震减灾规划工作,时至今日,已然取得丰硕成果,但因为该项工作的开展还不能与我国城市化进程相协调,所以还存在不足之处:
1、缺乏与应急救灾的衔接性。
在进行城市抗震减灾规划伊始,必须充分考虑应急救灾系统,因为二者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城市抗震减灾规划属于常态建设,而应急救灾系统则属于灾后应急,两者缺一不可,唯有如此,才能够实现灾前的安全保障工作,实现灾后的紧急救援与灾后重建。将这两者紧密结合,才能实现我国抗震减灾能力的显著提高。现阶段,我国各城市所进行的抗震减灾规划之中,虽然普遍存在应急预案、应急救援队伍设置及震后相关部门设置等,能够起到减轻地震各类损失的效果,但从本质上而言,这是一种极为被动的救援方式,不利于应急救灾相关工程的建设。
2、缺乏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性。城市总体规划是对城市发展的长远性规划,而抗震减灾规划是以城市发展的现状为基础的,二者之间存在不协调性。城市总体规划具有多层次性,是对城市发展的全面规划,而抗震减灾规划则注重对城市易损性的分析,二者之间存在不协调因素。城市地震灾害的发生率较低,所以从城市总体规划角度而言,与城市环境建设、城市结构的协调、城市社会的稳定等因素相比,城市抗震减灾规划显得较为次要,又因为城市抗震减灾规划工作不具备直观效益,所以容易被人所忽视,该项工作的开展较为消极,只是在技术、组织、管理等角度采取相对措施而已,不能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
3、与地震设防水准存在差异性。世界各国对地震防御工作的开展,都有其参考数据,我国亦不例外。但地震真正到来之时,往往超出了原有的设防水准,使原有的地震设防工作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为了规避这一弊端,可以寻求新的手段,在提高我国城市地震设防水准的同时,又不与我国的国力水平相背离。
4、难以形成对地震危险空间分布的准确认识。这是因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模亦不断增大,城市不同地区间地震风险可能存在不同分布。除此之外,因为城市规模庞大,其内部亦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对这些隐患的排查工作,难以真正有效的、全面的展开,所以在地震来临之时,这些隐患的弊端更是凸显出来。在进行城市抗震减灾规划过程中,难以形成对地震危险空间分布的准确认识,这增加了此项工作开展的难度。


三、实施城市抗震减灾规划所应遵循的原则
1、以安全底线为原则
在进行城市抗震减灾规划工作之时,必须秉承“以人为本”原则,切实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这是开展该项工作的安全底线。除此之外,该项工作的开展,也要考虑到城市的长远发展,强化城市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实现城市整体空间与布局的合理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设置合理的应急救援机构,从而实现城市抗震减灾规划工作的良好开展。


2、以良好利用GIS为原则
GIS是地理信息系统的英文缩写,它是一个技术平台,通过它可以实现对地理空间数据的获取、管理、处理与分析。GIS的发展应用具有一定历程,将其应用到城市抗震工作之中,应属日本与美国最早。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使得日本各界对于抗震减灾工作更为重视,为实现对地震灾害的准确预测与对震后灾害的快速评估,该系统被应用到抗震减灾工作之中。美国对该系统的应用源于1999年对以GIS为基础的易损性评估分析系统HAZUS99的发布。我国对GIS的应用亦有多年的历史,诸多城市成为开展此项研究工作的对象,对于实现城市震害的准确预测与抗震减灾对策的制定,都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但亦应看到,我国抗震减灾工作中对GIS技术的应用,还有诸多不足之处,如过分注重基础资料研究,对研究成果的应用不足,与我国抗震减灾工作的需求不符等。我国今后抗震减灾工作的开展,应以良好利用GIS为原则。因为当前抗震减灾工作,呈现数字化的特征,对于GIS的掌握与应用,能够实现对当地地理空间信息、建筑群结构特征、救灾设施的分布情况等的统计分析,从而有利于制定合理的抗震减灾规划,强化抗震减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提高城市抗震减灾工作的综合能力。


3、以综合考虑抗震减灾诸要素为原则。
抗震减灾规划工作的开展,不是单一的过程,它涉及到诸多元素,如对、与灾难来临之前的有效防范、灾难来临之时的应急救援、灾难之后的重建工作等。对抗震减灾工作加以规划之时,必须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做到城市布局的合理规划,设定较为准确的设防标准,按照相应设施标准进行区域与工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唯有如此,才能够有效提高应急救灾能力,实现对地震各阶段工作的有序开展。


4、以与城市整体规划有机结合为原则。
城市抗震减灾规划只是城市整体规划中的一部分,但唯有实现城市抗震减灾规划与城市整体规划的有机结合,才更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对城市进行道路规划、供水规划、消防规划等诸多规划之时,必须与抗震减灾规划相结合,实现救灾道路、疏散场所、救援场所等的良好布局。唯有如此,才能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在灾难到来之时,能够实现抗震救灾工作的最及时展开。


参考文献:
1、杨斌,蒋晓君. WebGIS技术在地震应急指挥信息系统中的应用[J]内陆地震, 2008, (01) .
2、范适;李硕;;浅析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J];硅谷;2010年10期
3、杨明国;关晓波;;如何提高多层砌体结构建筑的抗震措施[J];装备制造;2010年01期

全部回复(2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地板
  • wxf20072008
    wxf20072008 沙发
    总结的不错,下载学习了
    2015-09-10 21:49:10

    回复 举报
    赞同0
  • co1440143596107

    以前看帖基本不回帖,后来我发现,这样不但会花掉我的金币,而且不厚道。于是我把这段文字保存在记事本里,每看一个帖子,就复制上去,以表达我对楼主的谢意,把帖子顶起来,顺便帮自己挣点金钱
    2015-09-10 20:03:10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混凝土结构

返回版块

140.14 万条内容 · 2080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关于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的研究

【摘 要】建筑构件是我国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此一个行业的发展将带动相关38个行业的发展。随着近年来4万亿元的基本建设投资和密集型建设,安全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建筑业的难题,它不仅增加了管理方面的难度更阻碍了建筑业所带来的经济发展。主要存在的一个核心问题是由于建筑工人总体素质普遍低下,导致工人缺乏安全意识,安全技能欠缺。随着大规模基本建设的到来,为了达到安全施工的目标,又能尽可能合理降低安全经费投入,本文为评价安全投入的合理性引入了安全效益的概念,并运用模糊聚类法结合相关指标对建筑行业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与经费投入之间的关系对安全效益予以评价。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