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龙岩市“12﹒5”厦蓉高速公路后祠隧道塌方事故,福建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8日对外通报,受福建省政府委托,该局已牵头组织福建省监察厅、福建省公安厅、福建省总工会、龙岩市政府等单位成立事故调查组,并着手开展调查工作。
5日零时30分左右,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适中镇厦蓉高速公路扩建工程A3合同段后祠隧道在作业时发生坍塌事故,造成21人被困。
经各级各方的共同努力,经过35个小时日夜施救,6日11时30分许,21名被困人员全部安全获救,随即被送往龙岩市第一医院进行医疗检查和心理辅导。
中铁十五局五公司的宣传部长皇甫振明对外透露,目前,他们的工作是照顾好被困工人,等待专家组调查坍塌原因。
隧道属于地下工程,由于地质状况复杂多变,施工控制难度较大。塌方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事故,也是危害隧道工程的最大因素之一,可能造成工期误期、增加投资甚至于人员伤亡;同时若处治不当,会给隧道施工带来质量和安全方面的隐患,并对隧道后期维修养护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防漏、治塌工作已经成为隧道施工的首要问题。
1 塌方机理
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塌方形式是多样化的,简单划分为三大类型:①洞口塌方。由于洞口一般为堆积层或风化严重、破碎的岩体,其自稳能力以及整体稳定性均较差,如果进洞前采取的技术措施未能达到要求,进洞后,必然引起上端围岩应力重分布,在重力作用下出现下沉或开裂变形,当这些变形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将导致大面积的整体失稳,进而发生整体坍塌。②洞内石质类塌方。隧道或洞室开挖后,使其周边的岩石处于悬空状态,同时发生下沉或收敛变形,以释放其内部应力,如果此时未及时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或所采取的支护措施达不到控制其变形发展的要求,必然会出现“掉块”现象,当这种“掉块”数量达到一定数值时形成塌方。③洞内土质类塌方。土质类隧道或洞室开挖后,由于围岩的C,Ø值较低,周边一定范围内很快发生松弛变形,随着这些变形的遂渐扩展,围岩的整体强度降低,同时土压增加,进而引发局部的塑性破坏,在围岩(土质体)内部出现空洞导致局部发生坍塌,局部(浅埋时在地表)出现下沉,塑性区进一步扩大,土压力剧增最终导致整体失稳,大面积坍塌,这就是塌方。
2 预防措施
隧道发生塌方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不良的地质条件,不合理的地形因素,不科学和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设计施工方案,不符合规范的施工作业,以及不负责任的施工人员等都是造成隧道塌方的因素。但归根结底,地质因素是决定性的,所以加强隧道施工地质工作是避免和防止塌方事故发生的根本手段。
3 处治措施
① 塌方量较小时的处治方法。如塌方体积较小,且在范围内已进行了喷锚支护,或已架设好较为牢固的构件支撑,可由两端或一端先上后下地逐步清除,随架设临时构件支撑支顶;对塌方相邻段作强支护,以控制塌方的发展和蔓延;清除危石后立即喷射混凝土;打锚杆或超前注浆管棚;挂钢筋网,复喷混凝土达设计厚度(15㎝~20㎝);进行监控量测;循序前进,往前施工;衬砌加强(钢拱加径向型钢支撑)。②塌方量很大或通顶时的处治方法。如:坍塌方体积大,或地表已下沉,或因堵塞,无法进入范围进行支护时,则可注浆加固,然后用“穿”的办法行边开挖边支护边衬砌的施工,施工过程中切记短进尺,弱爆破,尽量减少对周围岩体的扰动。同时支护施工必须紧跟开挖施工。对塌体从地表(浅埋时)或隧道内沿开挖线以外打孔注浆或超前管棚注浆,胶结松散塌体;待稳固后,小段清渣;及时挂网、喷射混凝土;安设钢支撑并纵向连接,上下与锚杆、管棚焊接形成一个初期支护的完整受力体;进行监控量测;循序前进,,往前施工;衬砌加强(护拱腹部留空)。③地表沉陷的处治方法。地表处理,地表及时回填并夯实(或喷混凝土封闭),可预埋注浆管,搭防雨棚(或植草皮),挖排水沟;对塌方相邻作强支护,以控制塌方的发展和蔓延;塌方体处理,洞内塌体用钢轨或小钢管超前支护;塌方段打纵向钢轨、竖向钢轨,并用横向钢管支撑焊接为一整体,然后压浆;塌渣处理,随挖随撑;超挖部分用同级混凝土回填(或用浆砌片石回填);进行监控量测;循序前进,往前施工;衬砌按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特殊设计。④洞内有大涌水的塌方处治方法。在地下水丰富的断层破碎带,大量的渗水、淋水甚至于涌水的部位,不仅影响施工的进度和质量,还容易造成塌方。在此种由主洞迂回进入涌水区处,构筑挡墙;排水钻孔兼作空洞调查;向塌方空洞充填泥土、水玻璃;向塌体部位周围山体注入水玻璃加固;钻孔检查,确认加固效果;拆除挡墙;清除隧道内的土砂及塌方体;恢复掘进。
相关检测技术及设备请咨询升拓检测
全部回复(4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回复 举报
回复 举报