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道路桥梁 \ 桥梁工程 \ 旧桥加宽改造的试验与关键技术研究 (图)

旧桥加宽改造的试验与关键技术研究 (图)

发布于:2015-07-31 21:00:31 来自:道路桥梁/桥梁工程 [复制转发]
  “旧桥加宽改造的试验与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于2006年3月立项,2010年5月完成,2010年10月通过了深圳市科技 信息局组织的项目技术成果鉴定,项目研究由深圳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完成。

  该研究项目成果荣获2011年重庆市科学进步奖二等奖,2012年度“全国市政行业市政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并于2011年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发明专利——“一种钢-混凝土组合加宽方法”(专利证书号:ZL 200910088899.6)。

  该研究成果适用于道路桥梁工程领域的旧桥加宽改造工程。

20140224093229531.jpg

   项目研究技术原理:

  该研究项目所采用的技术原理如下。

  1)通过试验分析研究,得出了新旧桥加宽连接后的强度和刚度等方面的力学特性,证明了新建梁能与旧桥共同 工作,组合梁加宽旧桥整体性良好。

  2)从变形连续原理出发,提出了加宽桥梁在使用阶段时湿接缝处的应力计算公式。

  3)从稳定和应力计算出发,计算出湿接缝的宽度范围,从而为同类桥梁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4)通过试验研究和有限元理论分析,提出了加宽桥梁在施工和设计方面的关键技术。

   关键技术及创新点:

  该项目的关键技术及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0140224093459960.jpg

  1)为旧桥的加宽改造提供了合理、经济、安全、美观的方式,填补了组合结构计算的一个空白。

  2)对不同结构形式(连续箱梁桥、T梁桥等)的桥梁进行了桥梁加宽改造的试验和关键技术研究,属国内首创。

  3)采用了与传统不一致的钢—混凝土组合梁进行T梁桥的结构加宽方式。

  4)首次从变形协调原理出发,运用最小余能原理,推导提出了在使用阶段时湿接缝处的应力计算公式;并编制 了相应的计算机程序。

  5)首次从稳定和应力计算出发,给出湿接缝的宽度范围。

   与国内外同类技术的比较:

  在我国加宽后的组合桥梁理论研究刚刚起步,本课题组有关本组合桥梁的研究论文在国内外未见相关研究报道。

20140224093739466.jpg

  本课题组进行了模型试验研究,阐明了加宽后的整体结构完全能够共同工作,加宽后的构件整体性能良好。国内 外未见相关研究报道。

  本课题组负责设计的重庆牛儿河桥(跨径为11m×40m,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河沟塘(跨径为4m×40m,预应 力混凝土简支T梁)是目前我国首座采用本方法加宽技术建成的桥梁。

   项目应用成果与效益:

  该研究成果为重庆河沟塘、牛儿河桥以及广东深圳松岗高架桥的合理设计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 保证了其施工的质量和效率。特别是横向湿接缝的相关研究成果,解决了这由来已久的难题,为各种预应力混凝 土梁桥横向施工方法的推广做出了极大地贡献,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07~2009 年度,该研究成果应用在重庆河沟塘、牛儿河桥,为该桥的合理设计、施工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 持和理论指导,保证了大桥保质保量按时完工以及成桥阶段的结构安全性和稳定性。以该研究成果指导的设计施 工方案与其他方案相比,已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约15500万元。

  2008~2010 年度,该研究成果应用在 107 国道宝安段(三期)改造工程(机场立交-塘下涌立交段)-松白立 交改造工程中,为松岗高架桥拓宽改造中纵向接缝方案的合理选定以及施工提供了可靠有效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 持。以该研究成果指导的设计与施工方案比其他的方案节省投资约 880 万元,同时产生了显著的技术应用效益 。

  随着该研究成果的公开,相关理论及计算方法逐渐为同行所接受并得到推广,不断在一些全国各地的一些相关工 程中得到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该研究项目所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填补了组合结构计算的一个空白,具有良好的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为 同类桥梁的设计与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际经验,是科研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成功实例。该课题的研究 成果总体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其中关于湿接缝受力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工程应用价值。

  该项目课题研究成果对促进旧桥加宽改造的技术进步,推动相关设计理论的深入将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该研究 也将对促进我国交通建设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其研究成果也可运用在旧桥的加固与改造方面,将产生较大的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广应用前景良好。

  今后将在此基础上,结合工程实践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探索研究,继续致力于加宽桥梁整体形式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使这一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

20140224093229531.jpg


20140224093459960.jpg


20140224093739466.jpg

全部回复(4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wdl2345481
    wdl2345481 沙发
    老学究写文章!只是提一下,抄的还不够多!
    2015-08-04 15:38:04

    回复 举报
    赞同0
  • qq_1398601249964
    可惜只是提到一个概念而已。。。
    2015-08-03 21:28:03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桥梁工程

返回版块

19.39 万条内容 · 606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铅芯橡胶支座性能试验及隔震桥梁地震响应分析

1、引言 随着人口和财富向大城市的集中,强烈地震不仅会造成大量建筑物的损坏甚至倒塌,更会对油气管道、供水供电系统、市道路桥梁等城市生命线工程造成严重的威胁。桥梁作为生命线工程之一,它们是地面交通网上的重要连结工程,在地震灾害发生期间,桥梁的失效破坏不但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经济运行,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将严重地影响震后的救灾工作,使人员不能安全顺利疏散,并阻碍向灾区紧急输送救援人员和救灾物资,从而加剧次生灾害。同时,遭受破坏的大型桥梁修复起来困难,严重影响交通运输的尽早恢复。全世界范围内,过去发生过许多桥梁由于地震而发生破坏的实例。由于桥梁的构造形式简单,它们在受到损伤时极其脆弱,甚至在地震力的作用下屈服而发生倒塌。大多数桥梁的基本振动周期在0.2至1秒内。在这个范围内,因为结构周期接近地震导致的地面运动卓越周期,结构响应最大。因此,如何建立一种安全经济可靠的抗震设计方法,从而可以有效抵御某种程度的不可预测的灾难性大地震,一直是工程抗震所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目前桥梁抗震设计方法正从传统的强度理论向延性抗震理论过渡。对于中小跨径的梁式桥,利用桥墩的延性性能是当前世界各主要多地震国家桥梁抗震设计中常采用的方法。桥墩延性减震是将桥墩某些部位设计得具有足够的延性,以便在强震作用下使这些部位形成稳定的塑性铰产生弹塑性变形来延长结构周期,耗散地震能量。我国目前的桥梁抗震设计仍属于一阶段设计方法,与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