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15-08-18 19:34:18
来自:水利工程/农田土整
[复制转发]
1. 基本概况彰武县柳河闹下总面积为714.66km2,流经9个乡镇,共划分19条小流域,总人口6.28万人,农业人口6.12万人,农业劳动力2.4万个。该区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属风沙区。气候特征为季风性干旱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春季风大且多。土壤质地多为沙性,有机质和养分含量较低。全区农业用地237.06 km2,占总面积的33.2%,人均耕地0.38hm2,土地利用率低,结构不尽合理,严重阻碍着 农村 经济的 发展 。 人均收入1210元,人均粮食1099kg/人,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群众生活贫困。该地区现有水土流失面积257.07 km2,占总面积的36%,风蚀水蚀兼有。现有水土流失面积中,轻度侵蚀为141.97 km2,中度侵蚀为90.6 km2,强度侵蚀为24.5 km2。侵蚀模数平均为1280t/ km2·a。
2. 生态建设成效
2.1加大治理力度,生态环境初步改善。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80年代以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该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开展了治山治水、造林种草治理水土流失工作,取得了成果,积累了经验。至2002年底,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96.24 km2,其中完成基本农田28.6 km2,水土保持造林149.32 km2,经果林7.22 km2,种草6.8 km2,其它措施4.3 km2,完成塘坝10座,谷坊0.2万座。近几年来,柳河闹下通过生态县建设,林业第二次创业、国债治理等项目,加大了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工作力度,使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2.2工作经验。彰武县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特别是十年治理柳河,有以下几点经验:一是加强领导,层层建立责任制,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抓紧抓实。二是用 科学 治理方式,迅速形成防护体系,即坚持集中治理、连续治理、综合治理的原则。本着流域的实际情况,合理配置措施,实行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各项治理效益相结合,做到治理一片,巩固一片,受益一片。三是强化监督管护工作,巩固治理成果,以彻底根治边治破坏的现象。
2.3流域内样板工程的建成,拓宽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思路。彰武县被水利部命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县,其中在柳河闹下地区中几处工程为生态建设及水土保持治理开发提供了典型和样板,起到很好的示范效果。如平安乡的马家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千亩大扁杏园已初见成效,呈现出一派喜人景象;满堂红乡蘑菇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在沟内发展果树及稻田,为沟壑治理、发展地方经济提供了经验与示范。
3. 发展思路与对策
3.1明确经济转型的整体思路,突出重点,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抓住机遇,理清思路,加快建设步伐。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作为发展经济的切入点,坚持农田建设与小流域综合治理不动摇,在确保一定数量的基本农田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并根据立地条件和经济状况,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按照“创建样板工程,积极退耕还林还草”的思路,深化和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3.2以林业“二次创业”为契机,治理上采用 经济 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的 发展 模式。为改善生态环境,借林业“二次创业”的东风,该地区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以植物措施为主,大力发展林业,到2006年末,造林150km2,种草30km2,共占治理面积的78.2%(综合治理面积为230km2)。种草可以发展牧业,造林可提供大量的木材资源,还可以发展果树业等,这样既发展了经济,又改善了生态环境。
3.3强化监督执法规范化工作,保护好治理成果。切实加大对水土保持 法律 法规的宣传力度,营造依法防治的社会氛围。全面落实好“三同时”制度,抓好监督执法,严格查处违反水土保持法的案件。通过强化监督执法工作,使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和监督执法真正落到实处,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理效果。
3.4加强组织管理,保障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顺利进行。建立组织管理机构,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各种承包责任制和奖罚办法。依靠县政府及当地乡(镇)政府,发挥其职能作用,使该地区的各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落到实处,确保其顺利进行。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