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结构 \ 地基基础 \ 土内摩擦角地震修正的由来与用途

土内摩擦角地震修正的由来与用途

发布于:2015-05-06 11:26:06 来自:建筑结构/地基基础 [复制转发]

一、规范条文引起的思考
1、规范条文引述:
(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0011-2010第3.3.5条第2款:边坡附近的建筑基础应进行抗震稳定性设计。建筑基础与土质、强风化岩质边坡的边缘应留有足够的距离,其值应根据设防烈度的高低确定,并采取措施避免地震时地基基础破坏。
(2)该规范条文的说明:挡土结构抗震设计稳定验算时有关摩擦角的修正,指地震主动土压力按库伦理论计算时:土的重度除以地震角的余弦,填土的内摩擦角减去地震角,土对墙背的摩擦角增加地震角。地震角的范围取1.5°~10°,。。。。。。。。。。。可参见《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2009第4.2.9条。
(3)《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2009第4.2.9条: 7~9度时山区建筑的挡土结构、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外墙的稳定性验算,。。。。。。。。。。。。。。。。土的重度应除以地震角的余弦,墙背填土的内摩擦角和墙背摩擦角应分别减去地震角和增加地震角。地震角可按表4. 2.9采用。

2.jpg

2、由于《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2009第4.2.9条没有相应的条文说明,产生了以下疑问:
(1)为什么挡土结构抗震设计稳定验算要用地震角调整土的摩擦角?
(2)《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2009表4.2.9中的地震角数据是怎么得来的?
(3)除挡土结构外,边坡附近的建筑基础抗震稳定性验算是否也要用地震角调整土的摩擦角?当筏形基础埋深不满足规范要求、需要验算地震时的地基整体稳定性时,是否也要用地震角调整土的摩擦角?
二、地震角的由来
1、为搞清这个问题,查阅了其他行业的规范,发现水利、公路、铁路等规范也有类似条文,如在《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也有这个规定,地震角也一样,但没有条文说明.
2、再查了几本公路、铁路的挡墙手册,总算在《公路挡土墙设计》(陈忠达,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年)P53~55中有解释,虽然还是不大满意,可大体知道怎回事,摘录如下:
3.jpg


5.jpg

3、个人理解,这个概念是在挡土墙地震时有利的惯性力减少了,有害的惯性力加大了,通过坐标换算,将整个平衡力系旋转一个地震角,就可以用非地震时的解答处理挡墙的抗震稳定验算。地震修正土内摩擦角只是为了验算挡墙稳定的便利,并不是准确推算地震时土抗剪强度指标的增量。 三、挡墙结构抗震稳定性与筏形基础地基抗震整体稳定性验算可能存在以下不同:
1、前者的研究对象是挡墙,荷载是主动土压力,地震惯性力会减低挡墙的稳定性;
2、后者的研究对象是地基,其荷载是上部结构通过拟静法确定的地震作用(也包括竖向荷载),由于现行设计规范采用总安全系数法验算地基整体稳定性,上部结构的地震效应宜采用弹性中震工况,故地基不宜再考虑地震的惯性力。
3、前者墙后考虑的土体为楔型,后者是圆弧滑动面包围的土体。
4.jpg


综合上面,地震修正土内摩擦角可能仅适合用挡土墙抗震稳定验算,对筏形基础地基抗震整体稳定验算可能不适用。


2.jpg


3.jpg


4.jpg


5.jpg

全部回复(2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地板
  • wang4535187
    wang4535187 沙发
    多谢楼主分享资料
    2015-05-14 07:57:14

    回复 举报
    赞同0
  • ymxl2011
    ymxl2011 板凳
    谢谢楼主的分享,好资料,收藏了,赞!
    2015-05-12 17:37:12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地基基础

返回版块

12.08 万条内容 · 642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地基基础的托换技术

 地基基础的托换技术近年来发展较快。例如涂光祉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西安地区开发成功的预压托换桩技术,目前已在陕西、甘肃、山西、河南等省得到推广,据不完全统计,已有300余幢、近4 x10^5m2的既有建筑物地基基础加固采用了这一技术,其技术与经济效果均较好。它的基本原理是将预制好的长1.5m左右的截面为200mm x200mm的钢筋混凝土桩段或直径为200~250mm的钢管桩段,利用千斤顶将其逐段压入基础以下地层中;桩段之间采用焊接连接。当压桩的力达到设计要求后,在桩顶与基础底板之间进行预压托换,使托换桩承受预压力,可立即起到支承作用,达到对原有地基卸荷的效果,从而可快速制止基础沉降的发展。与其他托换加固方法相比,可使加固过程中的附加沉降减到最小,有时可接近于零,收到立竿见影的加固效果。鉴于黄土地区地下位一般不会太浅,至少在五六米以下,所以采用这种技术可直接在地下操作,无需利用锚杆受反力进行压桩;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基,可以通过压桩穿透湿陷性土层,将桩端支承在相对坚硬的非湿陷性土层中。因此,该技术在黄土地区尤为适用。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