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混凝土的一般缺陷
4.1 现象
混凝土圬工表面产生接缝不平顺、蜂窝麻面、气孔流砂、掉皮、露筋等现象,轻者影响美观,重者混凝土圬工表面不平顺至使几何尺寸有较大改变。或其表面蜂窝孔洞较严重,对承重结构截面减弱较大,影响强度及使用效能时,甚至拆除重建,从而也影响施工进度和经济效益。
4.2 原因分析
接缝不平顺:由于混凝土圬工结构较大,模板的接缝是不可避免的,一般分几次支立模板并分别灌注混凝土,但拆模后,模板接缝处,其圬工不平顺,是由于模板接缝的刚度与强度均不足,每次灌注混凝土在高度方向上与模板顶平,其接缝处的模板未进行特别加固,由于混凝土的侧压力,再加之模板在接缝处的刚度与强度不足,在灌注混凝土时引起模板的微量变形。
蜂窝麻面:在混凝土工程中,往往发现有未被砂浆填实的粗骨料而成的蜂窝孔洞,或出现表面不平有小的孔洞和麻面。产生的原因是水泥浆未流到靠近模板处,或者是混凝土散布不均匀,使一端多浆,一端多石子。多石子的一端,就容易产生蜂窝麻面。
气孔:产生的原因是混凝土的水灰比大,用水量大,剩余的留在混凝土内,混凝土凝固后,水分被吸收或蒸发后的部分就产生气孔,或者是捣固工作不正确,以致没有将混凝土内的空气驱出。
流砂:产生的原因是模板浇水不足,灌注混凝土后,水泥砂浆中的水分被模板吸收,或水泥浆自模板缝中流出;或混凝土内所用的水量过多,致使水泥和砂分离,发生流砂现象;或因靠近模板处捣固过多,发生离析所致。
掉皮:产生的原因是模板有污物,未清理,或者是模板上未涂隔离剂且浇水不足。
表面裂缝:产生的原因是混凝土灌注后养生不良,水分蒸发过快,因产生干缩而裂纹;或因支架或基础产生不应有的沉陷,使混凝土在养生期间产生小量变形而裂;或因混凝土在养护期间,过早的承受外力或荷载而裂。
露筋:在钢筋混凝土构件中,有时会产生露筋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在钢筋密集处粗骨料级配不良;或因振捣不实;或因钢筋骨架移动,保护层不足等。
4.3 防治措施
应将模板接缝处的刚度与强度加强,模板接缝处应上下左右交叉拼装,且采用纵横带通过拉杆结成整体,当圬工体为圆端型应采用扁铁箍紧。
每次混凝土灌注时,其表面残碴,污物应清理干净,且水平方向在模板的接缝处尽量不留施工缝,在垂直方向其施工缝应低于模板顶面不少于0.15m为宜。
为避免混凝土表面产生蜂窝麻面,在混凝土灌注时,严禁使碎石与砂浆分离,必须采用溜槽、串筒、或导管使混凝土直至模板底部。加强振捣,特别是模板周边。
在混凝土拌制时,严格控制水灰比的计量,严格控制用水量,在混凝土捣固方法上要采取逐点移动,必须保证混凝土各处均匀振实,即可避免气孔的产生。
拆模不能过早,应待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拆除,即可克服掉皮现象的产生。
混凝土加强养生,避免水分蒸发过快,加强夯实地基,保证支撑刚度和强度,待其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再行承载,从而避免混凝土表面裂纹的产生。
在钢筋混凝土骨料配置时,如其钢筋较密,粗骨料相对粒径要小一些,在振捣时可采用外表振捣与内部振捣相结合的办法,确保振捣密实均匀,加强钢筋骨架的稳定性,即可避免露筋现象的产生。
严格按混凝土的配制、搅拌、运输、灌注、振捣、养生与拆模的规定和要求施工,其表面的一般缺陷是可以避免的。
5 混凝土掺外加剂后的异常现象
5.1 现象
主要有5种现象:即假凝、速凝、不凝、混凝土强度低、混凝土抹成后起泡。
5.2 原因分析
水泥中含有石膏,而所选用的外加剂与之不适应时,搅拌后刚出机混凝土便失去流动性(假凝)。
新拌混凝土出机后十几分钟便初凝。此现象多出现在使用木钙减水剂时,原因是木钙被水泥中的氟石膏吸附生成铝酸三钙而加速水化。
混凝土出机长时间不凝结,其原因是缓凝剂或缓凝减水剂掺量过大或计算错误,外加剂溶液不匀时也可能出现不凝。
当外加剂有效成分不足、掺减水剂而不减水、掺引气剂而振捣不足以及引气剂中三乙醇胺掺量过大时,都会使混凝土强度降低。
外加剂干粉颗粒不匀时,较大的颗粒遇水膨胀起泡。
5.3 防治措施
减少外加剂掺量,降低搅拌温度,更换外加剂或水泥。
氟石膏水泥不能掺用木钙减水剂。
重新计算外加剂掺量,检查配料计量装置和搅拌装置,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
检查外加剂质量;浇筑时加强捣固;按规定减水;校准计量装置。
将粉状外加剂用0.5mm孔筛筛分,去掉大颗粒;保持粉状外加剂处于干燥状态。
6 浆砌片石通缝
6.1 原因分析
石块不规则,砌筑时又忽视左右、上下、前后的砌块搭接,砌缝未错开。
施工间歇留斜槎不正确,未按规定留有斜槎,而留马牙形直槎。
6.2 防治措施
加强石料挑选工作,注意石块左右、上下、前后的交搭,必须将砌缝错开,特别注意相邻的上下层错开。
施工间歇必须留斜槎,留槎的槎口大小要根据所使用的材料和组砌方法而定。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