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道路桥梁 \ 道路工程 \ 海绵城市,让暴雨后的城市不再“看海”

海绵城市,让暴雨后的城市不再“看海”

发布于:2015-09-07 17:57:07 来自:道路桥梁/道路工程 [复制转发]
海绵城市,让暴雨后的城市不再“看海”
“来深圳,我带上你,你带上船,你一定要带上船啊,因为车开不过去!”今年5月,深圳接连被暴雨袭击,这条段子在网上流传开来。很多人还在微博、微信朋友圈中发布了“看海”照,照片中的城市道路变成了汪洋,汽车驶过就像快艇一样掀起滚滚水浪……
同样的情景在中国的多个城市上演,武汉、长沙、广州、上海、杭州、南京、合肥、重庆等地的居民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影响。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统计,今年以来,我国已有41座城镇因暴雨内涝受淹。去年,包括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在内的125座城市发生了内涝;2012~2014年,平均每年有100多个城市受到外洪内涝的威胁;2008~2010年,62%的城市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内涝。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与工程专业院副院长孔彦鸿告诉《生命时报》记者,现在城市内涝多发的现象很严重,主要是因为城市发展太快,“发达国家用100多年时间完成城镇化50%过程,我们只用了30多年时间。”
建设时,我们盲目追求一马平川,往往会填湖平壑,地面大量硬化,钢筋水泥过多地替代了能够涵养水源的林地、草地、池塘等,裸露的土地已成为稀缺资源,自然水循环就被切断了,导致城市无法“自由呼吸”。
每逢大雨,雨水直接落到硬化地面,快速形成径流,只能单一地通过下水道、排水河道、泵站等“灰色”排水管网集中快排,一旦发生强降雨,就会出现多少管道都不够用的情况,从而导致逢雨必涝,旱涝急转,遇到连续晴天就旱,一旦下雨就内涝。
另外,在城市快速扩张的国策和过程中重地上轻地下,对原有排水系统考虑不够。而且,仅有的绿地更多地考虑美观,没有协同承担蓄滞雨水的作用,这些都是城市建设中没有尊重自然规律的硬伤。

海绵城市是大趋势
那么,如何告别“晴天就旱、下雨就涝”的问题?近年来,“海绵城市”这个概念浮出水面。最早澳大利亚人口研究学者巴奇应用海绵来比喻城市对人口的吸附现象,后来更多的是用以比喻城市或土地的雨涝调蓄能力。
海绵城市是说让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缓解城市内涝,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干旱缺水时再将蓄存的水“释放”加以利用,缓解城市缺水现状,让城市逐渐回归自然的水文循环。
它还可以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减少城市热岛效应等,是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基础。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关于“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讲话;2014年11月,住建部出台《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今年4月,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公布……“海绵城市”一下子成为各个城市建设发展的热门话题。
在这股热潮面前,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李迪华内心反而感到有些不安:“海绵城市建设是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和水资源管理的大趋势,但在这种势头面前,我们更要保持冷静,应更加细致地结合各地城市的资源与地域特点,把城市生态建设的基础工作真正做扎实。”
最根本的还是呼吁国家尽快推动城乡雨水管理的相关立法,让海绵城市建设有法可依,保障各地把雨水当成一种宝贵资源来持续管理。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资源浪费,并帮助恢复受损的环境、补充亏空的地下水,这是持久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终极目标。
让城市变成“海绵”的方法
“洪水是一个自然现象,不可能完全避免,我们只能想方设法降低其发生的风险,并尽可能地减少它所带来的危害,尤其要避免人员伤亡。海绵城市就是方法之一,“河、湖、池塘、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吸水的屋顶,都可以成为城市中的‘海绵体’。雨水先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剩余部分再通过管网外排,两者相结合,能很好地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
城市中的地下停车场、体育馆、广场、操场、公园、湖泊,经过规划都可以成为很好的海绵体,城市规划与建设应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把这些场所作为蓄洪设施,在应急时通过暂时牺牲这些场所保护整个城市的安全和生命安全。城市郊区与乡村同样应规划出滞洪区,比如农田、郊野公园等,以便保护下游城市。
暴雨来临前,城市通过第一时间启动洪水预警系统,提前规划好需要使用哪些蓄洪设施,及时撤离相关场所人员。此外,城市道路、广场采用透水路面,城市绿地充分下沉,让屋顶都绿起来,将小区的景观水体作为调蓄、净化与利用雨水的综合设施等,都是让城市变成“海绵”的方法。

在美国波特兰市塔博尔山中学,有一座雨水花园,面积只有2000平方英尺(约186平方米),却收集并净化了从3万平方英尺(约2787平方米)的屋顶、停车场及沥青路面汇聚而来的雨水。
下雨时,来自四面八方的雨水会通过一系列通道直接导入雨水花园,然后植物和砾石会在雨水最终进入城市排水系统前,吸收和滞留上千加仑(1000加仑约3785升)雨水。据估算,雨水花园为城市节约了10万美元以上的基础设施资金。
位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市爱丁堡公园里的雨水花园,既为周围的植被和运动场提供了大量经过处理的灌溉雨水,还为美丽的公园增加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顺应自然,控制欲望
发达国家在城市建设方面的确有许多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国外没有海绵城市一说,但他们的低影响开发模式、水敏感设计方法等,都是要求建设过程中更多地考虑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但他们也同样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只要我们踏踏实实用心去做,也是能够赶上去的。
“其实,中国的先人在设计排水系统方面的智慧,非常值得发扬与继承。”很多古城、古建筑之所以会屹立千年而不倒,甚至保存完好,就归功于顺应自然的完善的排水系统。“古人都懂得如何顺应自然规律,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最后强调 的是,海绵城市建设是一种理念,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而且,生态建设的理念要真正融入到每个人的知识结构中。每个人都要做海绵城市建设的支持者、参与者。
在大自然面前,我们要控制和减少无止境的欲望,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城市建设过程中要保留足够的生态空间,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全部回复(7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张哈哈哥
    张哈哈哥 沙发
    可以可以的楼主
    2018-06-18 15:07:18

    回复 举报
    赞同0
  • cxx880701
    cxx880701 板凳
    好资料,抖一抖。。。
    2015-12-02 11:45:02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道路工程

返回版块

15.09 万条内容 · 672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JTG C30-2015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

此为JTG C30-2015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很清晰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