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混凝土结构
返回版块140.2 万条内容 · 2156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机制砂对混凝土性能影响分析机制砂对混凝土性能影响分析 论文栏目:混凝土论文 1机制砂颗粒形态对混凝土的影响在一般混凝土中砂所占的比例一般为30%-40%,所以砂对混凝土拌合物和硬化后性能都有重要影响。(1)机制砂一般为机械破碎而成,其表面多菱角,比天然砂粗糙,表面积大,堆积空隙率高,相比天然砂沙在配置相同和易性混凝土下需要增加用水量和胶凝材料用量。不同工艺制作出的机制砂颗粒也有较大差异,通常认为表面比较圆滑、针片状少的颗粒,配置的混凝土性能更加良好,或达到相同工作性能下,需要较少的浆体包裹,可减少用水量和胶凝材料用量。但在长期的试拌中发现,在同样水胶比和同等和易性下,多菱角颗粒堆积空隙率高增大了机制砂和浆体的接触面积从而更加牢固的粘结在一起,所以多菱角粗糙的颗粒对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都有提高,同时也增大了混凝土的渗透性。(2)对于混凝土工作性质的影响而言,砂表面纹理的影响没有级配和颗粒形状的影响明显,但如果在相同级配和同样颗粒形状下,表面纹理也会影响颗粒的堆积空隙率,同样影响混凝土需水量和胶凝才料用量。相比具有光滑纹理的颗粒,纹理凹凸的颗粒在粒径变小时,堆积空隙率更大,同等条件下会使混凝土变得干稠工作性能变差,但如果在同等水胶比,且保证混凝土有良好的工作性能,表面纹理越粗亦可以提高颗粒与浆体之间更加牢靠的粘结,从而有利于提高混凝土抗压和抗折强度。但砂颗粒表面粗糙虽然有利浆体与砂粘结度的提高,但粗糙的表面同时也增加了表面的空隙率,也必将导致吸水率的增大,在混凝土硬化后颗粒表面与浆体之间水分蒸发,混凝土内部孔隙率增大导致抗渗性降低,可能导致混凝土强度与耐久性降低。(3)机制砂颗粒的级配对混凝土拌合物的工作性能以及硬化后强度和耐久性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混凝土本身是一个混合材料的堆积体,经过水化硬化后形成一个可以承受抗压、抗拉、抗渗等性能的建筑综合材料。在机制砂代替天然沙掺入混凝土中,一方面机制砂与胶凝材料在前期形成润滑的浆体来包裹骨料支持混凝土的流动性,后期硬化成水泥石,另一方面来填充骨料间的空隙。如果颗粒级配连续相应堆积密度越大,所需填充的浆体越少,不仅能在能在前期得到较好的流动性还能够在后期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能和耐久性,从而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和徐变,如果级配不连续或有断粒级则密实度下降,不利于后期强度和混凝土耐久性。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5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回复 举报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