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道路桥梁 \ 桥梁工程 \ 浅谈中小跨径公路桥梁结构设计

浅谈中小跨径公路桥梁结构设计

发布于:2015-07-01 19:48:01 来自:道路桥梁/桥梁工程 [复制转发]
桥梁是交通线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现代高等级公路的修建中,桥梁建设往往是左右全线早日通车的关键。尤其现在高速公路基本已进入山岭区,这种情况表现更甚。像我省的五台至盂县高速公路桥梁比例为17.68%、造价占19.38%,我省的西纵高速吉县至河津高速公路桥梁比例达到28.5%,造价占到整个项目的27.9%。因此好的桥梁设计可以保证整个项目的方便施工,节约造价,缩短工期。笔者经历了我省多条高速公路的大中桥设计,本文就个人多年来的大中桥设计工作中的一些认识和感悟整理成文,希望得到同行的指正。

  1 桥梁设计基本原则

  a)桥梁设计应遵照“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和有利环保”的基本原则,同时注重结构的耐久性。

  b)桥梁总体服从于路线走向和整体设计,其平、纵面与公路线形相融合;从桥梁专业的角度,应主动配合为路线方案综合最优,提供依据。

  c)抓住项目各路段地质、地形特点,合理选择桥位,综合比选最优方案。

  d)方案选择及孔跨布设除考虑结构本身的合理性外,还应注重各合同段的划分、方便施工及与周围景观的协调。

  e)桥孔分联时,应充分考虑桥梁下部的刚度协调,达到最佳受力效果。

  f)在地形复杂,山坡陡峻处的山区桥梁,布孔时应根据桥址纵、横断面布设。尤其横向保证桥梁墩台的稳定性。

  f)桥孔布设原则上不压缩河槽。对于山前扩散及变迁河段,桥梁长度应考虑河槽摆动的因素,为确保水流及漂浮物顺利通过桥孔,大桥跨径不宜小于20 m。

  g)平原区桥梁孔跨布设以水文计算成果为依据,并结合河道的地形、地貌及桥下被交路等情况予以确定。

  h)平原区路基通过占有农田较多,且需大量借方或远运填料时,可设置高架桥通过,并采用建筑高度较低的结构类型。

  i)对于跨线桥保证净空5.5 m以上,以保证日后桥下被交公路罩面改造。

  2 上部结构设计

  2.1 结构选型

  2.1.1 装配结构

  桥梁上部结构形式及跨径选取宜根据地形、地质、水文、桥墩高度,选取合适的桥梁方案进行比选。原则上采用施工方便、造价经济的标准化、预制装配化结构,推广采用《公路桥梁通用图》2007年12月版。以装配式小箱梁、T梁为主,为保证桥梁整体协调性,除特殊和复杂桥梁外,一般桥梁跨径建议按下述范围选取:

  墩高H<10 m时,选用10~20 m跨径;

  墩高10<H≤15 m时,选用20~25 m跨径;

  墩高15<H≤30 m时,选用25~30 m跨径;

  墩高30<H≤60 m时,选用30~40 m跨径;

  墩高H>80 m时,考虑采用刚构。

  原则上常规桥梁L=6~10 m采用钢筋混凝土空心板, L=13~16 m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L=20~35 m采用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小箱梁,L=30~50 m采用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T梁,按传统的观念跨径与墩高的关系按桥梁美学原则,一般应选择比值为0.618~1之间,通过经济比较,往往也是经济的。但山区高速公路地形起伏变化频繁,交通运输条件差,预制场地困难,大型起吊设备难以到位。尽量采用小跨径结构。

  表1为五台至盂县高速公路的代表性孔跨工程造价表,供估算工程造价之用。  


2.1.2 现浇连续梁及常用构造尺寸

  对小半径、平面变宽度、横向大超高、立面大纵坡线形,平纵横要求适应性强,外观平顺、桥型美观的桥梁,如处于枢纽、互通匝道和服务区段内桥梁,一般考虑设置为现浇桥。

  a)原则上跨径小于20 m箱梁采用普通钢筋混凝土箱梁,20 m及以上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箱梁。

  b)箱梁梁高取1/18~1/20箱梁跨径,但不得小于1.4 m。20 m跨 h=1.4 m,25 m、30 m跨 h=1.6~1.7 m,35 m跨 h=1.9 m。悬臂端部厚16 cm,悬臂根部高45 cm,顶板厚度25 cm,底板厚度22 cm。独柱墩底板加厚到24 cm。

  c)弯道(R≤250 m)上的箱梁必须视跨径长度、箱梁半径在箱室内设置1个或多个中横隔板,中横隔板间距小于等于12 m,横隔板宽度采用50 cm。

  d)设双支座支撑时,端横梁视中跨大小取80~120 cm,中横梁视中跨大小取100~150 cm;独柱墩中横梁酌情增大,视中跨大小取130~180 cm。

  e)原则上跨径35 m以上预应力箱梁等宽段腹板取55 cm,边肋端部变化为75 cm,如果为多室则中肋变化为95 cm。跨径35 m以下预应力箱梁等宽段取45 cm,边肋端部变化为65 cm,多室中肋变化为85 cm。变化段长度为12倍腹板宽度差。多室箱梁取中肋变化值。预应力混凝土箱梁腹板端部设计为变宽。

  f)主线12.0 m箱梁采用单箱双室,悬臂2.0 m,箱梁底宽8.0 m。

  g)15.5 m宽匝道桥,采用双幅7.74 m箱梁,单箱单室,悬臂取1.75 m。

  h)10.5 m宽匝道桥,采用单幅,单箱双室,悬臂取1.25 m。

  i)8.5 m宽匝道桥,采用单幅,单箱双室,悬臂取1.25 m。

   2.2 平面设计

  平面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处理好上部构造与平面曲线半径的关系。桥位处平面曲线半径对桥梁跨径的选择及平面布置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内外弧差,第二是中矢高。墩台径向布置时,由于曲率半径的影响,内外梁梁长不等,半径越小,内外梁梁长差越大。对于存在体系转换的简支变连续结构,当梁长变化在±15 cm范围内时,可采用调整现浇连续段长度的方式布梁,预制梁长保持不变;当梁长变化在±50 cm范围内时,各预制梁采用变梁长,现浇连续段长度保持不变。

  一般中矢高10 cm以内,可以通过调整护墙内缘使之适应平面线形;半径较小,中矢高大于10 cm时,边梁按实际曲线预制。但不同半径外边梁形状不一样,种类多施工较麻烦。另一种是预制边梁时,将边梁多预制一段长度,让现浇桥面板和防撞墙来适应平面线形。采用该方法材料稍有浪费,美观性稍差,但施工较方便。

   3 下部结构

   3.1 桥墩

  3.1.1 墩高H<30 m时采用柱式墩


  3.1.2 墩高H<40 m时宜采用等截面实体薄壁墩


3.1.3 墩高H<50 m时宜采用等截面空心薄壁墩

  横桥向墩宽500 cm,墩厚取250 cm,壁厚纵横向可分别取80 cm和60 cm设计,1/2墩高处设水平隔板。

  3.1.4 墩高50<H<70 m时宜采用变截面空心薄壁墩

  横桥向墩宽500 cm,纵桥向墩顶宽取250 cm,按50︰1放坡,壁厚纵横向分别取80 cm和60 cm设计,沿墩高每20 m左右间距设水平隔板。

   3.2 桥墩系梁

   a)桥墩高度(含盖梁)超过9 m时,考虑在桩顶设置横系梁。地震基本烈度大于等于Ⅷ度的地区,墩高大于7 m桩顶设置横系梁。

   b)处于横向陡峭山坡上的桥墩,原则上采用高低墩形式,地系梁的位置处于两桩顶高差的1/3处,减少系梁开挖。

   3.3 桥台设计

   3.3.1 柱式桥台

  原则上应用于较平坦地势,填土高度h<5 m。

   3.3.2 肋板式桥台

  原则上应用于较平坦地势,填土高度h≥5 m。适用范围较广,但高度不宜超过11 m。

   3.3.3重力式U型桥台

  原则上应用于地基条件较好的山区。根据《墩台与基础》规定,U台适应的填土范围为4~10 m。U台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可根据地形合理分台阶以适应横向、纵向陡坡地形,减小开挖。

   3.3.4 薄壁台

  平原区填土高度h≤6.5 m的小桥,可采用薄壁台,软基段宜控制在6.0 m以下。现运营的高速路中有些薄壁台出现开裂现象,设计时应特别引起注意。

  a)台身壁厚B取值及台身建议配筋见表4。


  b)薄壁台承台尺寸 120(高)×150(宽)。

  c)簿壁桥台支撑梁 原则上所有的薄壁桥台均设置支撑梁,间距为150~200 cm;支撑梁尺寸b×h=30 cm×40 cm。

  d)无法设置支撑梁时,台后填土高度控制在5.0 m以下,且桩基直径增大一级。

   4 基础设计

   a)一般情况当基础覆盖层小于5 m时可考虑设扩大基础,大于5 m时采用桩基础。

   b)山岭重丘区的桥梁,由于地面坡度较大,为减少基础工程量、避免深挖基坑带来的地质病害,基础型式宜采用桩基础。

   c)基桩按弹性摩擦桩或嵌岩进行计算时,有效桩长不得小于5d(d为桩径),有效桩长自最低冲刷线或桩侧土厚度不小于2.5d处起算。

   d)摩擦桩的长度在计算值的基础上适当延长3~5 m。嵌岩桩嵌入基岩不小于2d(d为桩径)。

   e)当桥梁下伏采空区埋置较浅时桥梁桩基应穿透采空区,将桩尖嵌入采空区底板以下完整、稳定的微风化的岩层内。

   f)当桥梁下伏岩溶区且覆盖层较薄时,桩基应穿过不稳定的岩溶和多层溶洞,将桩尖嵌入完整、稳定的微风化岩层内(桩尖以下5 m内无溶洞,且周围无岩石破碎现象)。

   5 结束语

  本文从上部、下部和基础3个方面论述了桥梁设计的一般原则及常用构造尺寸。具体桥梁设计时应充分把握每座桥梁的特点同时兼顾造价、后期维修养护方便及与周围景观相协调等。桥梁工作者要注意行业内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采用,设计出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桥梁。


  • 海洋哥
    海洋哥 沙发
    不错不错的楼主谢谢
    2018-07-05 11:17:05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桥梁工程

返回版块

19.41 万条内容 · 624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复合注浆法在桩基加固中的应用

  1、复合注浆法的概念及其特点  随着我国基本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桩基础在建筑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受勘察布孔的局限性影响,或施工方法的不当,许多桩基的承载力达不到设计的要求需要加固处理。同时,我国大量的既有建筑物桩基出现质量问题需要进行加固。单一的注浆技术因其固有的缺陷,已满足不了各种复杂条件下的工程需要。如何有效的提高该类桩的承载力是摆在我们工程技术人员面前的一个难题。复合注浆法是将静压注浆法和高压旋喷注浆法进行时序结合发挥两种注浆技术优势的一种新型注浆技术。实际工程中是先采用高压旋喷注浆成桩柱体,再采用静压注浆增强旋喷效果,扩散加固浆液,防止固结收缩,消除注浆盲区。将复合注浆方法应用在桩基础加固中,能充分发挥静压注浆法和高压旋喷注浆法的优点,克服其缺点,适用地层范围广、加固效果好,保证了加固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