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电气工程 \ 供配电技术 \ 引起保护器不能能正常投运的常见原因

引起保护器不能能正常投运的常见原因

发布于:2015-07-03 00:30:03 来自:电气工程/供配电技术 [复制转发]
一、 总保不能正常投运的故障分析

1. 由于电子元件老化造成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性能不稳定;或保护器内外的信号检测回路、执行回路存在故障,保护器不能正常投运。
2. 保护器安装错误、特别是互感器的穿线错误,引起保护器不能投运。
3. 电网线路单相发生瞬时接地、永久接地、断线接地,一相一地用电等,产生相线漏电。
4. 电网线路中性(N)线发生漏电。
5. 多路电源中性(N)线混用。
6. 由于“三线”同杆架设,农村高频率广播信号引起保护器跳闸。


二、 各种引起总保不能正常投运故障的判断方法

1. 判断是保护器自身问题还是被保护的线路故障
将总保投运城不上线路的各出线全都断开(包括中性(N)线),若总保可以正常投运,则证明故障出在被保护的线路上。如果总保还不能正常投运,则证明故障出在保护器本身,此时应检修或更换保护器。
2. 判断是被保护线路相线故障还是中性(N)线故障
将投运不上线路的交流接触器A、B、C三相线全都断开,然后一相一相分别送电。若某相送电后总保不能正常投运,则证明此相线路有漏电故障;若三相分别送电后总保都不能投运,则证明中性(N)线有漏电故障,即中性(N)线上存在重复接地或多路电源中性(N)线混用现象。
3. 判断中性(N)线故障属于重复接地还是多路电源中性(N)线混用
将投运不上线路的A、B、C三相线全都断开(电网不送电),然后用钳型电流表测量此线路的中性(N)线,若有电流显示,且可能有较大的电流,则证明是多路电源中性(N)线混用;若没有电流显示,则证明是中性(N)线有重复接地故障
4. 判断是否因广播线路引起保护器跳闸的故障
待广播有信号时,将电网断电(即三相线不送电),用钳弄电流表(用mA或2A档)测量电网的中性(N)线,此时钳弄电流表显示数值会随广播音频信号而跳动,这种情况即为广播线路引起总保跳闸。
广播线路引起总保动作,主要是由于附挂在电力杆上的广播线路较长,一般广播信号频率范围在150Hz-40KHz之间,是50Hz的数倍到数百倍,可以通过电磁感应、电容耦合的方式使低压线路产生音频电流,由于保护器的零序电流互感器都是采用坡莫合金或非晶态等高导磁率材料按50Hz频率制作的,所以频率较高的音频电流虽然流过零序电流互感器的电流值较小,但在互感器二次侧却能感应出数伏的电压,超过了总保整定的剩余电流动作值,造成总保误动作。
解决办法最好是广播线路采用专杆专线,即使是同杆架设也要采用两线制,并且要等距离交叉(一般0.25Km),使其相位抵消。

三、 总保不能正常投运故障的查处方法


查处电网产生剩余电流故障点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电网保持供电(不断电检查法);另外一种是电网断电,查中性(N)线法(断电检查法)。它们各有优劣。
1. 不断电检查法。先测出电网总剩余电流;然后去测量各分支线路的剩余电流,查到有漏电的分支再查该分支的每一户的漏电电流,直至查到故障点。该方法适用于电网中有重要用户不能停电,或电网总剩余电流较大(≥1A)保护器无法投运的线路。优点是电网不断电,对用户的用电不受影响。缺点是检查范围大、工作量大、速度慢。
2. 断电查中性(N)线法。电网不送电,断开中性(N)线串上一电阻(灯泡或电烙铁等)另一端接有电相线。先量出中性(N)线总的电流,然后到线路分路的电线杆或中间的电线杆爬杆测量中性(N)线电流,判断中性(N)线当中的电流走向,如果后面没有电流,那故障就在前面,查该点前面的线路即可,后面的线路就不须要再查(也就是排除法)。该方法适用于电网总剩余电流小,但保护器仍要频繁跳闸的线路(如单相电机启动保护器就动作);也适用于电网总剩余电流大保护器不能投运的线路。优点是用排除法检查速度快;可用于相线漏电故障点的查处(只要将电阻串在断开的相线上,然后测量该路相线,跟踪电流流向就可查到)。缺点是电网要停电,而且须要爬杆操作。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供配电技术

返回版块

97.86 万条内容 · 2089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如何提高农村10 kV配电网故障抢修效率

1 迅速准确地确定故障性质及范围 目前,农村10 kV配电网绝大部分仍采用树状辐射型布局,相对于双电源、多电源及环网供电线路而言,比较容易确定故障性质及范围。因此抢修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1.1 根据用户的报修电话直接给故障点定位。在接到用户报修电话时,应向用户问明故障点的大致情况,以便于抢修人员携带相应的抢修工具及材料。另外,最好能够留下用户的电话号码,便于现场抢修遇有不明情况时能够及时同用户取得联系。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