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道路桥梁 \ 隧道工程 \ “暗挖逆筑法”施工力学分析

“暗挖逆筑法”施工力学分析

发布于:2015-06-15 21:55:15 来自:道路桥梁/隧道工程 [复制转发]
“暗挖逆筑法”施工力学分析

摘 要:“暗挖逆筑法”是一种新颖的地下工程施工方法。根据该工法的施工步骤,本文主要对施工过程中的重要工况进行了力学计算和模拟分析,文章最后还补充了部分现场监测资料。
关键词:暗挖法、逆筑法、监控量测、地铁

(一)“暗挖逆筑法”简介
北京地铁天安门西站是国内首次采用“暗挖逆筑法”施工的大型地下工程,车站典型横断面如图1所示,施工步骤示于图2,主要包括:
2009121815061576.bmp
图1 车站横断面图(单位:cm)

2009121815061605.bmp
图2 主要施工步骤图

1. 开挖上、下八条导洞,施作网喷混凝土临时支护结构;
2. 浇筑下部导洞内的条形基础,在导洞内从上往下进行人工挖孔、浇筑边桩、安装钢管柱,浇筑边桩和钢管柱上的边纵梁、纵向天梁;
3. 开挖柱间上部土体,施作拱部初期支护;
4. 拆除导洞临时支护结构,从上往下逆筑模筑混凝土。
(二) 施工力学分析
施工力学分析共包含两部分内容,即平面有限元模拟计算(应用2D-σ程序)和空间力学分析(应用Supersap91程序)。
1. 平面有限元模拟计算
平面有限元主要用于施工过程中的地层动态模拟,满足工程施工的环境控制要求。
(1) 计算参数及计算网络
根据地质详勘资料、设计文件及以往的计算分析经验,可选取表1所示的计算参数。计算网络示于图3。
地层及支护结构计算参数 表1
2009121815061728.bmp
2009121815061793.bmp
图3 计算网络图

(2) 计算结果
下面主要给出各主要施工阶段的地表沉降曲线(图4)和塑性区域(图5)。
2009121815061897.bmp
图4 计算地表沉降曲线

2009121815061877.bmp
图5 塑性区图

2.空间力学分析
空间力学分析采用“荷载—结构”模型,主要用来进行结构检算。下面给出典型的、最不利受力阶段(开挖柱间上部土体)的计算简化模型和计算结果。
(1) 计算简化模型
上述典型的、最不利受力阶段(开挖柱间上部土体)的结构状态及简化计算模型分别示于图6、图7和图8。
2009121815061919.bmp
图6 最不利结构受力状态

2009121815061927.bmp
图7 计算简化模型1(未考虑防水板作用)

2009121815061976.bmp
图8 计算简化模型2(模拟防水板作用)

(2) 计算结果
考虑到上述状态系临时的、最不利的受力状态,故荷载取为“土压力+结构自重+施工荷载”,计算结果示于图9、图10。
2009121815062063.bmp
图9 简化模型1支护结构计算内力(单位:kN.m)

2009121815062032.bmp
图10 简化模型2支护结构计算内力(单位:kN.m)

(三) 现场实测资料
1. 地表沉降
典型实测地表沉降曲线示于图11,对照图4所示的计算结果有两点需作进一步说明:
(1)实测地表沉降值与计算值基本吻合,主要是因为北京地区有较多的“暗挖法”施工实例,计算参数的选择相对合理。
(2)两边拱施工阶段所得的地表沉降实测结果和计算值有一定差异,其主要原因是施工存在的地层损失(指结构与地层间存在的空隙)在模拟计算中没有得到充分反应。
2009121815062051.bmp
图11 典型实测地表沉降曲线

2. 结构受力
为节省篇幅,本文仅给出车站核心受力结构—钢管柱的实测结果(表2)。

钢管受力实测结果 表2
2009121815062182.bmp
对照表2、图9和图10几组结果可知:采用弹簧单元(只传递压力,不传递拉力、剪力和弯矩)来模拟内外层结构间防水板的力学效果较为理想。

2009121815061576.bmp


2009121815061605.bmp


2009121815061728.bmp


2009121815061793.bmp


2009121815061897.bmp


2009121815061877.bmp


2009121815061919.bmp


2009121815061927.bmp


2009121815061976.bmp


2009121815062063.bmp


2009121815062032.bmp


2009121815062051.bmp


2009121815062182.bmp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隧道工程

返回版块

2.94 万条内容 · 259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盾构隧道横向上的地震特性和抗震设计方法的研究

1.介绍在日本、中国和许多其它国家的城市地区,生命线建筑中广泛采用盾构隧道。然而,一些地区处于地震高发区,过去曾经发生多次地震活动。从1985年墨西哥地震和1995年八户南部地震,盾构隧道的地震破坏就有报道。如今,抗震设计已经成为盾构隧道建设中一项重要的主题。在盾构隧道抗震设计中---这种设计分析的重点放在隧道的纵向和周边土体上(JSCE1996)---,人们都常认为,这种设计观点适用于中小型外直径的盾构隧道。近年来,具有复杂的横截面和大尺寸横截面的盾构隧道数量增长很快,要求在横截面部位进行抗震设计的情况越来越多。然而,盾构隧道和周边土体之间的动力相互作用相当复杂,适用的盾构隧道横向上抗震设计方法还未形成。在过去十年间,许多工程师和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适用的盾构隧道横向抗震设计方法的发展研究。通常,当研究盾构隧道横向上动力特性时,可以采用土体-隧道复合模型的二维或三维动力分析。但是,在动力分析时,输入和输出的数据庞大,并且分析结果也很复杂,很难理解,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的适用的抗震设计方法。地震变形方法是一种静力分析方法。在此方法中,自由土体反应位移被看作是施加在隧道结构上的地震荷载。PWRI(1997)和JSCE(1996)建议,把此方法当作一种盾构隧道纵向抗震设计的适用方法。据建议,基于地震变形方法的这种概念,其理论解可大致评估价在土体运动下,盾构隧道纵向上的最大截面应力(SHIBA 1991、PWRI1992)。然而,这种盾构隧道横向上动力特性还未弄清;而且,这种建议的理论解也不能直接用在处于非规则土体中的盾构隧道上。为了充分研究这种地震行为(其中包括盾构隧道和周边土体相互作用,改进的合理适用的盾构隧道横向上的抗震设计方法)进行了一系列振动台试验。另外,在本项研究中,对这些试验应用了静力、动力分析,对不同的抗震方法进行了评价。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