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道路桥梁 \ 铁路工程 \ 铁路工程设计风险监管对策简析

铁路工程设计风险监管对策简析

发布于:2015-08-28 12:46:28 来自:道路桥梁/铁路工程 [复制转发]
受政治、经济、社会、法律、自然因素及项目前期风险因素较为隐蔽等影响,铁路工程设计项目风险不确定性大,延续性影响大,工程设计处于项目实施前端,其风险往往会延续至后期的工程施工,乃至整个项目的生命周期,对项目的质量、进度、投资及运营维护等产生影响。铁路工程建设项目一般工期较长,往往设计中的很多风险到项目实施阶段才逐步显现,其延续性会对后续环节造成严重影响。可预测性弱、可变性大。设计阶段很多资料和信息来源不是很详细、准确,相对施工环节风险分析与预测难度更大,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可能造成后果的可预测性大大降低;同时由于设计处于工程项目的前期,各类风险因素的发展趋势不确定,造成风险可变性相对较大,可能使得多个风险发生连带效应,导致风险影响程度增大。

铁路工程设计项目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于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是从风险决策开始的,无论是理论还是应用,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还处于引进、消化和吸收阶段[2]。目前国家逐步加强铁路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从立项、设计、施工、采购、运行到维护整个周期都高度重视风险管理[3],但设计阶段风险管理还相对薄弱,存在如下问题。(1)风险管理意识淡薄。铁路工程设计项目管理过程中,从项目经理到项目管理人员再到设计人员,对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并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以致于业内形成倒金字塔型的风险管理状况。项目经理风险管理意识相对较强,但缺乏项目管理人员和设计人员的有效支撑,使得风险管理无法落实。(2)风险分析及管理的手段缺乏。项目的设计阶段与施工阶段截然不同,风险因素相对集中且比较隐蔽,因此大部分设计项目风险分析还是以定性研究为主,风险分析和管理的手段相对单一,缺乏系统性。(3)风险控制与应对不到位。风险分析主要是基于对将来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等各方面预测,以及正常的、理想的技术和管理的基础上进行的,而项目真正实施与运行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类型的变化,使得原定计划发生偏离,因此风险控制与应对显得尤为重要,对风险管理效果有着决定性作用。但目前无论是风险控制水平,还是风险应对措施,均体现了铁路工程设计项目风险管理的薄弱之处。

铁路工程设计项目风险管理对策

铁路工程设计项目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风险管理规划、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应对等四个主要程序,(图略)。风险管理规划风险管理规划是在项目启动前或启动初期基于风险角度对项目管理纵观全局的考虑、分析、策划,重点关注项目目标及实现目标的计划、实施措施、手段和资源等。在铁路工程设计项目风险管理中,往往跳过规划环节直接进入风险识别、评价等程序,以致于后续各环节之间缺乏系统性。事实证明,科学合理的规划对项目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是至关重要的,通过规划明确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手段、责任部门、人员、时间周期、管理程序等,对后期风险管理起引领指导作用。铁路工程设计项目风险管理规划应重点包括定义项目部及成员风险管理的行动方案及方式、选择合理的风险管理策略和方法、确定风险判断的依据等,以WBS等为主要的工具和手段,力求使风险识别、评价、应对工作机制有效运转。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指在风险事故发生之前,运用各种方法系统的、连续的认识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以及分析风险事故发生的潜在原因[4]。下面就风险识别流程、方法、重点关注风险等进行探讨。流程综合各类风险识别的流程及管理经验,本文提出铁路工程设计项目风险识别流程为:(1)搜集、整理、分析项目信息,构建信息库;(2)拟定疑似风险跟踪清单;(3)判断并构建风险库;(4)深入分析风险事件,构建风险事件库;(5)分析、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害程度等;(6)编制风险识别报告。方法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有流程图法、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风险调查法、分解分析法、财务报表法等[5]。在铁路工程项目中,鉴于设计阶段风险的特点,最有效的应该是专家调查法,并辅以流程图法。重点关注风险铁路工程设计项目可划分为项目前期(预可行性研究至可行性研究)、实施(初步设计至施工图设计)和收尾(交图至配合施工)三个阶段。各阶段风险关注重点不同:(1)项目前期应关注基础资料不够详实、设计任务书不明确等风险因素;(2)项目实施应关注设计内容、设计概算、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图优化、设计人员管理等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3)项目收尾应关注图纸会审、技术交底、配合施工、设计变更等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程度进行评估,以确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6]。构建一个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是风险评价的关键。指标体系构建按照全面、不重叠和指标易于取得的原则,构建铁路工程设计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其流程:(1)根据风险识别结果,以设计内容质量、设计进度等为中心确定评价目标,构建风险要素集;(2)筛选风险要素,从风险成因、造成损失、管理主体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归纳重叠要素,确定风险评价指标;(3)根据发生概率及造成损失程度确定风险评价指标权重;(4)对风险指标进行聚类分析,构建层次化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选择目前项目风险评价方法种类较多,大致可以分为定性、定量以及定性与定量结合三种。在铁路工程设计项目领域常用的主要有专家评分法、权衡分析法、网络分析法(ANP)、灰色关联法、熵权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7]。从铁路工程设计项目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分析,各种风险因素之间相互交错影响,形成一个网络,网络分析法相对较为适用;从铁路工程设计项目的不确定性较大分析,其风险管理具有一定模糊性,且很多评价指标也较为定性,模糊综合评价法相对较为适用。风险应对风险规避对发生概率很大、且一旦发生将造成严重后果的风险,应采取风险规避策略,但在不同阶段采用此策略有不同的效果:在项目决策期,通过终止投标规避(或拒绝接受)风险;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通过终止项目避免更大的损失及避免风险影响的扩大。风险转移当无法回避、以自身承受能力无法有效承担的风险,应采取风险转移策略,主要有合同转移和保险转移两种类型。设计项目常用的是合同转移,即设计外协;保险转移则使用较少。风险缓解对客观存在、造成损失相对较小的风险,应采取风险缓解策略,将项目风险的发生概率或后果降低到某一可以接受程度。风险缓解的主要途径包括:(1)加强预防措施,降低风险发生概率,如设计复核、审核等;(2)通过预防风险源产生、降低风险扩散速度等方式控制风险损失,如设计合同管理等;(3)通过增加风险承担者分散风险,以减轻总体风险压力,如组建联合体投标等。风险自留对发生概率很小、造成损失也很小的风险,可采取风险自留策略,主要包括有计划自留和无计划自留两种。有计划自留是在识别风险及其损失,并权衡各方因素后,主动将风险自留,并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如提前做好资金准备以控制资金风险等;无计划自留相对比较被动,是风险应对的无奈之举。

结束语

本文重点从风险管理规划、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及应对等方面探讨和分析了设计风险管理的对策,对铁路工程设计项目具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对加强风险管理意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推进铁路工程设计项目风险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全部回复(4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lrg005
    lrg005 沙发


    谢谢楼主,好资料,学习了
    2015-10-11 11:06:11

    回复 举报
    赞同0
  • 一味禅
    一味禅 板凳
    太专业了。
    2015-10-09 22:46:09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铁路工程

返回版块

6.76 万条内容 · 12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铁路工程路基设计法探索

极限状态法设计原理 极限状态设计方法以概率论为基础、以可靠度指标衡量可靠性、以分项系数的设计表达式进行设计,因而使地基设计更加合理。岩土工程的极限状态是指岩土工程能够满足设计规定的某一功能要求的临界状态,超过这一状态,岩土工程便不再满足设计要求。它是区分岩土工程的工作状态为可靠或不可靠的标志,一般可分为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两类。在进行地基处理设计时,将变异性较大的设计参数视为随机变量,变异性不大的参数可视为定值,由这些设计参数组成描述地基的函数Zg(X)称为地基的功能函数。功能函数有3种情况:当Z0时,表明地基处于可靠状态;当Z0表明地基处于极限状态,此方程称为极限状态方程;当Z0时表明地基处于失效或者破坏状态[4-7]。岩土工程可靠度是指岩土工程在规定的时间、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能力,可靠度由可靠指标衡量。对地基处理来说,完成各项预定功能的标志则是满足铁路稳定性(包括承载力)、工后沉降及差异沉降3方面的要求[3]。比如地基沉降的可靠度就是地基沉降小于某一允许值的概率,按照可靠度理论,其功能函数可以表示为(式略)式中,S为允许沉降,w为沉降计算值,12(,,)cnXXXX为随机变量。当g(X)0时,表示沉降没有超过允许沉降,对应的概率用rP表示,即为路基沉降可靠度;当g(X)0表示路基沉降超过了允许沉降,用超越概率fP表示。显然可靠度与超越概率间存在互补关系1rfPP。设Z为正态分布变量~(,)zzZNm,引入符号/zzm,为一无因次系数,称为可靠度指标[8]。如果直接采用目标可靠性指标进行设计,计算过于繁琐,从设计人员的工作习惯及国际标准接轨考虑,设计时采用隐含目标可靠度的分项系数以及标准值和结构重要系数组成的设计表达式计算。虽然设计表达式与定值设计法相似,但两者的内涵是不同的,分项系数能够全面考虑目标可靠度指标,同时反映各变量的敏感度与变异性质。地基处理在设计原理和方法上与结构工程有相似之处,可以充分借鉴结构工程部分研究成果。但地基3处理设计与结构设计有本质上的区别,不能完全照搬结构工程可靠性分析的原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岩土参数复杂。由于地基土是由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受不同的环境因素、化学物理过程的影响,所以土体参数的空间变异性很大;土性参数又有自相关性,应该用随机场进行描述,且不同土性参数之间存在互相关性。(2)岩土应力应变关系复杂。岩土体是一种高度非线性体,不同的应力水平,变形差异很大。路基地基稳定性、沉降计算分析方法、计算模型往往需要进行一些简化处理,导致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往往有一定的差异。(3)岩土边界条件复杂。岩土工程实际研究的范围较大,工程计算分析中考虑的边界是近似和模糊的,计算时需要对边界条件进行简化处理。(4)外界环境对地基处理措施的可靠性影响大。地基在不同天气、地下水等外界环境影响下表现出不同的物理力学特性。(5)施工质量不确定性大。由于岩土工程是隐蔽性工程,施工工法、施工水平及施工质量对地基处理的影响巨大。因此,软土地基处理设计中存在大量不确定因素必须加以研究。由于岩土工程性质复杂,导致岩土工程可靠度研究发展缓慢,远远落后于结构工程可靠度研究。基于概率论的地基处理极限状态设计方法涉及到地层条件、边界条件、荷载条件、计算模型、设计条件以及施工条件等各方面因素,应贯穿于勘察、试验、设计、施工等全过程,要完整的解决上述各因素的概率统计方法,使之定量化,最终提出适用的地基处理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以及分项系数和有关参数。由于铁路地基处理是采用稳定性(包括承载力)和沉降双重控制设计的。所以要进行可靠度的完全分析,必然是以稳定性(包括承载力)极限状态、沉降控制极限状态和差异沉降极限状态三种极限状态综合控制的结果。欲实现完全的可靠度分析,就需要引入系统可靠度分析方法,才能反映软土地基处理可靠度的全貌。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